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當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時,專家們一再重申其安全性,「這次的事故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外洩的輻射量比照胸部X光片還少,不用擔心」等,疾聲呼籲民眾勿恐慌。不過,想必大多數人直覺上還是會覺得「似乎哪裡怪怪的」吧?
在那次事故過後,打擊科學信賴度的事件依然層出不窮。
藥廠諾華竄改高血壓藥物得安穩(Diovan)臨床實驗報告事件、理化學研究所STAP細胞論文捏造事件、全面精密體檢學會與其他學會間的健康基準值爭論……「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究竟哪一方才是正確的?」、「日本接下來會變成怎樣啊?」此起彼落的擔憂聲開始在社會上傳出。另一方面,「問題出在醫療體系的根本構造上,沒辦法了……」也出現了這般交雜著嘆息的聲音。
就我個人看來,這些問題的禍源根本如出一轍。
●研究者與企業勾結
●媒體與企業勾結
●政客與企業勾結
●統計資料的誤認或濫用
●非得進行一大堆檢查和治療才能獲利的醫療體系
的確,在這些構造層面的問題尚未獲得改善前,想必世間的紛擾不會平息,市民們仍然處於難以受益的一方。
福島核災事故是改變人民意識的重要轉機。
應該有不少民眾在福島核災事故發生後才得知日本有「原子力村」(藉由推進核電獲取利益的政治家、企業及研究團體等)的存在。
儘管如此,多數民眾在冒出「無法相信任何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等念頭後,思考也跟著停滯了。
溫順的日本人既不會大聲反抗,也不敢發洩憤怒情緒。不過,「明知問題出在醫療體系的根本結構上,又不敢有所表示」,我認為現在正是打破這個膠著狀態的絕佳時機。
當我還是實習醫生的時候,我並不認為這種濫用藥物的醫療體制有什麼大問題。
每天跟著周圍的前輩們學習,運用所學為患者們進行治療。不過,當我看到病患因大量服藥的副作用搞壞身體後,我才驚覺這樣的醫療體制實在是有違常理。為了打破這般現狀,我開始深思自己的下一步,最後決定著手研究預防醫學及醫療統計學。
預防醫學是一門避免疾病找上身的學問。
醫療統計學是一門分析醫學調查數據的學問。
我長年鑽研這兩個領域至今,發現目前醫學界裡所謂的「常識」其實大多都無憑無據。
歐美自1990年代起就頻繁施行「大規模調查」,找來人數龐大的觀察對象,進行長時間追蹤調查,藉此獲得信賴度極高的醫學證據(科學根據)。
反觀日本,醫療界對大規模調查的重視度極低,至今還被不知所云的醫療常識束縛,總是拿一些舊時代的動物實驗結果為憑,或是採信某些德高望重醫師的經驗談……
而且有很多專家會被調查數據蒙騙。這也是個大問題。
想正確分析調查數據,必須擁有優秀的洞察力,至少得滿足統計學的基本原則。
●必須是有意義的分析
●必須有比較
●背景要素必須一致
●並非只有單純的表面關係
●並無同時分析同樣內容的成因
●有進行大規模調查
●並非單純與以往相比
●有進行長時間追蹤調查
●目的與手段並無產生矛盾
按照上述基本原則來驗證當今流傳的醫學資訊後,會發現具信憑性的情報其實少之又少。不過,從現實面看來,有許多不值得一提的數據被誤認成是可信資料,還有很多人會盲信已遭到斷章取義、僅擷取出有利部分的數據。連身為醫療專家的醫生都有可能被蒙在鼓裡,一般市井小民又怎麼有本事看破其中的謊言。
在鑑別調查數據時還有另一項重要的參考項目,那就是「醫療的目的為何」。
醫療的最終目的並非改善檢查數值,而是要延長壽命。
舉例來說,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目的是什麼呢?
並不是為了改善血壓值,而是要藉由降低血壓來預防腦血管病變,避免患者死於腦血管疾病。不過,服藥後就算血壓順利下降,也成功預防腦血管疾病,卻因藥物的副作用而患上其他疾病,那就失去藥療的意義了。
「能否延長壽命」是判別所有醫療資訊的重要指標,記住這點絕對有益無害。
現在坊間充斥著大量的醫療資訊,一般民眾原本就難以辨其真偽,更何況還有不肖人士會利用巧妙的手法擷取統計數據,想避免受騙簡直比登天還難。
我們能做的就只有不要盲信醫療資訊,隨時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當我們獲得某項新資訊時,應該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質疑是否有人正靠著此情報在背後大賺一筆,畢竟前面所提到的「醫療體系的根本問題」沒辦法輕易改變啊!不過,表達自己的心聲,大聲表示「我不想吃藥」或「不需要核能發電廠」等,應該也同樣重要吧?
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教讀者們辨別坊間流傳的健康資訊,介紹跟醫生和藥物聰明打交道的方法,以及能有效預防生活習慣病及癌症的手段等。
本書提供的資訊全都取自大規模調查的結果,有最新醫學證據佐證。
願本書能守護您與家人的健康。
衷心盼望改變這世道的改革意識逐日高漲。
岡田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