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跟孩子更親近:親子關係的淬煉與成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530
丘彥南
心靈工坊
2016年1月18日
80.00 元
HK$ 68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70530
叢書系列:
Mental Health
規格:平裝 / 184頁 / 25k正
Mental Health
分
類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同
類
書
推
薦
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二版)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當孩子出現」系列)
謝謝妳是我媽媽:拾尋母女日常點滴與一起創造的回憶清單
母女的世界:愛有多少,傷害就有多少;有多親近,就有多麼埋怨
內
容
簡
介
不比較、不求完美,父母放手,孩子開心;
帶著接納、同理、包容,親子關係海闊又天空!
目
錄
【總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 王浩威、陳錫中
【自序】? 淬煉、覺察、感恩、成長
--獻給含辛茹苦的父母們以及親愛的孩子們? 丘彥南
【前言】? 親子關係的繫鈴與解鈴
【第一章】 親子關係的過與不及
從兒童受虐談起
保護兒童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標
受虐兒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為何父母會變成施虐者?
童年受虐經驗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受虐兒長大之後,將變成怎樣的父母?
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溺愛與縱容
以健康的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第二章】 親子之愛的開端:依戀關係
親子間的依戀,是生物界的巧妙設計
嬰兒的依戀本能
依戀比奶水更強大
鮑比的母愛剝奪研究
親子依戀關係發展的四個階段
母親對孩子的依戀
過渡性依戀物,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依戀關係從受胎開始,到雙方均消失為止
【第三章】?? ?孩子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安全感,來自良好的依戀關係
親子依戀的四種類型
孩子的依戀模式是學習而來
安全的依戀讓孩子相信世界,也相信自己
童年依戀模式對日後的影響
依戀模式與愛情
成為父母之後,仍在複製童年的依戀模式
【第四章】 現代社會親子關係的試煉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親的性格特質和生命經驗
孩子的特質和能力,也會影響親子關係
婚姻衝突與家庭暴力的影響
先天疾病的挑戰
文明變遷對親子關係的試煉
親子衝突:溝通不良、對立違抗
孩子的性別認同,對父母是一大挑戰
生活壓力的挑戰
【第五章】 繫鈴與解鈴之道:親子關係的成長
繫鈴者與解鈴者
幫助孩子克服心理�精神的創傷
看見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以系統觀點來解決親子的衝突
以家族治療搭起親子之間的橋梁
跟父母和解,也就是跟自己和解
創造良好親子關係的十帖良方
以儉樸生活營造健康的親子之愛
【結語】?? ?你今天說好話了嗎?
【附錄】?? ?延伸閱讀
序
前言
親子關係的繫鈴與解鈴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總難免面對許多壓力和苦惱,甚至在心裡埋藏了許多創痛與癥結。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親子間的糾結。
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數十年來,我在診間曾與許多家庭相遇。不論孩子就診的主訴病徵是學習上的困難、情緒上的煩躁,或是行為方面的問題,背後往往纏繞著錯綜程度高低不等的親子糾結。
因此,每當憂心忡忡的父母帶著孩子前來,我很自然地會先從眼前的親子互動開始了解——他們怎麼相處、怎麼講話、怎麼溝通——這都是在診斷評估與治療過程中,很重要而需要銘記在心的。
記得有一位罹患強迫症的少年,內心充滿不安,許多事情若不重複做就不放心。例如準備明天上學用的書包和文具、出門要穿哪些衣服、洗手、鎖門、摺棉被,已經重複做了五次、十次,仍是不放心,還要再檢查一次。讀書的時候也是如此,盯著一頁課本反覆地讀,連續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怎麼也讀不完,根本無法進展到下一頁,造成學習上很大的困擾。
這個病症,是他上國中之後才出現的。少年個性很乖巧認真,小學時代很單純,老師教什麼他就記什麼,品學兼優,以全班學業成績第一名畢業。上了國中以後,課業份量加重,他一直唸一直唸,卻老是唸不完,逐漸出現了強迫症的症狀,緊張到睡不著覺,成績也不斷滑落,長期下來,身心都很痛苦,最後覺得撐不下去,只好休學。
他家裡的親子關係算是很不錯的,父母從沒要求他要考第幾名,只告訴他唸書只要盡力就好。這樣聽起來很合理啊,為何他的壓力會這麼沉重呢?
