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課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4500550 | |
|
|
|
周芬伶 | |
|
|
|
九歌 | |
|
|
|
2016年4月01日
| |
|
|
|
113.00 元
| |
|
|
|
HK$ 90.4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4500550叢書系列:周芬伶作品集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周芬伶作品集
|
|
分 類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懂點美學,在閱讀與研究上更能抓住要點,掂出斤兩;懂點美學,在創作上,你能判別正在寫的東西重不重要,要向哪裡去索取靈感。──周芬伶
?
美是什麼?很少人答得出來。周芬伶從創作中嘗到美學的苦頭與甜頭,理解到「美是難的」,因此萌發著書念頭,寫出一本易讀的美學之書,為臺灣美學研究的空白,拋磚引玉。
先從美的考古談起,部族圖騰、玉石配戴,是崇拜,也是美好事物的表徵,名瓷仿玉質,定瓶插花、文人飲茶,瓷器不只是工藝,也勾勒出中國仕族生活逸趣與品味。此外,禮器、樂器、服飾更展示了中國歷代社會文化之美。
再談美學與文學,才氣有清濁之分,靈感來自「虛靜」之處,傳統文學有如古道西風、漢家陵闕,現代文學則受東洋、西洋多方啟蒙,五四後,上接劉吶鷗新感覺派、張愛玲海派,到新世代的小清新風,各擁靈光的虛實動靜,創造出不同的書寫綺景。
接論美學著述,西方畢達哥拉斯「黃金比例」、鮑姆加登「感覺學」、黑格爾《美學》、柏拉圖理想國,中國的詩詞、王國維《人間詞話》、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等,從中西美學的哲理中,展開生動的對照記。
繼而進入美學品評,以希臘戲劇、梵谷畫、書法、詩劇場、中國四大名著、張愛玲作品等為引例,分談優美、壯美、醜之美,以及氣質、品味、意境。最終旋身跨足生活美學觀,虛擬世界、宅美學、迷文化……盡顯現代美學的斑斕切面。
全書深入淺出,信步穿梭理論與生活,美的陶養無法速成,學會思考,在俗世波流中,總能見著幾枚金珠光泡周旋其間。
本書特色
★繼《散文課》、《創作課》後,周芬伶老師推出第三堂《美學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穿越古今,討論中西美學。
|
|
目 錄
|
自序 好難的美學?? 周芬伶
?
輯一 美的考古
什麼,豬的傳人?
石頭記一
說瓷
?
輯二 美學與文學
美的穿越
盡量美好的傳承
天才與靈感
幻想力與想像力
作者真的死了嗎?
先當詩人再當作家
寫作與死亡
?
輯三 美的理論與範疇
美學的誕生
中國美學
自然美與社會美
形式美與藝術美
壯美
優美
非美的範疇
醜之美
明麗之美與醉狂之力
?
輯四 美的批評與演變
清與濁
悲劇美
喜劇美與笑
意境與傳神
論品味
談氣質
散文與小說的藝術特徵
談美學與文學
歷史與藝術的終結
沉默之美
虛擬世界與宅美學
?
輯五 美的生活
當美進入生活
你我的美育
美與宗教
|
|
序
|
自序
?
好難的美學
?
談到美學,一般人聯想到的大都與美學無關,如房屋廣告與文創工作者最愛濫用美學一詞,那是因為在臺灣美學研究可說是個空白,戰前不要提,戰後的臺灣至今沒有出過美學大家,只有美學翻譯與研究者,我們接觸過的美學家宗白華、朱光潛、李澤厚……都在對岸,對岸的美學研究比較上發達一些,余秋雨與章詒和都是作戲劇美學的,特重人物描寫與美感的追求,開闊度自是不同,遠一點的王國維已少人討論,姚一葦算半個,但也以翻譯為主,他晚年寫的一系列散文,既宏觀又富於深度,還有編寫的《美的範疇》是我學習的對象,夏志清很重要但不成系統,我的老師趙滋蕃在大學與研究所開有美學課程,又出過《文學與美學》文集,從他身上我學到文類與藝術特徵、人物刻畫理論、對話藝術、滑稽諷刺與喜劇、文學與美學……等,於我是美的啟發,他推崇雨果「美只有一種,但醜有千百種」的理念,又受托爾斯泰藝術觀的影響,強調內心的要求與頑強的生命力、人道悲憫精神,他自己以身作則,用生命力與醜之美書寫文學,令我嘗到美學的甜頭與苦頭──那就是美學好難。因為很難,讓我產生想寫一本易讀的美學手冊那樣的書,算是拋磚引玉吧!
