另外,各位是否知道在沿用三十多年的「艾力克.侯麥」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這也是外號「大莫莫」(le grand Momo)的由來,而且一直到晚年,他身邊的老朋友都這麼稱呼他。他喜愛東躲西藏,這應該是他人生中最樂此不疲的事情:擅於藏匿、佈下疑雲、遠離鎂光燈。這個男人生性熱衷面具遊戲,甚至到了捏造多重身份的地步,讓外界對他的私生活始終霧裡看花,他也因此保全了自己不為人知、最隱秘的一面。
我們總會忘記侯麥生前曾是偉大的影評人及理論家之一,擔任過《電影筆記》的總編輯。一九五五年,他寫下總共五個篇章的書面聲明〈賽璐璐與大理石〉,文中肯定電影藝術的輝煌成就:「今天有一種藝術……淋漓盡致展現出其他藝術形式裡早已不復存在的古典精神與健康光彩。」字裡行間試圖建立電影這種重要藝術的合法地位,並將影評的角色定義為與「美的鑑賞力」息息相關。但侯麥這位思想家也熱衷於報章筆戰,甚至是所有跟電影有關的爭議。為此,他在《藝術》這本反骨、反主流並具有影響力的文化週刊上,發表過多篇文章。裡頭的侯麥是西部片的愛好者、好萊塢電影的擁護者,而且對好萊塢女星青睞有加。他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回應當時的電影生態,力圖說服並震撼當時的讀者大眾……。我們必須在第七藝術的思潮上,重新賦予侯麥應有的地位,並再次強調他是如假包換的電影作家(ecrivain du cinema)。
侯麥留下的文獻記載了他多方涉獵的人生歷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寫作與拍電影。從一九四?年代初期,侯麥開始密集投入文字創作,留下許多故事、短篇小說、短篇劇本的手稿,創作內容也被沿用在往後的電影劇本之中。在侯麥執導的系列電影長片「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及「喜劇與諺語」(Comedies et proverbes)裡,許多都取材自這些十五、二十年,有些甚至是三十年前完成的文學作品。至此,我們才對侯麥的電影譜系有了清晰及不同以往的深刻認識。
這些文獻資料也記載了侯麥拍攝電影長片的經過,讓我們得以從源頭到下游完整重建侯麥創作的過程:從構思、書寫、拍攝、指導演員,一直到觀眾對每部電影的接受程度。其中,我們還發現侯麥是從一九五二年開始籌劃並拍攝他的第一部長片:改編自瑟居女爵(Comtesse de Segur)的作品《模範小女孩》。今天,我們應該將這部電影視為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