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

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86035
陳信行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16年2月2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086035
  • 叢書系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臺灣社會研究叢刊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現代社會中,人如何面對工業製程和產品中的「不潔之物」,尤其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化學品?食品安全醜聞、環境污染爭議、職業災害,實為「三合一」議題。科學與司法是處理此「三合一議題」的兩大「體制化知識權威」,同時,「三合一議題」也是這兩個體制的交會點。



      台灣首宗大型職災訴訟:前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勞工集體職災案,纏訟十餘年後,終於在2015年4月一審判決勞工勝訴。在審判過程中,許多科學專家出庭作證,史無前例地攤出他們的研究給法官與眾人仔細「看」。



      現代司法體制乃至整個國家機器內,往往只有科學專家被承認可以「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例如化學品與疾病間的因果關係。熟悉科學理論、會操作實驗室儀器的科學家可以是「專家證人」、「鑑定人」,可以提供「意見證詞」,評論他本人並未親眼看到的事。相反地,「一般證人」,則只被允許提供自己的眼耳感官所「親見親聞」的經驗資料。



      「看」的問題不僅對科學與司法重要,整個現代政治與國家機器從其歷史起源到每日的運作,都離不開視覺文化的語彙。本書作者從參與RCA抗爭與訴訟的動態過程梳理看法,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等領域中關於司法、科學與現代國家形成的論述來檢視我們公共生活中的切身議題。






    第一章 緒論

    1.1「 看」的問題

    1.2「 純淨」與「不潔」

    1.3 三合一議題

    1.4 STS 作為一種工具

    1.5 章節介紹



    第二章 普通法系與證據法則爭論:Daubert三部曲

    2.1 Daubert 標準的背景

    2.2 Daubert 標準形成的過程

    2.2.1 Daubert

    2.2.2 Joiner

    2.2.3 Kumho

    2.3 Daubert 標準的應用與影響

    2.3.1 典型的 Daubert 判例

    2.3.2 刑事跡證問題

    2.4 科學之無涯與 Daubert 揭示的緊張關係

    2.5 不切實際的科學觀有害社會



    第三章 台灣的職業病判決如何使用證據法則:1990年代以來的經驗概況

    3.1 經驗材料

    3.2 進入訴訟前的職業病爭議

    3.3 法官引用科學的模式

    3.3.1 未必依循「體制化科學權威」階序模式

    3.3.2 最常被引用的因果關係論述

    3.4 重要案例

    3.4.1 典型案例

    3.4.2 未依靠體制化科學權威的判決

    3.4.3 強勢司法的判決

    3.5 成文法系面對科學不確定性

    3.6 成文法系如何看待證據?



    第四章 觀看司法機器(一):「純淨法則」和現代社會的文化理路

    4.1 司法的「純淨」

    4.1.1 普通法系:陪審團與「不受污染的公眾共識」

    4.1.2 成文法系:「自由心證」與「不受脅迫的良心」

    4.2 哪種制度比較能「反映真實」?

    4.3 純淨法則必須放在文化體系內理解



    第五章 觀看司法機器(二):戲劇 vs. 機械式的視覺文化

    5.1 RCA案審判中的機械風格

    5.2 挑戰「輝格史觀」的「實驗室民族誌」

    5.3 波以耳與霍布斯之爭

    5.4「 視覺文化」與科學�法律�政治

    5.5 小結:避忌視覺性的司法傳統



    第六章「 無共識的合作」:社會世界模型、表格、備註與其他

    6.1「 科學人士」的特殊視覺

    6.2 社會世界模型

    6.3 化學品清單——龐大的「基礎設施」工程

    6.4「 正面表列」、「負面表列」與檢驗問題



    第七章 邊陲案例:心理壓力職災

    7.1 精神疾病、職災與STS

    7.2 改變台灣的兩個關鍵案例

    7.1.1 燿華電子陳巧蓮

    7.1.2 台塑六輕張倍逢

    7.3 精神�心理痛苦為何難看出?



    第八章 醒目的那一面:食品安全問題與媒體政治

    8.1《 叢林》與20世紀美國的食品管制體制

    8.2 因果關係難建立的食安問題

    8.3《 叢林》的消失與重現

    8.4 當專業黑箱遇到公眾目光

    8.5 私有化、文書化:從ISO-9000、HACCP到GMP



    第九章 結論

    9.1「 壞東西」的生命週期

    9.1.1 杜邦C8 案的啟示

    9.2 結語



    【後記】

    【參考資料】

    相關判決

    附錄一:民國92年至103年勞保職業病給付人次:按成因別分

    附錄二: 民國90年至101年1月歷年職業疾病鑑定委員會受理案件鑑定結果統計表

    【圖表目錄】





    其 他 著 作
    1. 工人開基祖:台社勞工研究讀本
    2. 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冊)
    3. 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