原來,問題就出在「盡力」兩個字。
「盡力」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每個人的詮釋可能不完全一樣。有人覺得,只要認真努力做到某個標準,就夠了,例如老師出的作業都寫完了,或每天課後唸二小時的書,或是成績及格等等。有的人覺得只要唸書唸到有一點累,就已很「盡力」了;有的人則很隨意,標準變來變去,看當天的心情而定。但是這個孩子腦袋裡的認知,所謂「盡力」就是「竭盡所能、用盡所有力氣」去做,做到筋疲力竭才算數。
他是聽話且乖順的孩子,很想要符合父母的期望,卻從來沒有問過父母,他們觀念中「盡力」的意思或標準是什麼,也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對「盡力」是這樣的詮釋。只是矇著頭一股腦地「盡力」,太過認真到把自己逼出病來。
我們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幫助孩子修正觀念,協助他放鬆,建立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改善了他的病情。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家庭需要在親子之間促進良好的雙向溝通,減少這類不必要的扭曲和誤解,以免在無意間添加了壓力。
還有一個案例,是一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我很快地發現,他的情緒行為症狀時好時壞,其實跟媽媽有很大關係。
跟媽媽進行會談之後,媽媽承認:這個孩子的表現經常讓她抓狂,她氣不過的時候,就無法控制情緒,會憤怒失控地打罵孩子,事後又懊悔不已。母子之間的衝突就這樣不斷反覆上演。
過動兒的父母確實比較辛苦,這是疾病的考驗,再加上外界眼光的壓力,別人不了解情況,往往會指指點點,甚至責怪她「怎麼把孩子養成這樣子,一點規矩也沒有」,讓她羞愧不已,百口莫辯。
但這位媽媽在委屈之餘,也相當地自責。她當初在懷孕期間,曾經因為貪嘴而吃壞肚子,病懨懨躺在床上好幾天。她一直自責,覺得孩子的過動症跟她懷孕期間吃壞肚子有關。這是她心中長期的痛,卻從沒跟別人提起。每次孩子一直動來動去、不專心吃飯或寫功課、吵鬧、亂講話、頂嘴、不聽話時,她都努力地克制脾氣,但有時候受不了,一怒之下就狠狠把孩子痛揍一頓。她很氣孩子,也很氣自己,內心充滿無奈,多年來陷入這樣的困境,也不敢向任何人訴說。
了解這位媽媽的心理癥結之後,我告訴她,懷孕期胃口改變、很想吃或突然不想吃某些東西,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必要責怪自己吃壞肚子這件事。孩子罹患過動症跟她在懷孕期吃壞肚子無關,這是造物主的設計,或者說是上帝的決定,不是父母能夠選擇或控制的。我們要學習的是,真心接納孩子真實的樣貌,欣賞他的優點並包容他的弱點,以引導及鼓勵來取代打罵,以正向的態度來幫助他接受治療。
媽媽釋放了心中的糾結,學會原諒自己之後,母子關係有明顯的改善。她放下緊繃的焦慮,轉而以溫暖輕鬆的態度來支持和理解孩子,孩子的情緒行為症狀也隨之改善。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診間裡,醫師除了治療疾病,還要扮演親子之間的橋梁,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接納孩子。
有些父母其實內心也帶著童年的創傷,他們不是不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只會以自己熟悉的想法和行為模式來進行教養,因而造成了親子之間的衝突與隔閡。這時候,需要幫助父母療癒過去的傷口,學會以健康的愛來對待孩子,親子關係就能得到正向的轉機。
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對親子關係也帶來很多挑戰。
例如很多家庭是雙薪家庭,父母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忙碌不堪;教育制度變來變去,讓父母焦慮萬分;離婚率的升高,以及再婚家庭的重組,為親子關係帶來很多衝擊;網路世代的來臨,讓父母的權威角色遭遇巨大的衝擊;還有精神疾病的考驗,如過動症、自閉症、焦慮症、憂鬱症、厭食症、拒學症等,不管原因為何,對父母來說,都是一場辛苦的歷程。
然而,不論社會文明如何變遷,親子關係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重要性永遠都不會改變。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無法選擇、也無法逃避的一種親密連結,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學習「愛」的第一個溫床。良好的親子關係,不但讓孩子可以健康快樂成長,父母也能夠從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得到深刻的滿足與幸福。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若是存在困擾的癥結,則可能影響終生。
解鈴與繫鈴間存在許多的奧祕,要解決代間的衝突和癥結,人人需要站在健康愛及善念體諒的基礎上去改善和處理,心理治療也是重要的協助方式之一。
希望透過這本小書,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親子之愛的重要性,減少彼此間的誤解與糾結,不要互相責怪,而是學習彼此溝通,讓親子之間可以更親近,促進家庭的和樂。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