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其實你不了解巴金森病,巴金森病是可以治療的
動作變慢了,是不是巴金森病?手會抖動,是不是巴金森病?最近幾年,因為治療的成效,病友團體的努力,也拜資訊發達之賜,民眾對於「慢」、「抖」、「僵硬」及「巴金森病」等名稱,逐漸有了一些概念。但是,還是有更多的人是不了解、一知半解、甚或誤解巴金森病。「病人藥效來了,活動自如;藥效退了,就不能走動了,或是抖到不行。」這樣子,一天要重複3∼5次的場景,在很多人看來,是假的、是裝出來的、是精神上有問題。而這也是我們病友們所在乎的,大家都不了解「巴金森病」,甚至把它誤認為失智症、憂鬱症。
2015年,對我們病友是激勵的一年,因為深部腦刺激手術(DBS),不再完全是自費的手術(需100萬新台幣),雖然只是電池費用的補助,但經由此議題的討論,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的去認識這群默默無聲、常在暗處抖動哭泣的我們。
這本翻譯自日本的《戰勝巴金森病,從認識、治療到居家養護》,生動、詳實、有趣,也許因國情之不同,在遣詞用字上與台灣的常用語可能略有出入,但並不影響整體之正確性與可讀性。希望此書,能為普羅大眾帶來正確的訊息,巴金森病是可以治療的,在妥善的照顧下,他們和我們任何人一樣,仍然可以從事原來的工作,過原來的生活。
陳新源
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
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