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當代美國詩雙璧:羅伯特•哈斯�布蘭達•希爾曼詩選

當代美國詩雙璧:羅伯特•哈斯�布蘭達•希爾曼詩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70791
羅伯特.哈斯
陳黎,張芬齡
印刻
2016年2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3870791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印刻文學


  • 文學小說 > > 外國詩

















      《當代美國詩雙璧》由知名譯者夫妻陳黎、張芬齡精譯,選輯了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與布蘭達.希爾曼(Brenda Hillman)伉儷各階段代表作八十餘首。輯一為哈期的詩作,選自哈斯不同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從第一本詩集《田野指南》開始,試圖替萬物命名,透過自身成長之環境建立歸屬和認同感,將自然世界翻譯成個人歷史,哈斯用清晰明澈的文字和悲憫的心境達成了目標。第二本詩集《讚美》進一步處理隱含於第一本詩集中的主題:為世界命名之舉可否讓我們自世界抽離?如何忍受憂傷,接納死亡?如何讓心靈承受磨難?第三本詩集《人類的願望》裡,試著寫作較長的詩行和散文詩,對先前作品中的詩意化的意象進行省思。此書建構一種較具親密感的書信體詩風,讓作品承載更多元、多樣的內容與風格。第四本詩集《樹下的太陽》獲得國家書評獎。此書收錄了多首自傳性質濃厚的詩作,哈斯自曝不堪的童年,對酗酒母親的怨恨,以及烙印於內心深處的情感創傷。之後,《時間與物質》不僅描述與藝術和藝術家相關之作,人到中年對生命的省思,並且收錄了多首觸及國際事務、當代政治、布希「伊拉克之戰」等重大議題的詩作。

    ?

      輯二為希爾曼的詩作,題材兼容並蓄、形式力求創新。寫作主題每聚

      焦於生態環境,地質情況,政治,家庭,和心靈探索,同時,不斷在形式和聲音上進行實驗。希爾曼第一本詩集《白衣》(1985)已展露她別具一格的詩想與寫作技巧。此時的希爾曼已然能透過既定形式傳遞開放的意義,展現將生活經驗翻轉出新樣貌的潛力。詩集《明亮的存在》,希爾曼以灰暗、沉吟的語調述及密友的亡逝,讓生命的光影不時在詩中交錯,進行對話、辯證,試圖說服自己接納人類無法永恆此一事實。大自然之美無疑能提供慰藉,對自然的真心喜愛,是希爾曼日後寫出諸多關懷生態環境之詩作的原動力。詩集《砂糖》頗具實驗精神,風格多樣,除了日常生活經驗,舉凡書本引文,括弧內的附加說明或空白、財務報表等皆能入詩。希爾曼將此書的主要素材——愛,性,青春,時�空,絕望,後殖民論,糖——動人且神祕地變形成自己的哲學之石,讓語言與生活合體,讓當下與過往、肉體與靈魂、思想與情感產生某種對應關係。詩集《實在的水》所關注的面向:國際主義,社會關懷,良知責任,和生態詩學。希爾曼自其身處的社會取材,以作品向它致意,為它發聲。詩集《著火字母的四時之作》是希爾曼的生命元素四部曲的壓軸之作。她狂放但幹練地駕馭著生活:教學,儀式般的春分,蜂群崩壞症候群的苦惱;太空垃圾,政治阻力,無人駕駛的軍用機群,管理上的難題,以及進退兩難的一切。此書的題材涵蓋面極廣,希爾曼「以高度活躍的想像力擰絞現實」,字母的符碼生動地展示令人驚艷的炫技,各式音響的鳥鳴順勢加入,對現狀的挑戰強力、全面地展開。





    《當代美國詩雙璧》導讀

    ?

    輯一: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詩選



    選自《田野指南》(1973)

    秋天

    黏著劑:給珥琳

    關於來世,加州中部印第安人只有最模糊的概念

    十九世紀之歌

    方寸

    房子

    ?

