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子女驟逝者的哀傷有誰知?
?
今年四月,正當我為開會、演講、報告以及醫療有關業務而繁忙之際,我意外地接到素昧平生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王純娟教授來信,要我為她即將出版的新書《你怎麼先走?──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寫序。當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既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又實在沒有時間,只好婉謝她的好意。
?
但想不到看了她的信與序言之後,我完全改變了想法,我在此引用她所說的幾句深深地感動了我,而使我決定幫她寫序的話:
?
「我希望學術論著可以毋須與讀者產生太多距離,甚至讀者能夠有所共鳴」;「這些研究計畫案的執行,無論對象是母親、父親或手足,於我而言的意義在於:學習放下專業的姿態,以『喪親者』為師。我初接觸『喪親者』時,就像生下第一個孩子就『照書養』的金科玉律,我參照自己所大量閱讀的文獻,而??」;「逐漸地,面對『喪親者』時,我放下自己內在的滿腹經綸,放下自己外在專家學者的形象,回歸為『人』」;「我的專業盔甲漸次剝落,逐漸明白了:若我要站在『喪親者』的立場,就要打破研究案原有的規畫,而浮現出『把喪親者當回事,喪親者自然會把我當回事』的理解」;「了解『喪親者』可能恢復到日常生活起居,並不代表她們走出來、復原或調適了,了解可能有『喪親者』仍舊躲在角落裡,啃食自己的傷口,我想為她們發聲──由『喪親者』立場出發,儘可能地真實傳達她們的經驗與呼喊,助更多人了解『喪親者』的處境。」。
?
看完王教授這本大作,我深信她這本書的確做到了替「喪親者」發聲,而我也可以感受到她做學問的態度和寫這本書所花的精神與用心。然而這長達五篇、十七章、一共近二十八萬字的學術論著,可能有不少人望之卻步,而失之交臂,而這正是我最大的隱憂,也正是我所以要寫這序文推薦的動機。容我提出以下的議:
?
第一篇〈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與理論批判〉一共七章,這是比較學術性的論著,可能一般讀者比較不容易消化。第二篇〈喪親哀傷心理之研究與研究方法〉一共兩章,也是屬於學術研究方法方面。第四篇〈從事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一共兩章,以及第五篇〈哀傷作為人類經驗──由「同」而生的「陪伴模式」〉也是探討比較專業性的實務運作。我個人以為除了專攻臨床心理學的學者或學生以外的讀者,可能一開始會有點困難,而個人倒以為一般讀者不妨先看書中的第三篇,而後再回過頭來慢慢咀嚼其他幾篇學術性較重的文章。
?
第三篇〈哀傷顯微──臺灣父母親的哀傷〉一共有四章,我覺得這幾章對「喪親者」的感受,有非常感人的追蹤訪談的描述,而可以幫忙身為「局外人」的一般讀者有機會深入了解這種驟失子女的「喪親者」。作者利用自己過去經歷過六位學生過世的經驗,寫出自己身為「視『生』猶親」的老師所感受的刻骨銘心的體會,而寫出這篇開頭的一章〈英年早逝──親代哀傷的觀察、陪伴與體會〉,緊接著寫出以下幾章〈九二一震災現場,親代哀傷紀實;兼敘母親的思念〉、〈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結語──臺灣親代含悲忍淚的哀傷典故探源〉。很多「喪親者」在採訪中所流露出來的話語深深地感動了我,這種出自「喪親者」的口述,讓讀者透過書中所述情境,更了解她們的哀傷。在這章〈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裡,王教授引用「喪親者」爸爸很傳神的隱喻,「他不喜歡自己的路需因前車受到影響,所以會超車;可是萬一隔壁的車道也有車,就只好暫緩了。九二一就像如此,他被迫停在那兒,動彈不得,整個人停擺。很具象,我想到可以下車,自己走路:是的,打破牢籠,走自己的路。」這種引自於「喪親者」的不同時間的多次晤談筆記,使讀者更能體會他們在時間的療傷中,漸漸走出陰霾,說出當初無法啟口的痛,而透過這些珍貴的口述資料,「喪親者」終於可以找到這面「窗」宣洩自己的痛,而別人也才能由這面「窗」窺探「喪親者」的痛,進而給予幫忙。這一章的小結,「斷了線的風箏也可以有另一片更美的天空」,也道出這位「喪親者」踏上「換個角度看事情」的療傷康復之道。
?
從這一本書,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喪親者』為師」的深入觀察、學習與體驗,真正達到「學術論著可以毋須與讀者產生太多距離,甚至讀者能夠有所共鳴」。同時因為她的專業背景以及研究架構,才能完成這部既是具有學術價值的論著,又是能夠幫忙社會大眾了解比自己不幸的人的好書。
我要誠摯地恭喜王教授,她真的做到了信中所說的,她要利用子女驟逝者的眼光來看最悲痛的人生經歷,而透過她的敘述,我相信許多人都因此能夠培養出同理心。我常與醫學生說,我們不可能得過所有病人所生的各種病,但如果我們有機會透過閱讀,了解別人走過的人生,我們就能對他人的病痛具有敏感度,而能即時給予有效的療傷。
?
撰寫這篇序文時,我忍不住想起我的三位子女驟失的摯友──兩位精神科教授以及一位神經科教授,他們各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子女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人間,而我親眼看著他們從憂傷的谷底爬出而蛻變。我也要在此謝謝王教授給我這機會,了解他們是怎樣走過這條路。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