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你怎麼先走?: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

你怎麼先走?: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670549
王純娟
典藏文創
2016年1月01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8670549
  • 叢書系列:典藏台灣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464頁 / 16k
    典藏台灣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這本歷時七年完成的專書,強調由「喪親者的視野」來理解喪親哀傷經驗。本書第一手田野資料是來自作者實際與喪子女父母親的長期互動。作者先精論並批判各家理論與學術發展至今的實徵研究,再逐漸走向喪親者經驗,軟性訴說臺灣父母親因著孩子的驟逝而不斷轉化的哀傷,這也隱含本書逐漸趨近喪親者的視野與立場,與喪親者同在。



      人生在世,喪親無人可免,人類在面對、體驗與回應「死亡」所帶來的喪親經驗,在社會文化習俗之上,可能有共同之處。基於這樣的理解,本書在介紹至今既有的心理實務工作後,開展了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的新模式──陪伴模式。





    第一篇 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與理論批判

    第一章 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點滴 7

    第一節 近百年來,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發展演進 9

    第二節 「父母親喪子女」屬人倫上非預期死亡(unexpected death),子女驟逝更然 15

    第三節 臺灣喪親哀傷領域現況與本書的視焦 17



    第二章 階段論 21

    第一節 Kubler-Ross 的臨終階段論 23

    第二節 Bowlby 的哀悼歷程階段論 24

    第三節 Rubin 的哀傷歷程階段論 27

    第四節 Shuchter 和Zisook 的哀傷歷程階段論 28

    第五節 Rando 的父母哀傷反應階段論 28

    第六節 哀傷歷程階段論之討論與批判 30



    第三章 哀傷反應類別�多向度論 35

    第一節 Lindemann 的急遽哀傷症候群 37

    第二節 哀傷反應類別論 39

    第三節 哀傷反應多向度論 40

    第四節 哀傷反應類別�多向度論之討論與批判 42



    第四章 醫療觀 49

    第一節 壓力─危機觀:兼談中介變項 51

    第二節 創傷疾患觀點 60

    第三節 哀傷「醫療觀」之討論與批判 68



    第五章 哀傷兩極模式 73

    第一節 Stroebe 和Schut 的「因應喪親之二元擺盪歷程」 75

    第二節 Rubin 的「喪親雙軌模式」 77

    第三節 Brice(1991b)描繪母親哀傷的「兩難」模式 80

    第四節 哀傷兩極模式之討論與批判 82



    第六章 「哀傷經驗」新視野──「持續連結」與「意義」 87

    第一節 與逝者的持續連結(continuing bonds) 89

    第二節 哀傷經驗的破壞與建設:「假設世界」與「意義」 93

    第三節 對「哀傷經驗」新視野之討論與批判 98



    第七章 本篇結語 109

    第一節 百年來「理解」和「因應」哀傷經驗幾乎未超過Freud 的架構 112

    第二節 喪親哀傷理論的再批判 116

    第二篇 喪親哀傷心理之研究與研究方法



    第八章 親代哀傷經驗之實徵研究 125

    第一節 父母親的哀傷經驗 127

    第二節 親代喪子女之後的因應與適應 135

    第三節 喪子女的意義 138

    第四節 親代與逝兒的持續連結 142

    第五節 喪子女與其他親屬關係失落、不同死亡形式等組間比較 143

    第六節 討 論 145



    第九章 應用於喪親哀傷領域之質性研究方法 151

    第一節 現象學取向的研究方法 154

    第二節 民族誌研究方法 171

    第三節 啟發式探索 177

    第四節 結 語 185

    第三篇 哀傷顯微──臺灣父母親的哀傷



    第十章 英年早逝──親代哀傷的觀察、陪伴與體會 193

    第一節 「類親代哀傷」的體會 195

    第二節 無語的加護病房 197

    第三節 再一連串「類親代哀傷」的體會 200

    第四節 結 語 203



    第十一章 九二一震災現場,親代哀傷紀實;