    選自《讚美》(1979)

    拉古尼塔斯沉思

    黃色腳踏車

    形象

    致一讀者

    替花命名的小孩

    和一位長期讀拉岡的朋友一起採黑莓

    九月初

    ?

    選自《人類的願望》(1989)

    身體的故事

    奧利馬的蘋果樹

    苦難與輝煌

    插枝

    ?

    選自《樹下的太陽》(1996)

    蜻蜓交尾

    十四行詩

    微弱的音樂

    不惑之年

    ?

    選自《時間與物質》(2007)

    愛荷華,一月

    仿特拉克爾

    嫉羨別人的詩

    柔軟的桃金孃花環

    仿歌德

    三首夏日的黎明之歌

    幸福的分配

    描述顏色之難

    描述樹木之難

    雙海豚

    那音樂

    九月,因弗內斯

    ?

    選自《新詩作》

    七月筆記本:鳥兒們

    睡眠像下行電梯

    在我前面有六名非洲男子,各個高大

    它們被打造得有如驚嘆號,啄木鳥們。

    你在那裡嗎?夏天到了。你有沒有沾到櫻桃的汁液?

    仿柯勒律治兼致米沃什:七月下旬

    給C.R.:你說你一無所有,什麼意思?

    六月的傍晚,霧飄移進來

    往百潭寺的巴士

    ?

    輯二:布蘭達.希爾曼(Brenda Hillman)詩選



    選自《白衣》(1985)

    晨歌

    三首梨形小品

    ?

    選自《明亮的存在》(1993)

    黑暗的存在

    花現

    老鼠

    幾種差事

    毛髮

    收費員

    幾乎陰影

    明亮的存在

    ?

    選自《砂糖》(1997)

    男性的乳頭

    河流之歌

    樂隊練習

    砂糖

    母親的語言



    選自《實在的水》(2010)

    給麻雀的組曲

    楔形的晨歌

    國際換日線

    雪上陰影

    出神

    太平洋風暴

    沙加緬度三角洲

    小潮

    ?

    選自《著火字母的四時之作》(2013)

    致收穫後的火之精靈

    正午時此世的文法

    在冬至,一個黃色斷片

    在無人機群下方的高地沙漠

    兩首夏日的晨歌,仿克萊爾

    給愛已逝之人

    在靈魂和流星之間

    在加油站的呻吟行動

    見到你之前那個小時

    在它完事前

    漫長而辛苦的一天之後

    論莫名的感覺之奇效

    在工作時模仿一隻松鼠

    詩的實驗在戶外進行

    辦公室的安靜午後

    辦公室的安靜午後Ⅱ

    探索之夜

    ?

    選自《新詩作》

    構成:穗邊地衣:鼻音化符號與Mae

    附錄:譯詩原文標題





    前言



      這本書的形成出於一串美麗的因緣。二O一四年八月中旬,陳黎受邀參加上海書展「國際文學週」,有幸與書展貴賓美國詩人羅伯特.哈斯及其夫人女詩人布蘭達.希爾曼在活動期間一起分享詩創作與翻譯的經驗。赴上海書展前,陳黎在家中閱讀布蘭達.希爾曼的詩,非常喜歡,發現她重視字本身,創新形式、探索新可能的寫作傾向與自己有些類似,忍不住中譯了她幾首詩,並在上海書展「詩歌與翻譯」論壇中引之為例。哈斯伉儷是非常富親和力且大度的前輩,與陳黎一見如故。知道陳黎在秋天將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約好屆時邀陳黎到哈斯任教、陳黎女兒陳立立正攻讀作曲博士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談詩、唸詩。下旬,陳黎赴美三個月,十月初,應約前往柏克萊,在哈斯主持下進行了一小時多演講與唸詩活動。為此柏克萊之約,陳黎在愛荷華期間即埋首中譯了一些哈斯伉儷的詩,並在柏克萊選了數首朗讀。與哈斯同在柏克萊任教的波蘭詩人米沃什(Czeslaw Milosz)一九八O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陳黎是最早將其詩譯成中文在報上發表者,而我們知道哈斯是米沃什詩的主要英譯者,哈斯英譯的《經典俳句:芭蕉、蕪村、一茶詩譯集》(The Essential Haiku: Versions of Basho, Buson, & Issa)也是喜歡日本古典詩的陳黎多年來的案頭書。多重因緣,讓陳黎與哈斯伉儷約定出版一本哈斯伉儷兩人的中譯詩選,由陳黎和張芬齡合力為之,並且希望有一天哈斯伉儷能到台灣,在熱情的寶島讀者面前談詩、唸詩。

