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40歲開始,預防失智效果最好:向日本名醫學習,立刻改變生活習慣,搶救大腦

40歲開始,預防失智效果最好:向日本名醫學習,立刻改變生活習慣,搶救大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70492
廣川慶裕
李貞慧
大立文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2月26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9070492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神經科

















      別誤解!你要知道.......

      ▼失智症不算是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

      失智症形成原因百種以上,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其次是腦血管性障礙、路易氏體病、額顳葉退化。

    ?

      別擔心!你要知道.......

      ▼透過失智症篩選量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檢查記憶力、計算力、語言能力、圖形能力,由得分多寡,判斷受試者的認知功能水準。

    ?

      作者執業超過25年,是日本最值得信賴的失智症權威。透過百餘位病患的臨床檢測,他發現驚人結果:50歲以上,只有10%的人沒有失智!

    ?

      這個數字並沒有讓他感到意外!他說,阿茲海默氏型失智症發病前20年,腦部會開始堆積β-類澱粉蛋白。從堆積到發病的這段期間,就是「輕度認知障礙」(MCI),可長達數十年。如果以一般發病年紀為65歲當基準,往前推20∼30年,40歲正是預防失智的關鍵黃金期。

    ?

      如何預防?他呼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格外注意,一旦血管阻塞,腦部功能就會下降,最後誘發失智。此外,直截了當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做家事或做菜、睡前關掉3C產品、跳舞交際等習慣,也是醒腦抗老化的小祕訣。

    ?

      書中還運用大量實例,說明透過非藥物或藥物的方式治療,就能有效延緩退化,甚至恢復健康,是一本每個家庭必備的保健醫學書。



    本書特色



      ★【最新研究】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卻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書作者為日本最受歡迎的預防失智症醫師,從上百件個案與研究當中,找到失智症的前兆與形成原因,並且施予有效的預防對策,恢復健康的人不占少數。



      ★【DIY檢測】書中提供簡易的失智篩檢量表與失智警訊,初步檢測身邊長輩或是自己是否有失智徵狀。



      ★【一網打盡】: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腦中風、憂鬱症、早發性失智症…..,完整解說失智症的病因、症狀、與治療及預防方法。



      ★【台灣失智權威審定】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徐文俊主任強調,坊間少有特別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書籍。廣川醫師這本書,將MCI的概念傳達相當完整清楚,而且提出診斷與治療方針。





    【推薦序】認識輕度認知障礙的第一本書?? 徐文俊

    【總編輯的話】原來媽媽竟然真的失智了……?? 王純瑞

    【寫給台灣讀者】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



    〈前言〉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



    第一章?? ?小心!你可能是失智症預備軍

    失智症預備軍--MCI

    65歲以上,每七位就有兩位失智

    50歲以上,只有10%沒有失智之虞

    40歲起,大腦就慢慢在衰老

    沉溺於手機電玩的人要小心了

    E化的社會,加速大腦機能退化

    不要錯失MCI的小徵兆

    提前篩檢病情,就能減緩退化速度

    恢復者與轉化者的差異

    沒有自覺的「前期MCI」

    把握治療黃金期

    「我爸媽都沒有失智哦……」有這種想法的人最要不得!

    帶著父母就醫,自己也順便掛號



    第二章?? ?原來失智症還有不同類型

    失智症不是疾病,而是症候群

    比起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影響更大

    阿茲海默氏症≠失智症

    四、五十歲發病的早發性失智症,病程發展快

    慢慢進展的「阿茲海默氏型失智症」

    阿茲海默氏型失智症的發病機制

    只要一發作,病程就會快速發展的「血管性失智症」

    症狀相似的「路易氏體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

    血管老化是失智症的導火線

    細胞缺乏ATP,老化現象隨之出現

    目前仍然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



    第三章?? ?40歲以後該做的失智症檢測

    發現「最近好像很健忘……」,有可能是MCI

    與其擔心會遺傳,不如做檢查最安心

    透過血液檢查篩檢MCI

    「問診」是MCI檢查的基礎

    簡易智能量表

    請務必到有專科醫師的醫院接受MCI檢查

    關於腦部影像檢查

    影像診斷也可發現前期MCI

    與其腦部健檢,不如做有健保給付的影像檢查

    認識腦部四大區塊

    腦部影像診斷可以看出什麼?



    第四章?? ?保養大腦的五個方法

    萬一確診為MCI,要向家人開誠布公

    應該跟公司說嗎?

    找一位能夠諮詢失智症的「家庭醫師」

    確診為MCI時就要接受治療,抑制病程發展

    開始治療一個月就能見效

    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



    第五章?? ?驚!這些生活習慣會誘發失智

    「代謝症候群」是失智症的入口… ?

    童年時期的肥胖與失智症有關

    愛吃甜食的男性要當心了

    煙酒不離口,失智症找上門

    牙周病的細菌會引起失智症

    憂鬱症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

    隨時注意五感變化

    高知識分子病程進展通常比較快

    大腦會愈用愈發達

    體驗不同的生活感受,擊退腦疲勞



    第六章?? ?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

    維持大腦健康才是終極抗老

    四、五十歲的人,如何生活才能不失智?

