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養育我的鹿港滋味
我是戰後嬰兒潮的一員,出生於一九四九年尾,那一年正逢政府從大陸撤軍到台灣。我的父母輩歷經日治時代、二戰空襲、台灣光復。
位於台灣中部濱海的鹿港,是兩岸最早通航的港口,乾隆四十九年,鹿港正式成為兩岸對渡的口岸,由於鹿港是台灣各港口中(北八里盆、南鹿耳門)與大陸最為短距的,只需一晝夜即可抵達泉州蚶江,是清府指定運送官糧與兵米到大陸的港口。當時還有「隆克船」載運貨物遠征歐洲,貿易的興盛使鹿港早在十八世紀,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商城,異文化的交流與衝擊,使鹿港不僅人文薈萃、世代承襲「字、墨、算」的才能,既崇尚詩、歌、書法等美學,也善於商場的算計與管理。
乾隆、嘉慶、道光末年(一七八五∼一八五○年)的六十五年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處處黃金,家家富豪,各地的移民紛紛進駐,產生了多族群的融合與鬥爭(正是台灣的縮影);也因富庶而引來宵小、盜賊橫行,而發展出特殊的街道規劃與建築文化。
光緒十四年、二十四年,咸豐元年,鹿港經歷了三次濁水溪大氾濫的嚴重淤積後,已無法避免「廢港」的命運。光復後,縱貫鐵路又排除了鹿港,致使它終於走入歷史,成為封閉之地,被邊緣化了。
直到一九七○年代,懷舊、尋根的風潮吹起,被遺忘的鹿港受到藝術家的驚艷與青睞,紛紛以「資產保護法」的催生,呼籲政府重視維護古蹟,沉寂一百多年的鹿港,才重現在世人面前,以其神祕的古老氛圍,成就今天的觀光聖地。
鹿港過往的榮光,對我來說等同於「神話」,我成長在繁華落盡的暗黑時代,破舊、落後、迷信、因循、陳規……死氣沉沉是我對它的印象。直到五○年代,台灣從農業轉型工商業時代,許多鄉下孩子離開家鄉到都市尋找活路,我也是其中一個隨波逐流的「追夢者」。
我在台北夢想成真,成為一個作家,從事與書寫相關的工作。半個世紀以來,我的老家早已人去樓空、親人星散,但故鄉並未在我心中崩塌,中年之後,我不斷的以文字回到鹿港─那個我年少時一心想出走、逃離的地方。原來,滋潤我生命成熟的養分、醞釀我書寫創作的能量,無不來自兒時的生活經驗與無法分割的鄉土情感。這是我回頭研讀史地、採訪街坊、耆老,重新認識民俗信仰、自然風物之後,才明白的真相─原來,我生命的基礎元素與教養,都在鹿港的老家構成。在這期間,承蒙「台灣民俗史蹟之父」林衡道先生的提攜,每週為我「講古說今」兩堂課,並帶我到各地品嚐吃食,考察其流變,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完成我對於台菜這一課的琢磨與認知。
舊時代已經結束,但曾經的故事卻復活了。尤其在咀嚼歷歷往事時,很多滋味湧上舌尖,母親的廚房、父親的品味,我所嚐遍的小吃、大宴,煮食的學習受教,這些點點滴滴,讓我重回歷史之頁,放眼鹿港以一地一方的四季食材、刀指廚藝、常民菜譜、古老街巷所凝聚出的文化,那是一盆熊熊爐火,煎熬著綿延世代的味蕾。
儘管時代更迭,口味翻新,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裡多的是世界美食,但是要品嚐獨特的鹿港味,就非得親自到小鎮尋味不可。舟車輾轉的辛苦,並未阻滯遊客的嚮往,當大家飽食一番之後,一定會對所謂「正宗古早味」的驗證有結實的心得,因而露出滿意微笑,一次又一次的重訪故地。
《鹿港尋味》是我書寫故鄉的第三本著作,我以美味連結記憶與情感、連結生活與文化、連結過去與現在;這些養育個人的滋味,不僅是我的深情投射,更是集體共感情緒的沉澱。我與故鄉一飲一食的對話,希望能帶領大家到鹿港尋味,看見過往純樸年代的縮影。
本書很榮幸的敦請兩位鹿港文史專家:王康壽老師與詹坤華老師做序,並由王康壽老師出任全書的審定,及書內「王老師說菜」專欄的執筆。
「王老師說菜」本是鹿港舉辦各種美食活動的「關鍵時刻」,鹿港的種種美味傳承自時間、物產與烹調的結合,這裡面有大自然的資源、四季循環的和諧,更有人為手工的境界,在饗宴的背後,必然有許多傳奇樣貌。我請王老師以「說菜」的老靈魂喚醒失傳的典故,讓尋味腳步踏出了況味。
兩位老師長年鑽研在地文化,平時貢獻於文教智庫,致力於鹿港前景的拓展,他們提攜晚輩不遺餘力,引導我做田野調查,並就近幫忙記錄攝影。來自於鄉親長輩的啟發,是支持我完成此書的力量與榮耀,在此深深致意與感謝。
心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