    兼敘母親的思念 205

    第一節 紅媽媽 208

    第二節 橙媽媽 211

    第三節 黃媽媽 214

    第四節 綠媽媽和綠爸爸 216

    第五節 藍媽媽 218

    第六節 母親的思念 219



    第十二章 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 223

    第一節 九二一喪兒經驗迄今的影響 225

    第二節 歷經七次晤談的蛻變 236



    第十三章 結語──臺灣親代含悲忍淚的哀傷典故探源 245

    第一節 臺灣社會的民間信仰──死後旅途所反映之喪葬儀式

    與哭泣相關之禁忌 250

    第二節 臺灣社會佛教淨土宗的念佛往生 255

    第三節 臺灣社會裡,驟逝的未成年孩子死後的世界 262

    第四節 臺灣其他宗教信仰之短論 264

    第五節 結 語 266

    第四篇 從事哀傷心理實務工作



    第十四章 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需、供與成效 273

    第一節 喪親者的心理需求、使用資源與影響訴說之因素 275

    第二節 哀傷實務工作的發展、結果與成效,兼論介入時機與對象 279

    第三節 一個精緻設計研究的討論 286

    第四節 討 論 289



    第十五章 深究個人中心學派,兼論我的哀傷心理實務姿態 295

    第一節 個人中心學派的姿態 298

    第二節 在PCA 治療者三態度之後 312

    第三節 討論:PCA 助人者的態度與意識狀態呈現在喪親哀傷實務工作 315

    第五篇 哀傷作為人類經驗──由「同」而生的「陪伴模式」



    第十六章 人類共同處境 325

    第一節 「人終將一死」令人類形體內外籠罩於死亡焦慮氛圍 328

    第二節 個體向內在世界探尋的「同」──人的心性本質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表達 334

    第三節 不同社會文化的喪親者哀傷經驗的相逢──外顯的「同」之初探 340

    第四節 結 語 348



    第十七章 喪親哀傷心理工作者的實務模式初建構 355

    第一節 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者必須回到自身,無時無刻準備

    自己成為內在流通之人 360

    第二節 「內在流通之人」把持自己意識狀態以成為「一致之人」 368

    第三節 「一致之人」意識越界的歷程 371

    第四節 「陪伴模式」之討論 383



    參考文獻 391

    附錄 423

    索引__





    推薦序一



    子女驟逝者的哀傷有誰知?


    ?

      今年四月,正當我為開會、演講、報告以及醫療有關業務而繁忙之際,我意外地接到素昧平生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王純娟教授來信,要我為她即將出版的新書《你怎麼先走?──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寫序。當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既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又實在沒有時間,只好婉謝她的好意。

    ?

      但想不到看了她的信與序言之後,我完全改變了想法,我在此引用她所說的幾句深深地感動了我,而使我決定幫她寫序的話:

    ?

      「我希望學術論著可以毋須與讀者產生太多距離,甚至讀者能夠有所共鳴」;「這些研究計畫案的執行,無論對象是母親、父親或手足,於我而言的意義在於:學習放下專業的姿態,以『喪親者』為師。我初接觸『喪親者』時,就像生下第一個孩子就『照書養』的金科玉律,我參照自己所大量閱讀的文獻,而??」;「逐漸地,面對『喪親者』時,我放下自己內在的滿腹經綸,放下自己外在專家學者的形象,回歸為『人』」;「我的專業盔甲漸次剝落,逐漸明白了:若我要站在『喪親者』的立場,就要打破研究案原有的規畫,而浮現出『把喪親者當回事,喪親者自然會把我當回事』的理解」;「了解『喪親者』可能恢復到日常生活起居,並不代表她們走出來、復原或調適了,了解可能有『喪親者』仍舊躲在角落裡,啃食自己的傷口,我想為她們發聲──由『喪親者』立場出發,儘可能地真實傳達她們的經驗與呼喊,助更多人了解『喪親者』的處境。」。

    ?