最早提到美學的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在他所著的《大希庇阿斯》,可說西方最早的論美著作,一開頭說:「這問題(指美)小得很,小到不足道,但到辯論結束,才覺得問題並不那麼簡單。」蘇格拉底說:「我得到了一個益處,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諺語『美是難的』。」
美是難的,因此才會人人都能感覺什麼是美,人人都可談出一套,許多人知道「什麼是美」,但很少人能回答「美是什麼」的問題。
美學即是系統性地整理美是什麼的問題,只是問題,而不是答案。因為美感隨時代變遷,以前人認為美的,後代人卻不以為美,如原始人以紋身裸體為美,禮教中人卻不以為美;以前人以為醜的,後代人卻以為美,如馬桶原是見不得人的東西,自從杜象將它當作藝術品之後,它成為藝術的重要元素。美與醜非但不是對立關係,反而是參照體系,醜也是美的一種,像這些討論美的本質與變異的學問,被稱為Aesthetics,它源自希臘文Oncotrnos,原是指感覺性的學問;現代學者認為是「研究美與非美發生的感覺情緒的學問」,它研究的是感覺與情感,恰恰與邏輯學相對立,它討論的範疇有幾個重點是我想談的:
一、美的主觀或客觀
二、自然美與藝術美
三、藝術創造的起源、進化,有無法則可循
四、類型學──各類創作的藝術特徵
五、藝術天才的特性及創作過程
六、美育──美如何進入大眾與生活
懂美學的好處因人而異;不懂美學造成的後果可以黑白美醜不分,文類不清,最可怕的是鑑賞力低落,及價值顛倒……,這是為什麼人多少都愛美,但大多數人不懂美,真正懂美的人可以見微知著,具有宏觀的視野,一個美學家經常路過一個市場,市場中有幾家賣花的,每種花插一桶像插香一樣,有一天花攤上擺出各種不同的花插與搭配,正爭奇鬥豔著,他回家馬上寫了一篇文章,預告一個文藝復興的到來。
這故事聽來有點誇大,但是當一個時代人們懂得如何愛美,打扮與對各種美的追求,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這樣說,並非認為我較懂得美,而是我從小愛美而不懂美,而成為美的膚淺者與勢利鬼,我愛美麗的人,因而忽略不美的人與內涵的重要;我愛美的時尚,卻成為過度的物質主義者;我愛美麗的植物,卻把雜花野草當死敵;我愛美麗的房子,卻沒注意它的實用性;我愛藝術,對哲學一知半解……,美學就是藝術哲學啊,懂點美學,對美的包容性與思想度加大加深,懂點美學,在閱讀與研究上更能抓住要點,掂出斤兩;懂點美學,在創作上,你能判別正在寫的東西重不重要,要向哪裡去索取靈感。
現在的文學界重理性而輕感性,散文還分出知性散文,非虛構文類與虛構文類較勁,知識導向的閱讀與研究雖然能言之有序,卻不能通情達理,大家的感受性變差了,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有溝通障礙的比比皆是。我們需要是打開心靈,讓感覺進來,美進來。
再來是現在人不講格調與風骨,耍賤耍痞耍宅耍腦殘,痞與宅可能也是新的美感訴求,然而美最終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完善,什麼是完善的人?是不失赤子之心,又能不斷超越的人。人的精神越是趨向於無限與永恆,他所獲得的審美愉悅也越深越大。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我們脫離肉身的束綁,而能與天地同遊,而能興起、興奮、興賦,「能興者謂之豪傑」。在此亂世中,我們期待的豪傑,不是政治的,經濟的,而是美學的。
我的美學課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啟發,小學時愛沿著水域探險,一面摘採植物,或水蓮或桑果,或山上或海邊。有次在山中聽到一群排灣小孩在溪中戲水唱歌,清亮高亢的歌聲震動山谷,我看呆也聽呆了,美麗的事物總令人呆:高三拚聯考時,到廟中讀書,搬張椅子坐到蓮霧樹下,多少個晨昏從書中抬起頭來,仰望天上的雲,覺得神的注視是那樣巨大,在我最憂鬱的時刻,我就想到那棵蓮霧樹與神的眼睛,在危急時分是美救了我。
美學有其感性的層面,然它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這也是它被認為「很難」的地方,因為它跟物理、化學、經濟等基於人類生活的需要而設的學科不同,它在意的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的意義,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理想進行討論,它不能讓你得到一個專業工作,卻能讓你活出自己的風格,人一生下來就愛思考,嬰兒一學會說話就愛問為什麼?思考是人的本性,純思考都是同樣的問題,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為什麼呢?這些問題更具普遍性,詮釋學大師就說:「人類最高的幸福就在於純理論。」因為「出於最深刻的理由,人是一種理論的生物。」
人類一思索,上帝會笑會哭,還是哭笑不得?前幾日到臺北,想順便去看一個素未謀面的臉友的策展,他邀請一干所有認識的臉友,我大概屬於那種被點名百分之百不會去的人,因為這個展很冷僻,地方又偏僻,我想打破那百分之百就去了,轉車兼迷路又問路,在山中一個小巷尾找到展場,是一間老房子,老式的門是兩片對開,油漆斑駁,門鎖著,敲門也無人應,看來正逢週一公休,我站在門口苦笑,一面想像裡面的布置與畫作,這樣的地點這樣的人,會展出什麼樣的作品,腦海自動拼湊畫面,我彷彿看見了,離開時竟無一絲惆悵。
人類一思索,上帝肯定哭笑不得。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