    ???

      從愛荷華回到台灣後,陳黎和張芬齡持續中譯了哈斯伉儷更多詩作,並決定以「當代美國詩雙璧」之名結集。上海書展國際文學週有一場「詩歌之夜」,與會作家們輪番登台唸詩——自己的一首詩外,另選一首別人的。陳黎選的是與張芬齡中譯的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Wis?awa Szymborska)〈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哈斯選的是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布蘭達.希爾曼選的是狄瑾蓀(Emily Dickinson)。惠特曼和狄瑾蓀是美國詩歌的雙璧,哈斯自己也是像惠特曼般歌詠土地、自然與自我的「國民詩人」,而編有狄瑾蓀詩精選集,以處女詩集《白衣》(White Dress)向狄瑾蓀致敬的布蘭達.希爾曼,寫詩時標點、句法、形式的獨特一如狄瑾蓀。我們可以說,哈斯與希爾曼伉儷也是美國詩雙璧——當代美國詩雙璧。



      一 閱讀羅伯特.哈斯



      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 1941-)是當代最知名的美國詩人之一。他的詩作富含音樂性,描述性和沉思的知性,帶給讀者會心、深刻的喜悅。哈斯曾說:「詩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類的活動,就像烤麵包或打籃球一樣。」除了寫詩,他也是評論家和翻譯家,他和諾貝爾獎得主波蘭詩人米沃什合譯了十二卷米沃什詩集,也翻譯了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的詩作。從哈斯詩作中觸及的關於詩藝以及政治的題材,我們看到米沃什對他的影響;從其文字所呈現的清澄、簡潔的風格,和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意象,我們看到日本俳句的影子。哈斯對中國古典詩並不陌生。他書架上放著的年少以來陸續閱讀的相關書籍包括羅伯特.佩恩(Robert Payne)英譯的中國古典詩選《小白馬》(The White Pony: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詩人龐德(Ezra Pound)的《神州集》(Cathay),王紅公(Kenneth Rexroth)英譯的《中國詩歌一百首》(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收錄、評介亞瑟.韋利(Arthur Waley)中國古典詩英譯的《山中狂歌》(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詩人史耐德(Gary Snyder)英譯的唐代詩僧寒山的《寒山集》(Cold Mountain Poems)。他享受中國古典詩中呈現的愉悅、明澈心境,對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憂時,寒山的灑脫印象深刻。



      哈斯的第一本詩集《田野指南》(Field Guide, 1973)為他贏得耶魯年輕詩人獎,初試啼聲,即讓人驚艷。此詩集中的諸多意象源自哈斯自幼生長的加州鄉間,以及他對斯拉夫民族的研究背景。詩人佛瑞斯特.甘德(Forrest Gander)說:「《田野指南》蘊含豐富的俄國口音,大茴香蕨類的氣味,拔除了瓶塞的酒味,以及動植物生態的指涉:舊金山灣區的綠色蛾螺和岩蟹,風琴鳥和安皇后蕾絲花,海浪和木蘭科胡椒樹。」詩人麥可.瓦特斯(Michael Waters)稱哈斯是難得一見的好詩人,讚許《田野指南》試圖替萬物命名,透過自身成長之環境建立歸屬和認同感,將自然世界翻譯成個人歷史,這是複雜且艱鉅的工程,但哈斯用清晰明澈的文字和悲憫的心境達成了目標。名詩人史坦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認為閱讀哈斯的詩就像踏入海洋之中,你渾然不覺水的溫度和空氣的溫度有何差異,當你感知拍岸的海浪回流入海時,你已然被帶入另一個元素。

    ???