      看完王教授這本大作,我深信她這本書的確做到了替「喪親者」發聲,而我也可以感受到她做學問的態度和寫這本書所花的精神與用心。然而這長達五篇、十七章、一共近二十八萬字的學術論著,可能有不少人望之卻步,而失之交臂,而這正是我最大的隱憂,也正是我所以要寫這序文推薦的動機。容我提出以下的議:

    ?

      第一篇〈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與理論批判〉一共七章,這是比較學術性的論著,可能一般讀者比較不容易消化。第二篇〈喪親哀傷心理之研究與研究方法〉一共兩章,也是屬於學術研究方法方面。第四篇〈從事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一共兩章,以及第五篇〈哀傷作為人類經驗──由「同」而生的「陪伴模式」〉也是探討比較專業性的實務運作。我個人以為除了專攻臨床心理學的學者或學生以外的讀者,可能一開始會有點困難,而個人倒以為一般讀者不妨先看書中的第三篇,而後再回過頭來慢慢咀嚼其他幾篇學術性較重的文章。

    ?

      第三篇〈哀傷顯微──臺灣父母親的哀傷〉一共有四章,我覺得這幾章對「喪親者」的感受,有非常感人的追蹤訪談的描述,而可以幫忙身為「局外人」的一般讀者有機會深入了解這種驟失子女的「喪親者」。作者利用自己過去經歷過六位學生過世的經驗,寫出自己身為「視『生』猶親」的老師所感受的刻骨銘心的體會,而寫出這篇開頭的一章〈英年早逝──親代哀傷的觀察、陪伴與體會〉,緊接著寫出以下幾章〈九二一震災現場,親代哀傷紀實;兼敘母親的思念〉、〈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結語──臺灣親代含悲忍淚的哀傷典故探源〉。很多「喪親者」在採訪中所流露出來的話語深深地感動了我,這種出自「喪親者」的口述,讓讀者透過書中所述情境,更了解她們的哀傷。在這章〈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裡,王教授引用「喪親者」爸爸很傳神的隱喻,「他不喜歡自己的路需因前車受到影響,所以會超車;可是萬一隔壁的車道也有車,就只好暫緩了。九二一就像如此,他被迫停在那兒,動彈不得,整個人停擺。很具象,我想到可以下車,自己走路:是的,打破牢籠,走自己的路。」這種引自於「喪親者」的不同時間的多次晤談筆記,使讀者更能體會他們在時間的療傷中,漸漸走出陰霾,說出當初無法啟口的痛,而透過這些珍貴的口述資料,「喪親者」終於可以找到這面「窗」宣洩自己的痛,而別人也才能由這面「窗」窺探「喪親者」的痛,進而給予幫忙。這一章的小結,「斷了線的風箏也可以有另一片更美的天空」,也道出這位「喪親者」踏上「換個角度看事情」的療傷康復之道。

    ?

      從這一本書,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喪親者』為師」的深入觀察、學習與體驗,真正達到「學術論著可以毋須與讀者產生太多距離,甚至讀者能夠有所共鳴」。同時因為她的專業背景以及研究架構,才能完成這部既是具有學術價值的論著,又是能夠幫忙社會大眾了解比自己不幸的人的好書。



      我要誠摯地恭喜王教授,她真的做到了信中所說的,她要利用子女驟逝者的眼光來看最悲痛的人生經歷,而透過她的敘述,我相信許多人都因此能夠培養出同理心。我常與醫學生說,我們不可能得過所有病人所生的各種病,但如果我們有機會透過閱讀,了解別人走過的人生,我們就能對他人的病痛具有敏感度,而能即時給予有效的療傷。

    ?

      撰寫這篇序文時,我忍不住想起我的三位子女驟失的摯友──兩位精神科教授以及一位神經科教授,他們各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子女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人間,而我親眼看著他們從憂傷的谷底爬出而蛻變。我也要在此謝謝王教授給我這機會,了解他們是怎樣走過這條路。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