    感動、共鳴、笑容……豐富的感情表現能活化腦部

    做家事、常做菜,有效預防失智

    睡眠品質好,有助於重設大腦

    睡前2∼3小時關掉所有3C產品

    如果睡不著,與其喝酒不如吃安眠藥

    散步時欣賞風景,也能刺激大腦活化

    跳舞必須與人互動,整個腦就會動起來

    建立工作以外的生活圈

    愛賭博的人不會失智?

    透過抄寫的方式,在腦中複製記憶迴路

    讀書、電影,比看電視更能刺激大腦

    「孤獨」是失智症的導火線

    陪我們到人生最後一刻的「失智症支援醫師」



    〈結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好





    推薦序



    認識輕度認知障礙的第一本書

    徐文俊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顯示,8.09%的65歲以上老人有失智症,其中極輕度失智症為3.26%,而輕度及輕度以上失智症約占4.82%,人數總數高達22.7萬。但是隨著老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症人數快速增加。所以預估2030年,人數逾47萬,而至2050年逾86萬。

    ?

      這個增加速度令人震驚,我們若未採取行動,到時候每100位台灣人中有超過4位失智者。失智症像是一個21世紀的黑死病,正在全世界蔓延。失智症的病因中,約50∼70%來自於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 disease),所以控制阿茲海默氏病,是控制失智症的關鍵。

    ?

      阿茲海默氏病因為表現的症狀是認知功能與精神症狀,診斷不易,直到西元1905年,才由德國的阿茲海默醫師在一個失智的婦女腦部組織發現斑塊與神經結節。它的發現比巴金森氏症的發現晚了88年。但是阿茲海默氏病是迷樣的疾病,即使至今已是發現超過百年,我們仍舊不甚了解其病因,以致於還沒有研發出有效控制的藥物。

    ?

      阿茲海默氏病造成大腦漸進性的退化,是會致死的疾病,從發病(產生失智症)後到死亡大約8∼10年。然而從腦部有病理變化至失智症前,預估大約還有25年。由於病患一旦失智了,即無法復原,照護的難度與成本相當高。若將失智症延後5年發生,全世界的失智症總人口數預估會減少一半。所以,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在病患還未失智症前,找出治病的方式,減少失智症的發生。

    ?

      60年前,克勞(V.A. Kral)博士提出「良性衰老性健忘」,用以描述阿茲海默氏病的失智前症狀。隨後的30年學者陸續提出各種概念,然而這些概念與阿茲海默氏病病程並未相當吻合,同時也因當時醫學科技還未發展成熟,漸被棄用。直至90年代,彼得森(R. Petersen)利用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概念,並成功證實失憶型MCI是早期阿茲海默氏病的表現。

    ?

      失憶型MCI的研究成果如下:一旦診斷失憶型MCI後,每年約有12∼15%個案演變成失智症,追蹤6年後,大約80%個案成為阿茲海默氏病失智症。但是,卻有20%個案會停留在MCI,甚至回復正常。所以,失憶型MCI可能不完全是早期阿茲海默氏病,而是一群罹患失智症高危險群的個案,其危險值大約一般人的10倍。

    ???????

      阿茲海默氏病有許多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抽煙、低教育程度、不運動、與憂鬱症。若沒有這些危險因素,失智症的風險可以降低一半。而若是將這些危險因素有效控制,也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進展。著名的FINGER研究,是一個在芬蘭進行的大型社區臨床試驗,讓高危險群的老人接受飲食指導、運動處方、認知訓練與健康管理,發現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與認知退化。

    ?

      坊間少有特別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書籍。廣川醫師這本書,將MCI的概念傳達相當完整清楚,而且提出診斷與治療方針。他也提出失智症對40∼60歲的人非常重要,因為這群人正要照顧進入高危險群,或是已經開始失智症的父母親;且這個階段自己正在跨進失智症盛行的年齡層,知道阿茲海默氏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卻是可以有效預防,非常重要。

    ?

      MCI在65歲以上的人好發率為18.67%,所以這群40∼60歲的人必須注意。他們須學習如何避免進入MCI;若是已有MCI,則應當避免(或延後)讓自己進入失智症。「焦慮」與「憂鬱」是MCI階段常有的症狀,更是家人唯一可觀察得到的症狀,因此家人須了解MCI-失智症-憂鬱的複雜關係。廣川醫師更提到,現代電腦化不但減少我們思考的能力,也減少了人際間的互動,造成前額葉皮質退化,他稱之為「電玩腦」。

    ?

