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序言
我第一次接觸到臺灣人,還是在英國愛默生學院學習華德福教育的時候。我對臺灣人很好奇,我們都說中文普通話,卻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記得班上有位臺灣同學叫心慧,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聽,也很有含義,覺得臺灣人很會起名字。有次課堂上老師講到我們如何傾聽,心慧在黑板上寫了「聽」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原來繁體字裡包含了那麼多的意思,變成簡體字後完全喪失了。我第一次體會到中國字的字形是有深意的。許多年後,我在辦教育工作坊,只要講到「聽」的話題,我都會把繁體字的「聽」展示出來。
在英國學習的第二年,學院來了一位臺灣師範大學的陳啟明老師。我和他的交談比較多。離開英國前,他送我一張光碟,裡面有關於斯坦納教育的所有書籍和演講。 三年後,我在北京開始創辦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幼兒家庭園,陳老師得知我們遇到的重重困難,還伸出援助之手。
這次我的這本書能夠在臺灣出版,我借此機會想對曾經的臺灣同學說聲:謝謝!我從你們那裡受惠良多。
我們的本源來自同一個地方,目前我們都面臨現代化的衝擊,在學習吸收西方華德福教育的同時,如何立足於自身的文化傳統,如何保持獨立的思考,喚醒對當下社會的覺知,尋找一條適合的教育之道,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探索。
這本書二○○八年在大陸出版,小學和幼稚園部分合在一起。我聽說有一些家長是通過這本書瞭解到華德福教育的,可能是讀起來比較通俗易懂。而在現實中,我2次嘗試華德福幼稚教育,每次持續不到一年,就不得不離開,可謂失敗者。可正因為失敗了,我才有時間把這本書整理出來,才有精力去做新的嘗試,比如辦夏令營、秋令營。
我原來是一位大學物理教師,由於對女兒所受教育的不滿,也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偶然中的必然,我接觸到華德福教育。二○○一年我出國學習,放棄了大學的工作,成為自由職業者,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十幾年前,我翻譯Torin.M.Finser著的《學校是一段旅程》,萌生一個想法,希望有一天也能做一名小學老師。
二○一三年九月我在廣州開始了華德福小學階段的實踐,從一年級班級導師做起,已經帶到三年級了。我非常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班上的男孩比較多,雖然他們會調皮搗蛋,但這就是孩子們成長的必經之路。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在嚴格和寬鬆之間尋找平衡。
看到活蹦亂跳的小孩子,有時我會想像他們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個人都要經歷一生的時間,身為年幼孩子的老師,責任重大,你的言傳身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來世。在孩子的身上會照見你自己,一位合格的老師,其實就是一位修行人,不斷的調整、完善自己。
期待有一天去臺灣看望曾經的同學們和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同仁!
吳蓓? 於2015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