      在〈秋天〉一詩,我們看到哈斯這群採蘑菇的「業餘生手」為了在平凡枯索的生活注入活絡因子,拿生命與死神進行一場場豪賭:「心想有一半的機率�會因一個錯誤而致死」,「在那些日子,死亡不止一次�晃動我們,而當它漂回原位時�我們覺得又活了過來」。他們勇於嘗試,在冒險的快感中採集生之新意;他們「向事物之名漂流」,試圖到陌生的領域開發或探索生之興味。香氣濃郁的真菌名為「愛與死」,貼切但弔詭地傳遞出詩人不惜以生命作賭注來換取生機的生之慾。

    ???

      在哈斯詩作中,生命活力蘊藏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鍋裡嘶嘶作響的培根,冒著熱氣的咖啡,韓德爾的《水上音樂》,在樓上熟睡的妻子(〈房子〉);蘊藏於與生之苦難的拉鋸、抗衡之中——在窮困的歲月裡,即便物質匱乏到與妻子「為了買不買圖釘而爭辯」,仍堅持精神生活的價值,為了看部好電影,兩人寧可挨餓(〈黏著劑:給珥琳〉);蘊藏於對生存意義的艱澀思辯之中——在一成不變卻又無常的生活型態與「萬物皆動」的理論中,帶著模糊的來生概念,接納人類今生終將歇止的事實(〈關於來世,加州中部印第安人只有最模糊的概念〉);更存在於安頓身心的寫作過程中——「那生我造我者,�與其說從陽光��或李樹,不如說�是從構成這些詩行的�脈動裡。」(〈方寸〉)。



      哈斯在他的第二本詩集《讚美》(Praise, 1979)再度展現創作長才,獲得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獎。此書進一步處理隱含於第一本詩集中的主題:為世界命名之舉可否讓我們自世界抽離?如何忍受憂傷,接納死亡?如何讓心靈承受磨難?詩人、詩評家毅拉.薩多夫(Ira Sadoff)認為哈斯在第一本詩集雖然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寫作技巧,卻總覺得其中滲出一股知性的冷冽,詩人與其題材似乎未能融合成一體;在《讚美》一書,這樣的問題不復存在。他說《讚美》或許是一九七O年代最震撼人心的詩集,此書奠定了哈斯在美國詩壇的地位。 在〈拉古尼塔斯沉思〉一詩,哈斯以「一個詞於是成了其所指之物的輓歌」的思維邏輯,道出逝去之物的無可取代性,永恆不存在的失落感,美好回憶與渴望之彌足珍貴。在〈替花命名的小孩〉一詩,哈斯熬過了童年的恐懼,得以倖存者的目光回望過去,自大自然汲取安定的力量:「在成年歲月裡的�這個晴朗早晨,我定睛�注視喬琪亞.歐姬芙畫作裡�一顆純淨的桃子。�它如是圓熟地靜置於�光中。紅眼雀在我敞開的門外�樹葉間刮擦作響。」在〈致一讀者〉中,他為如何解憂卸苦給出建議:「想像一月與海灘,�泛白的天空,海鷗。而�面向大海:不存在的東西�居然在,不是嗎……」的確,「危險無所不在」(〈九月初〉),憂傷、疑懼如影隨形,然而美好事物也無所不在,垂手可得,如何用心觀看,讓兩者抗衡、相剋相生,是生命的課題。



      (未完)




    其 他 著 作
    1. 夏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