      本書翻譯自日文,有些詞句使用與中文的用法不同,但仍不減其益處。作者提供的檢查表似乎是自己擬定的,而有些資料可能是個人經驗,是否經過實驗驗證不得而知,讀者宜慎辨之。還有幾點需要提醒讀者:MCI目前尚無法透過血液檢查篩檢;MMSE測量與其他臨床上會使用的測驗,我不建議自我施測,以免誤判,因為如果讀者已熟悉測驗內容,容易造成測驗成績提高,反而延誤診斷。

    ?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歐美與台灣本土近十年對於MCI也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很多已經應用於臨床,期待相關書籍也能陸續出版。廣川醫師開設的MCI診所,並且自稱「失智症預防醫師」,對於失智症的預防與腦部健康概念值得稱許、大大推廣!



    總編輯的話



    原來媽媽竟然真的失智了……

    王純瑞(大立文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

    ?

      第一次看到《40歲開始,預防失智最有效──向日本名醫學習,立即改變生活習慣,搶救大腦》,心中很震撼!因為書中提到失智的前兆,我好像都有一些,例如我是標準的電腦族、有時會忘東忘西、漸漸不交新朋友、每天搭相同捷運上班、媽媽是失智症患者……

    ?

      直到看完整本書,我完全同意預防失智症比病後治療更重要,尤其是進入40歲以後,不論是身為父母或是為人子女,都應該對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才能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治療,只要能延緩五年病發(甚至維持現狀、不發病),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莫大的福音啊!

    ?

      還記得,我的母親從年輕時代(五、六十歲),就常常抱怨胃痛、腰痛、腳痛、心痛等各種小病痛,但她說這些都是「老毛病」,她非常了解自己的身體,堅持不肯上醫院徹底檢查,若有小病痛就自己買成藥吃,因此,她的健保卡有十多年都沒有就診紀錄。

    ?

      直到她八十歲那年,突然出現走路有點顛簸的現象,接著腳痛、臥床、不能走路,在全家人堅持下,她只好勉強同意去醫院看骨科。

    ?

      令我意外的是,從骨科、內科、復健科、心臟科到疼痛科,完成所有相關檢查後,醫生卻告訴我:「從各種檢查結果綜合研判,妳媽媽沒有她自己說的這些病(有些小病,已治療,但她持續不舒服,常常進出醫院),建議帶她到神精內科檢查一下。」

    ?

      醫生這個建議,就像一道曙光,給我們家人可以重新「好好生活」的一帖良葯,因為母親剛發病時,一生自律、聰明、講理且溫柔敦厚的母親,居然會對全家人「語言暴力」,整天漫罵、攻擊,要不就是整天抱怨、尋死、哭鬧,一點都不像同一個人,全家人不知她怎麼了,要如何照顧她,因此在照顧過程中備受煎熬。

    ?

      改經過多次專業檢查後,才知道母親已經是中度失智,錯過了輕度失智症治療的黃金時段,她已經失去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但我還一以為媽媽只是節省慣了、老了、病了!完完全全不知道(更不願相信),最愛我的媽媽有一天會得失智症!

    ?

      我總覺得,媽媽不想自己購物、不想自己出門,沒關係啊!因為她本來就是「宅女」,所以不愛出門;她不想購物(想省錢)沒關係,需要什麼,我買給她;她想去哪裡,叫女兒、孫子送她去就可以了。反正我們一直都在她身邊!

    ?

      但是奇怪的事不斷發生,她的記憶力日益變差,剛發生的事情也馬上忘記,例如才上完廁所,二、三分鐘後又要上廁所,明明沒有尿,也要上廁所,一天上廁所無數次。又例如剛吃完飯,偏偏說沒吃,指責全家要餓死她。但是有時她又很正常,完全看不出病況。

    ?

      最可怕的是,一向討厭別人說慌、溫柔敦厚的媽媽,不但臉不紅氣不喘說謊話,而且講話變得刻薄,把全家人搞得都快瘋了,我仍然是束手無策。媽媽還是病懨懨地躺在床上!

    ?

      媽媽今年91歲了,從她被確診為中度失智到現在,已經十年了。這幾年,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我和家人也調整心態,把母親看成逐漸退化的小孩來哄,並陪伴他玩適合年紀的遊戲,讓照顧的壓力與緊張心態獲得適度調整,儘量讓媽媽的晚年過得舒適、安心、自在。

    ?

      我常想,如果我能夠提早知道媽媽是失智症病人,那段害怕擔心、不知所措的摸索、照顧歲月,全家人應該比較容易度過。如果我知道失智症是可以透過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檢測,我一定會提早預防,媽媽的晚年生活也許會過得不一樣。

    ?

      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預防失智,攸關國力」,由於失智症迄今還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唯一良策就是設法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只要能做好MCI預防,讓失智症延緩五年發病,則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盛行率與支出將減少一半。

    ?

      一般而言,得到阿茲海默氏病的病人都很長壽,不希望過去幾十年科學家與研究者辛苦地延長人類壽命,就是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得到失智症。更希望透過這本書作者的研究結果,破除大家對失智症誤解和偏見,提早認識失智症、提早預防、提早治療,健康過晚年生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