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與其說《one world》是一本勵志小說,倒不如說它是一本以「小說」做為媒介來表現主體的勵志書更適合。
然而,比起喜多川泰最廣為人知的《賢者之書》,《one world》卻真正足以堪稱是一本小說。《one world》以「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概念,將茫茫人海中,週遭事物的牽絆,看似輕微、實則存在的影響力,以九個短篇獨立且串連的詮釋一部長篇,宛如人間蝴蝶效應。
像是在第一則故事〈制服〉中,對主角佳純說出:「別忘了那種心情」的棒球教練有馬,在第二則故事〈客房服務〉裡,因大學打工時被企業家安達啟發:「利用自己的能力給人幸福,這種行為才稱為『工作』」而立定志向。第三則故事〈畢業紀念冊〉,忙於事業的安達,則因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而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於畢業紀念冊留下:「人生,要過得比來時更美麗」的導師江川,則在第四則故事〈白色情人節〉被公車上老先生的一句話給救贖:「要哭也沒關係,但別忘了笑」……如此環環相扣,因為這世界沒有人是孤島。
我們一方面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同時也在他人的故事裡串場,正是因為不斷與人邂逅,從或長或短的相處中感受到什麼,甚至因為聆聽了某個時空下某個人曾經對我們說過的一句話,才漸漸構築出現在的「自己」。
閱讀這本充滿了人生喻意的小說,不建議一口氣讀完,或許睡前看一則短篇更適合,才能保有足夠吐納箇中醍醐味的餘裕空間。
喜多川泰的寫作風格讓我想起《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與《小王子》,像這樣的寓言物語,說是寫給年輕人讀當然沒問題,但對內心某部分尚未成功過渡到大人階段的成年人,也是有其救贖意味的。
最後,引用喜多川泰在書裡的一段話做為結語──
「只要讀一本書就能夠拓展世界,也有更多東西能夠啟發奇蹟邂逅的其他人。再沒有什麼貴重寶物只要花這麼少的錢就能夠買到。」
希望透過閱讀,能豐實你逐夢的翅膀,在內心感到困惑時指引方向。
寫給台灣讀者的序文
我認為「活著的力量」就是「思考的力量」,
也可說是「想像更美好未來的力量」。
?
我相信每個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未來,因此,我們會站在自己此刻所在的地方,想像著未來的一切模樣。
不管未來有多近、看起來多麼肯定,事實上,它都充滿著不確定性、是一片「空白」的,而我們就是靠著自己的想像力來試著填補這份空白。
一開始,我們會想像自己期望、想要得到的美好未來,也就是用「希望」來填滿未來這個空白;但是想了一會兒之後,心中的「不安」又會逐漸湧上心頭,掩蓋掉希望。
未來的空白被不安給填滿,換句話說,是我們自行製造出了「妖怪」,並且害怕妖怪的模樣,甚至還不斷地持續這麼做。
「妖怪=對於未來的不安」當然很可怕,所以如果不知道整治妖怪的方法,我們甚至無法安睡,因此,許多人不再花時間想像未來,他們認為這樣做就無須害怕妖怪了。
問題是,只要一有閒暇或有機會放慢速度思考時,「妖怪」無論如何都會出現,於是人們只好盡可能什麼都不去想地度過每一天;結果這些人在家時總是看著電視,移動時總是在打電動,到了晚上就喝酒喝到茫……,我們似乎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生活方式,因此,多數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
以這種方式利用時間,固然不會產生「妖怪」,但也不會產生「希望」。
人類要以希望填滿未來這個空白,才會動念並決心朝自己憧憬的未來行動,因為人人都明白渾渾噩噩過著每一天,不可能會讓未來變得更好。
?
如果能用希望填滿未來這個空白的話,人類就能夠朝著更美好的明天行動。
你或許會認為,既然如此,只要想像「希望」就好;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單靠「希望」行動,這只是「有勇無謀」行為。
思考未來時,腦袋想到的不是只有「希望」,也會掠過「不安」。儘管如此,若你還是願意踏出一步的話,我認為這便是「勇氣」的表現。
相同的,當你在想像未來時,除了會有希望之外,也會想像不安;如果因此停止想像的話,就會連「希望」也一起捨棄。
這些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有能力把這個「不安」轉換成「希望」。
我認為最好的培養方法就是讀書,而這也是我想寫書的原因。
除了本書之外,我還有許多作品在台灣出版,也獲得許多正面迴響,我想
,這也是因為各位從我的作品中,找到了一本能重新點燃「希望」的書,消除了想像未來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對吧?
很期待本書也能夠成為你成就更美好未來的希望之光。
2016年2月15日
喜多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