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多染多嘗試,植物會給你不同的顏色瞧
早先因為從事昆蟲生態調查,所以跑遍了台灣的山林,對許多植物從陌生到熟悉。認識植物後,彷彿在山林間多了許多朋友,知道植物們何時要開花,何時會結果,因為對植物的了解,也讓我在進入草木染的世界後更加得心應手許多。
植物的奧妙在於不同地域生長及不同時節會產生不同變化,曾經有北部的染色同好在冬天染福木,結果始終染不出所需的黃色,得由中南部的同好快遞福木北上,因此從事天然染色的人,得清楚知道何時該取染材,並且配合季節染色。
植物可染色的部位分為花、果、根、莖、葉及種子,有的植物全株可用於染色,其中又可區分為枝葉和樹皮能夠染出同色或者不同顏色的差別。舉例來說,像是相思樹的假葉可染出土黃色味,但樹皮卻能染出紅豆沙的顏色,而樹幹則能染出褐色味,因此染色色票資料的整理相當重要。
平常在住家附近散步、爬山時,都會習慣性觀察環境周遭有什麼植物,且會隨身攜帶塑膠袋,一看到有成熟的染材果實可摘採時,便會進行採集作業,例如到台中大坑步道去爬山,發現了一棵結實纍纍的大青,當下便跟植物溝通一下,動手採集其成熟果實。由於果實成熟的時間點不同,因此我會配合果實的成長時間來安排爬山運動的機會,如此一來,既能夠健身又可採集染材。
然而特殊染材則需知道其生長在何種環境,若是遇到颱風天過後便要去關心一下,看老天爺是否有送禮物來。我就曾經在94年的颱風過後,在霧峰省議會那些被風連根拔起的5、60年老樹身上,收集到許多墨水樹的幹材及大葉桃花心木的幹材。
舉凡庭園中的花草樹木皆可作為草木染的染材,而生活周遭的種種事物是永遠的題材,這些身邊的小事物不斷地在發生及改變,只要願意靜下心來認真去體察,或許就能成為自己的創作題材。以我自己為例,因為很喜愛欣賞台灣各地的紅磚牆,在牆角下、隙縫裡努力生存的植物就引發了我的興趣,紅磚牆一直都在,但植物卻來來去去,生生不息,於是紅磚牆與植物的關係便成為我經常創作的素材。
我的染織技術札根來自於簡玲亮老師及馮瓊珠老師,兩位老師對染織工藝的執著深深影響了身為後進的我們;老師要求染織的每道工序得按部就班,不可躁進或省略,且要對植物存著尊敬心,植物才會回報其美麗的色彩;草木染色工藝基礎理論更需深植於技法中,互為印證應用,對產品的品質講究,才能激發我們工藝人的永續精神。而染織之路得以持續不間斷,則要感謝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黃淑真老師時時給與我練習的機會,鼓勵我多創作,教導我如何待人處事,不放棄任何機會。我也稟持著老師們教導的技術與精神,傳承下去。
在草木染的世界走過十年寒暑,兩年前就一直想將所學整理成冊,所以當出版社上門洽談時,只管答應了,實際執行後才發現困難重重,幸虧有攝影及設計背景的好友陳岱鈴幫忙,一路完成植物及手作的過程拍攝,使得本書有機會問世。
對於初次想要接觸入門草木染的朋友,不妨隨著本書的示範內容一起動手作,多染多做,相信植物會給各位好色看的,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與朋友們分享!
張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