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坦然面對失敗,你會更容易成功
國泰綜合證券金融商品部副總�黃敬堯
?
「失敗為成功之母」是一句老生常談,但很少有人懂得分析失敗背後的成因,並將之轉化為成功要素。成功的專業人士正是有檢討失敗的習慣,甚至掌握失敗的機會,才能化危機為轉機,進而開啟成功的大門。
本人任職的公司董事長朱士廷先生,最常訓勉我們同仁的一句話是,「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替失敗找藉口」,剛好在本書第13章,也提到相同的概念:「藉口只會拉低身價」。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積極尋找方法,誠實面對失敗,可以使自己更快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另外,這兩年很風行的實踐管理——脫離舒適圈,我也很受用。我常以此為標準,用來檢視自己目前所在的環境與工作績效,是否需要更多的刺激進一步成長。而在本書中也提到了,「失敗力是拉你離舒適圈,不是一直敗」的觀念,對我來說,等於增加了一項檢視方式,更加了解自身處境,並找出前進的動力。
我在金融職場服務多年,主要從事股票投資及交易工作,每天面對瞬息萬變的局勢,股票價格的漲跌、虧損或獲利,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勝敗真的是兵家常事。尤其每次遇到市場大幅波動,例如近年的美國信貸金融危機,或是歐債金融海嘯,都有人因重傷而離開這個市場。但也有人懂得積極吸收市場重挫後的資訊、將之化為自身經驗,並發展出自成一格的操作邏輯。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金融市場裡的常勝軍。
以下談談我個人的失敗經驗。最初進入金融市場時,我選擇了一家證券投信公司。雖然我沒有財務分析的學位,但靠著在電子產業幾年的工作資歷,我仍成功的說服對方,得到一份產業研究員的工作。沒想到才上任沒多久,我不但因為缺乏基本的財務分析能力,而難以做出正確的研判,就連產業的供應鏈、市場前景等專業知識都付之闕如,無法完成公司交辦的工作,所以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離開了這家公司。
在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源自於對工作內容了解不足,以及過於有自信之後,我終於能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專業及優勢究竟在哪裡。所幸後來在金融市場的衍生性商品業務上,我找到了可以發揮所長的位置,不但樂在工作,也一直有不錯的績效,至今已累積了近二十年的工作資歷。回頭想想,若沒有當初那一段錯誤的經歷,我也不會有後來為金融市場服務的機會。
去年,我有幸聆聽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女士的演講。她暢談了自己就讀台大EMBA(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時期,獲頒艾森豪獎金協會(The Eisenhower Exchange Fellowships, Inc., 簡稱EEF)的獎項,以及之後訪問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女士的過程,是一場非常棒的分享。她用了一個「大大的零」當作這場演講的開場,那是王執行長當年在大學聯考時的數學成績。正好呼應了本書作者在自序中所提到的:以失敗做開場的演講最讓人難忘。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坦然的面對失敗,不但更容易成功,成功的果實也更加甜美。
誠摯向各位推薦本書。
推薦序二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CBRE世邦魏理仕台灣董事總經理╱林俊銘
?
在我超過15年的職涯中,幸運的在初期就曾遇見一位主管對我說:「人生唯一的不變,是持續改變。」(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CHANGE.)
