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孤懸在「走」與「留」的歷史斷崖
那是酷熱難耐的七月,歐洲熱浪豔陽天,我跟資深攝影同事在七天之內連趕義大利六座城市,從北部大城米蘭啟程,終點在西西里島第二大城卡達尼亞,我們拿著麥克風、扛著攝影機和腳架,一站站反向前進禁錮數百萬難民的自由之路,嘗試理解每一個出逃家園、去國求活路的生命故事,抽絲剝繭已然成形橫跨地中海南、北兩岸的難民經濟產業鏈。
我到訪羅馬提布提納火車站旁的紅十字會緊急難民營,遇上從北非利比亞偷渡到義大利的一家人,父親29歲,母親22歲,女兒1歲,「我只知道,如果我繼續留在利比亞,全家人必死無疑,我當然知道搭船橫渡地中海很危險,但至少是一線生機!」他們受到槍砲威脅,是信仰的衝突?政治立場對立?抑或是暴徒覬覦金錢?受訪者面有難色不願透露,只能告訴我,他們再不離開就是死亡。
橫豎一條命,逃離家園?還是留下苟活?「命」行走至此,沒給他們太多選擇,「運」倒是站在他們的一邊,這位父親告訴我,他們已經成功渡海,挺過飢餓,暫且安頓,接下來就是尋求契機,他要繼續帶著妻女往西歐前進,目的地是德國,他說,「聽說那兒很美好,這就是我的選擇。」
事實上,變動的大時代從來沒給這些命懸於他人槍桿子底下的人太多選擇。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本書作者喬治•弗列德曼僅6個月大,隨著猶太裔的雙親出逃家鄉匈牙利,搭上人口走私販的船渡河、過邊防住難民營,一路顛沛流離,最終父親妥協,隻身留下來被送回匈牙利難民營從事美國反情蒐工作,換取作者和姊姊、母親得以在美國紐約合法居留,文中他寫道「歷史多取決於非人為的力量,只有那渺小且珍貴的小事,取決於個人意志、性格與機運。」父親在多年之後總算踏上美國本土,全家團圓。
本書以作者自身家庭故事為緯,歐洲發展史為經,鋪展在以歐洲大陸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之上,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