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出現必須「下決策」的狀況。除了呼吸、走路等無意識動作以外,曾有學者指出,每人每天大約有二千次必須做決定的機會。
今天早上醒來時,你可能也猶豫過該直接起床或睡回籠覺。站在十字路口時,也可能因紅綠燈轉換,而考慮過該前進或停止。雖然我們不知道,每人每天是否真的會做出二千次決策,但不論任何人,都不停地以自己的主客觀意識,做出不同的「選擇」。
商業人士做決策的行為中,應該有好幾成的決策,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商業利益。也就是說,他們是在進行損失或獲利的判斷。由此可知,比較、檢討各式各樣的方案,從中選出最能獲利的決策過程,是商業經營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掌握決策分析的武器
在早稻田大學商學院裡,有一門「經濟性分析」的課程,通稱為「損益學」。如果問起「什麼是損益學」,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門睿智地進行決策分析的實用學理」。由於稱為「損益學」,故其目的在於找出損失較少的方案,亦或制定利益較多的方案。損益學的專家會依專業知識的直覺與經驗為基準,調查分析過去的相關案例,找出它們最終判斷的共通原則。
損益學的課程也包括,讓學生正確學習損益分析過程的研究方法,所以,本書內容也會納入該課程的部分內容。
在必須針對某個問題做決定的當下,各位讀者都怎麼做決定的?是依照直覺或經驗判斷,還是聽從擅長決策分析的同事或朋友的建議?
或許還是擁有決策分析的能力,讓自己充滿自信,對各種問題進行損益分析會比較好。在商場中了解損益判斷的原則,做出決策分析,與什麼都不想,如同什麼武器都沒帶的狀況下,而進入戰場,將有非常大的差異。
若遇到以下面臨決策分析的狀況,你能正確做出判斷嗎?
1.在沒有訂單的時候,遇到客戶要求必須大幅降價,對方才願意下單的狀況時,是否應該接受這樣的訂單?
2.景氣好和景氣差的時候,訂貨的標準是否該有差異?景氣不好時,購買價格的標準是否也該下降?又該降低多少?
3.身為一個營業員,會想掌握交易價格的可能幅度。例如,某種商品該以多少錢賣出,若知道過去商品價格的最高點,在和客戶談判的過程就會輕鬆許多,該如何計算商品的售價?
4.某商品的生產計劃發生錯誤,結果導致大量的商品庫存。在不產生損失的狀況下,廠商想檢討產品的製造成本,讓庫存的商品得以順利售出,該用哪些程序進行評估?
5.在調度生產材料的過程中,為了得到企業的最大利益,該以哪些程序進行決策分析?
6.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產生未達售出標準的不良品時,該如何掌握可能的損失金額?
7.在評估某製程改善效果時,該考慮哪些費用?並評估合理的範圍?
8.在企業同盟的狀況下,所產生的獲利,應該如何合理分配?
9.在公司的財務部裡,針對不同事業部門要分擔公司本部的成本時,該用何種基準,讓各部門可以合理、公平地分擔?
10.公司生產部門才剛引進新設備,又想添購最新性能的設備,以提升生產技術,會被公司允許嗎?
11.某公司想引進新的資訊管理系統,採用此系統可以省下不少人事成本,並讓生產程序更有效率。此系統可以取代四個人的作業量,但是又不能因此將四名員工解僱。從節省人事成本的觀點來看,這個新方案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引進這個系統嗎?
以上決策分析的問題,若能利用簡易步驟解決的話,感覺會是非常好的事情。本書也是以此為目的,希望介紹讀者一些思考時的重要觀點。
「眼觀八方」是最重要的原則
關於損益判斷,總體而言,就是找出如何擴大公司利益,對公司最有貢獻的方案。詳細說明的話,可以認為是在進行營業、投資等商業決策判斷時,使用金錢尺度等評估基準,整理、評選出最有利方案的方法。因此,若用較口語的話來表示,損益學可以說是一門聰明賺錢的學問。
但是,也常會有「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是單純獲利的一面倒狀況。」這樣的意見。這樣的評語也很符合現實。
從以前開始,就有「對於世上的事物,都要從至少八個方向觀察後決定。」這樣的古諺。企業的決策過程也是,不只是檢討損益發生的原因,資金的調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不論遇到何種獲利方案,若手上沒有準備某種程度所需的資金,下個月的原物料就無法調度,甚至員工薪資的發放也會出問題。
在商場上,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好壞,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長期與老客戶互相合作、互相援助的關係下,「這個訂單沒辦法滿足我們的製造成本,所以就算是老客戶也不能接受訂單。」像這樣現實的話,也很難對老客戶說出口。
然後,基於「對我們公司沒有利益的方案不能採納」的原則下,在對公司沒有直接利益的投資,如汙染改善方案等,就有可能不會實行。
因此,評估計算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偏重其中一種。首先,從損益計算的立場開始,挑選出有利的候選方案,然後在最後決策的階段,也同時用其他「七方」的角度,評估候選方案,再將結果綜合考量。總而言之,應將從金錢角度出發的損益分析結果,與其他要因的分析結論,權衡比較後(若產生互相衝突的狀況),進行最終的決策判斷。
本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損益判斷的部分,目的在讓讀者學習判斷的尺度。而讀者也可以在書中學到其他決策分析的思考觀點,例如策略分析裡的市場分析,或會計學等相關領域的觀點,這樣決策分析的角度也會更廣。
本書內容主要以讓公司獲利最大化的決策分析為主,同時還會說明相關判斷的基準,如淨利益等;也會說明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收集的資訊與篩選方法。希望用讀者容易了解的方法,說明損益分析的基本原則,再配合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說明,讓讀者迅速掌握損益分析的要點。
2013年5月
藤田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