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成為我職涯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重新檢視職涯轉捩點時,我發現了「念頭」的差異,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以及對人生的重大影響。「這件事很難,但我覺得可以挑戰看看。」思考的方式創造了你眼中的世界、影響了你的態度、改變了你的人生。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才能創造改變的機會,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這裡我要特別討論「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擁有這種思考模式,就是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可以靠後天努力慢慢培養。它會讓你想要嘗試,因為嘗試後才能有學習,有學習才能成長,有成長才能繼續學習新技能,這是一個持續性的正向循環。當你開始學習運用這種思考模式,你會發現學習的渴望不斷擴大,很多事情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
也就是說,思考方式決定了觀念與態度,而觀念與態度決定了行為,當然,行為也就直接促成了結果。同樣的雨天,心情好時覺得舒適浪漫;心情不好時,便覺得濕黏惱人。心情好壞常能決定事情成敗,當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起伏時,學習先了解情緒的來源,無論是開心、憤怒、幸福、悲傷、緊張等,並與自己對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情緒?」就能慢慢的,成為能掌握自己情緒的人,透過調節、幽默的方式因應,進而化阻力為助力。唯有先將心情處理妥當,才能讓自己準備好,在最佳狀態迎接各種挑戰,成就關鍵大事。
「眼中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成功的機會,往往從認知自身價值展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許多人經常不自覺的羨慕那些所謂人生勝利組,錯過了許多機會而浪費了一生。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之下,需要做的事,是學習認識自己、發揚優勢、接受劣勢、肯定自我價值、找到發展方向,並與自己和平相處。
「失敗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不論在教育小孩及管理團隊上,這是我始終信奉的心法。
把小錯誤當成訓練,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錯誤。以教育小孩為例,大部分情況我會故意「藏起一隻手」,讓孩子在衝撞的路途中吃點苦頭,切身體驗失敗的經驗,並讓他們知道這是正常的,藉此鍛鍊如何承受伴隨失敗而引發的心理壓力。
成功沒有公式,但我們可以隨時做好準備、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當機會來臨時,付諸行動力與執行力,把握每一次發揮的舞台,便能創造自己的成功故事。
推薦序三
人人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
臉書人氣部落客�「每天來點負能量」
?
我在臉書上最喜歡談失敗,除了我本身很熟悉這件事,相信各位對於失敗也都不陌生。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說起失敗大家往往頗有共鳴,卻沒多少人敢主動公開來談。
這就好像每一個男生都很熟悉打手槍,卻鮮少跟人討論分享、交流如何打手槍一樣。失敗這事就跟性慾差不多,只能偷偷摸摸的做,公開的討論,太敏感、也太容易被人貼上標籤。
我相信我的失敗經驗絕對稱不上頂尖,坦白說,會自認失敗頂尖的人,你應該不會想聽他說話。但我是個很勇於談論自己失敗的人,如同我的粉絲團一樣,失敗可以公開討論、公開嘲笑,反正已經沒什麼好失去了,茍且偷生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談論失敗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相較於成功,失敗有趣多了。成功很無聊,我雖沒怎麼成功,但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模樣就覺得乏味,或許是酸葡萄心理,但我真心覺得人不要太成功。這社會上的成功者大都是一個樣子:有錢有閒、做許多事都不需要考慮、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相當任性灑脫。但是失敗的人,卻有各自的煩惱,有些人失敗是沒錢;有些人失敗是沒人愛;有些人失敗是沒能力;有些人失敗則是因為太有能力。
在你窮困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誰是朋友。
在你失敗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什麼最珍貴。
看待一個人是否傑出,不是看他怎麼做事,而是看他怎麼面對失敗。我們長越大,手中握有的東西越多,卻也越來越害怕失去。
這本《世界菁英為什麼相信失敗,質疑成功?》對失敗毫不避諱,也是少數認真談失敗的一本書,這種書你讀了不會太開心,但起碼讀完後你可以知道,原來你失敗得並不孤單。
書裡列舉了許多關於面對失敗而成功的例子,我們都需要面對失敗,即使不一定會成功。人們會嘲笑你,不是因為你跌倒,而是因為你跌倒之後、躺在地上爬不起來的樣子,實在太過可笑。
書裡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怕最後會失敗,那就早點失敗。反正那些成功,都只是還沒有失敗而已,當你能夠早點體會到失敗的滋味,等到真正的失敗來臨時,你也不會多緊張了。
成功很容易離你遠去,但失敗絕不會放棄你。不用太害怕失去,因為以後會失去更多,人都是會習慣的。
不過如果你想從書裡學到些什麼,請先記得這件事:許多人會有機會站出來談自己的失敗,不過是因為他們後來成功了;現實生活裡,更多人是不斷失敗、永遠沒機會成功,你當然也就看不見他們的失敗經驗談。換句話說,頂尖的失敗者能見度相當低,因為他們失敗到你根本看不見。因此要知道,學習失敗不是要你習慣失敗,而是要讓你能好好珍惜成功的滋味。
畢竟大多數的人,很懂得失敗,但卻連成功是什麼都不知道。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