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建築從無到有:從委託到落成,看國際建築團隊如何發揮創意力、溝通力、執行力,成功打造理想建築典範

建築從無到有:從委託到落成,看國際建築團隊如何發揮創意力、溝通力、執行力,成功打造理想建築典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40893
珍妮佛.哈德森
林俊宏
野人
2016年2月03日
450.00  元
HK$ 382.5  






ISBN:9789863840893
  • 叢書系列:tast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6 x 28 cm / 普通級
    taste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其他主題












    建築,不僅是將平面圖紙化為立體空間,

    重點更在於有機動態的「過程」!

    透過國際頂尖建築團隊橫跨歐、亞、美、非的公私建案,

    800多幅草稿、模型、平面到施工照等精美彩圖,

    全面透視建築從無到有、從委託到落成的完整歷程!





    8  威爾普路宅邸 -2012建築事務所,荷蘭恩斯赫德,2009

    16  楊忠禮豪宅 -喬因曼庫事務所,馬來西亞吉隆坡,2008

    26  亞斯碼頭酒店 -漸近線建築事務所:拉希德+庫蒂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2009

    34  西北會所 -鮑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築設計公司,奧地利富斯亞赫,2008

    42  海洋館 -貝尼奇建築事務所,德國斯特拉爾松,2008

    50  Etrium -本瑟.姆克魯威爾建築事務所,德國科隆,2008

    60  柏林新博物館 -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公司與朱利安.哈瑞波,德國柏林博物館島,2009

    72  查安酒店 -杜安格特.鵬拿建設有限公司,泰國七岩市,2009

    80  史威恩巷85號 -艾德里奇.史默林建築事務所,英國倫敦,2008

    90  摩西.馬布海達體育場 -馮格康、瑪格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設計:伊布奧拉.勒圖設計團隊,南非德班,2009

    98  雷恩地區傳統文化博物館 -幾內?普丹,法國雷恩,2009

    106  鴿舍工作室 -哈沃斯.湯普金斯建築事務所,英國薩福克郡史?普麥芽發酵廠藝術園區,2009

    114  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館 -赫斯維克工作室,中國上海,2010

    122  火炬松屋 -基蘭–廷伯萊克建築事務所,美國切薩皮克灣,2006

    130  韋納聯棟透天厝 -LOT-EK,美國紐約市,2008

    138  萊里達展演廳暨會議中心 -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西班牙萊里達,2010

    148  里瓦斯.巴西亞馬德里新青年中心 -Mi5建築事務所,西班牙馬德里,2009

    158  馬蓬古布韋國家公園解說中心 -彼得.瑞奇建築事務所與麥克.拉梅奇、約翰.歐森杜夫,南非林波波省馬蓬古布韋國家公園,2010

    168  第五街Step Up -皮尤+斯卡帕建築事務所,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2009

    176  普洛托斯酒莊 -羅傑斯.斯特克.哈伯合夥人事務所,西班牙瓦拉多利德省佩尼亞菲耶爾鎮,2008

    186  麥姬倫敦癌症關顧中心 -羅傑斯.斯特克.哈伯合夥人事務所,英國倫敦,2008

    194  霍隆設計博物館 -朗恩.阿拉德聯合設計事務所,以色列霍隆,2010

    204  長屋工作室 -桑德斯建築事務所,加拿大紐芬蘭福戈島,2011

    214  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 -?茂建築事務所與尚.德.加斯蒂恩、菲利普.古姆齊德簡,法國梅斯,2010

    224  磚織之屋 -甘恩工作室建築事務所,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2008





    前言



      偉大的建築,必然以『不可測』開始,通過設計時的『可測』,最後再回歸『不可測』。──路易.康



      談建築的書一般分成三類:講歷史、談理論,或者最常見的──對已完工的建築加以分析評論。然而本書所挑選的這些建案,是想強調建案成立的「過程」,從概念發想,到設計、發展、建造的各個階段,乃至最後的成果。



      若要呈現這個進程,最直接的方法顯然就是請教這些建築師,而本書的做法正是直接訪問主持建築師,很多時候也會跟當地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對談。至於建案的選擇,則是希望能夠呈現各種建築師背景和建築類型。我選擇的建築師處於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有些是聲譽卓著、廣受讚揚的建築大師,除了實務工作,也同時從事教學,將專業理論化;有些雖然知名度較低,但作品水準無庸置疑。書中內容十分國際化,專業規模大小兼具,因此這些案例可說是呈現出建築環境的方方面面。每項案例都會先提出概述,再搭配豐富的圖片與圖說,協助讀者理解各個案例完成背後的整套方法,包括:專案團隊的合作方式,可能是共同合作或是上下指導;設計須知(brief)的取得和發展方式;給客戶的簡報(有的建築師只會秀出一款設計,有時候會同時秀出幾款設計以供討論);如何透過草圖、實際模型及電腦輔助設計發展概念(電腦輔助設計的使用至今仍莫衷一是,有的建築師用在設計過程,有的人覺得這只是製圖和簡報的工具,也有少數人覺得用電腦模擬圖根本是種詐欺行為);細部設計;請照建築師(architect of record)、顧問、專家和承建商的合作方式及意見;最後也列出在基地花的時間。



