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

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9102
施建生
天下文化
2016年1月29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3209102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商業理財 > 傳記 > 人物傳記











      經濟學思想從古典到現代的發展歷程裡,

      馬夏爾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一書,占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國內重量級經濟學者施建生教授在本書中為你娓娓道來。

      馬夏爾如何掙脫父親對他成為傳教士的期許,追求對數學的志趣,

      其後又如何開啟對政治經濟議題的熱情,

      進而開創劍橋學派、寫下經濟學巨著的這段歷程。 



      馬夏爾於1842年出生於倫敦近郊,父親是英格蘭銀行的一名出納,性格嚴正,是篤信福音派新教的虔誠教徒,一生最希望兒子能成為傳教士。但是,馬夏爾喜愛的是數學,他19歲時毅然違背父親的期望,放棄牛津大學古典文學獎學金,轉而在叔父的資助下,進入劍橋大學修習數學。馬夏爾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而獲聘留在劍橋任教。在此期間,一方面他本身對貧窮階級懷抱著強烈的人道關懷,另一方面在社團友人的影響下,開啟了他對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興趣,投入經濟學的研究,以期在經濟學裡找到減少貧窮、增進人類福祉的解方,也在此埋下一部經濟巨著的種子。



      馬夏爾最著名的學生凱恩斯如此描述馬夏爾:「在同事眼中,馬夏爾有時可能顯得固執而令人厭倦;在外人眼中,他有時可能顯得威嚴十足而不切實際;但在學生眼中,他始終是無可批評的哲人與大師。他是他們的精神父親,給予他們無處可求的靈感與慰藉。」經濟學自古典至現代約兩百五十年的發展裡,一位承先啟後的代表人物就是馬夏爾。本書即在闡述馬夏爾的成長背景、求學歷程、理想抱負、思想演變以及生平事績,並描述《經濟學原理》這本後世無數經濟學者學子奉為圭臬的經濟巨著,是如何寫成的。



     【關於馬夏爾】

      現代經濟學之父。1842年生。1861年進入劍橋大學修習西洋古典學與數學,由於成績優異,畢業即受聘為研究員兼講師。期 間受到同儕的影響,開始接觸形而上學及倫理學,最終踏入經濟學領域,以償其為貧窮者謀幸福的素志。馬夏爾在劍橋推動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系的成立,著有《經 濟學原理》、《產業經濟學》、《純粹貿易理論》、《工業與貿易》、《貨幣、信用與商業》等書。為馬夏爾在現代經濟思想發展上奠定一席之地的關鍵,即是 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該書有關供需、價格、邊際效益與生產成本的重新整理,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不但構成現代經濟學的基礎,也是新古典 學派的開山之作。

      





    自序



    第一章 成長過程

     一、父親的期盼

     二、個人的性向

     三、課題的抉擇



    第二章 人生道路

     一、鍛鍊體智力量

     二、締結美滿婚姻

     三、回歸劍橋大學



    第三章 經濟名著的出版

     一、寫出前的準備

     二、寫作時的周折

     三、出版後的反響



    第四章 馬夏爾與新古典

     一、自學成功的範型

     二、新古典的真諦

     三、科目名稱的更改



    第五章 研究方法論淺說

     一、複雜的方法論問題

     二、局部均衡分析法的提出

     三、從局部均衡到全面均衡



    第六章 論需要與供給

     一、馬夏爾交叉線

     二、需要分析

     三、供給分析



    第七章 均衡分析

     一、市場

     二、均衡

     三、邊際



    第八章 生產理論

     一、兩個主要問題

     二、兩種市場形態

     三、樂觀的結論



    第九章 分配理論

     一、分配理論的要點

     二、準租概念的意義

     三、準租概念的運用



    第十章 論貨幣與國際

     一、最後兩本著作

     二、貨幣理論

     三、國際貿易



    第十一章 論經濟政策

     一、貧窮的拯救

     二、市場的缺失

     三、政府的任務



    第十二章 對經濟學的綜合貢獻

     一、1890年前的經濟學

     二、馬夏爾的傳承

     三、綜合貢獻的評估



    第十三章 重返劍橋

     一、對勞工階級景況的關懷

     二、政府事務的肩負

     三、學術界三項運動的參與



    第十四章 退休生活

     一、對退休的憧憬

     二、《產業與貿易》的出版

     三、《貨幣、信用與商業》的刊出



    附錄 我的學術生涯回顧





    自序



      自2005年起我就開始撰寫這套「偉大經濟學家」一系列的小書。到了2013年寫成了八冊時就想今後不再寫了。當時在〈自序〉中所提出的理由是:「人生畢竟有了盡頭,現在我是處於『近黃昏』的時節。是的,『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既然如此,就讓我盡情欣賞這燦麗的夕陽吧,更何況不是每當近黃昏時都有夕陽照耀的。」就秉此意度過了大半年,不久以後我就漸漸地體會到,在我每天生活中總是感到缺乏什麼似的,這與當初想盡情欣賞「近黃昏」的期盼顯然有所背違,自不免有失落之感。



      於是,我開始追想思索前後兩般生活方式的異同,很快地就體悟到,這是我每天生活的成色改變的關係。在過去,「讀書」、「寫書」是我每天生活中的主要成分,現在則「書」固然還是在「讀」,但只是讀讀以消磨時間,並無進一步想將心得寫出的企劃,這是我之所以感到失落的原由。

      

      記得在去年,也是在這類書的自序中曾寫道;「自此以後我每年都有這樣一本書的出版,這一工作的推展為我的晚年歲月增加許多生命的活力,使我真正享有『不知老之將至』的樂趣。」這不是明明自我表白這種生活方式的功效嗎?接著,很自然的,我就這樣做了—結果乃有這本小書的寫成。

      

      最後要說的是,這次所寫的主人翁是馬夏爾(Alfred Marshall),理由也很簡單:經濟學自古典的發展到現代,約歷兩百五十年,其中有一位承先啟後的圖鑑性人物就是馬夏爾。這本小冊子就是要說明這一段故事,希望讀者指教。




    施建生

    2015.4.10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