      一般提到建築的設計過程,往往會簡化成「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或其他國際專業機構提出的幾個作業階段。各國詳情可能不同,但基本上都採用「準備、設計、建造、使用」的流程,其中包括:



      ˙評估:確認客戶要求,以及任何可能影響設計的限制。



      ˙策略性設計須知:製作設計須知及各種所需綱要,並檢視建案可能需要的各領域顧問及聘僱人員。



      ˙初次提案:提出提案大綱及草圖,確保在功能、技術及經費上可行。



      ˙初步設計:將策略性的設計須知進一步發展成建案設計須知,包括準備概念設計,並提交建築規畫申請和圖像。



      ˙最後提案:外觀和施工工法的詳細設計。到這個階段,必須注意各方面要能符合建築法規要求。



      ˙產品資訊:針對建案之設計、規格、施工和成本的所有相關環節作最終定案。



      ˙招標和相關文件:確認建案建造及招標過程所需的建商和(或)專家。



      ˙開始運作:將基地交給主承建商或建案經理。



      ˙建造到實際完成:現場作業到最終完工。



      ˙竣工:進行最後審查,確定與計畫書相符。



      ˙意見回饋:允許小規模調整,進行決算。



      然而,如果以為建築師就只是照這樣的順序,按部就班把這些事做完,其實是小看了他們。雖然我們必須知道有這樣的過程,但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後面就會證明)這些階段會有所重疊,而且隨著建案進行,起初的目標也可能會找到不只一種解決辦法。至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會因為要試著解決而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可能會為設計帶來新的點子;建築師常常到施工前和施工期間都還會因此而不斷改良設計。雖然從一開始,建築師心中就有個成果的大致構想,但每項建案都像是一趟旅程,只有最好奇、最具創意、思想最開放的人,才能順利解決途中的各種技術和預算問題。



      建築師就像是樂隊的指揮。本書的許多案例都出自知名大師之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整個建案就是只靠這些人;當然,實情絕非如此。建築這件事,是內部(成立專案團隊後,如何組織並讓經營者和設計師能彼此溝通)與外部協力的共同冒險。無論建築師參與的是設計–建造合約,或是設計–建造招標合約(完成招標詳細設計以供建造使用後,便交給當地的建築師或建案經理完成),建案成功與否,就看建築師有沒有能力溝通、激勵眾人信心。



      重點在於,建築師和客戶(不論是個人或代表某機構的委員會)必須要能夠互相支持、支援。有些客戶的要求已經非常具體,但有些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建築師就必須依個人的專業經驗及美感表現,擘畫出各種可能性,呈現出客戶想要的,甚至很多時候只是客戶「有可能會想要的」結果。最理想的情況,是雙方可以熱烈互動、擦出創意的火花,但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互相熟悉、彼此信賴。最好的建案來自從一開始見面到最後交屋,都抱持著開放、溝通的合作態度。有些建案之所以出問題,常常是因為規模大、工期長,團隊成員離職而難以接續、失去連貫性,或是個人不夠投入,又或是不尊重核心概念。如果實際使用建物的並非客戶本人,建築師就得評估、想像真正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是透過觀察、參訪諮詢第三方,也可以想像自己是完工建築的使用者,以決定怎樣做才最貼近人心。



      布萊恩.勞森(Bryan Lawson)在《心設計》(Design in Mind)一書中曾引述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話:「你以為哲學已經夠難了,但我告訴你,和當個優秀建築師的難度相比,這根本沒什麼。」設計建築物是一回事,但重點是背後無比龐大的責任。建築不只是構思與建起實體結構的藝術及科學,也不只是空間、形式和氛圍的營造,又或是材料、技術、光影的創意運用及協調。我們可以把建築作品視為某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符碼,更重要的是,建築也正是我們日復一日得到庇護、吃飯、睡覺、工作、養家、娛樂、教育和熏陶的場所。成功的建築不只要實現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堅固、實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的三大基本原則,也不該局限於現代主義運動的「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教條,光是堅固、實用、美觀還不夠,還必須納入各種使用、感知、享受的需求,在心靈上刺激並影響我們生活和互動的方式。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爵士(Sir Richard Rogers)深愛建築,而他有幾句話正可作為本文的結論:「我對建築滿懷熱情,樂不可抑,而且年紀愈大愈是深愛不已,正因為我相信,我們建築師能夠改變人類的生活品質。」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