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花蓮365:秋冬篇: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第1本依時序集結好文美照、私房景點、各族慶典、地圖索引的在地人導覽書)

花蓮365:秋冬篇: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第1本依時序集結好文美照、私房景點、各族慶典、地圖索引的在地人導覽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65138
王玉萍
時報出版
2016年1月19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1365138
  • 叢書系列:人文旅遊
  • 規格:平裝 / 236頁 / 25k正
    人文旅遊


  • 生活風格 > 居家生活 > 生活札記












    全臺灣第1本人文新型態的旅遊指南

    一天一篇,從時序切入,感受季節與節氣的變化

    一市兩鎮十鄉,上山下海,踏遍每個花蓮角落

    閩客外省原住民新移民,介紹繽紛多元文化

    既有散文閱讀樂趣,又可隨身攜帶漫遊的雙重享受

    時間X空間�歷史X地理�文字X攝影,

    迷人地編織出花蓮的炫目模樣與紋理





    秋�九月�可以走很遠的慢遊

    9/08白露—日仍熱,清晨寒氣留下露珠印記

    9/23秋分—晝夜相等,夏熱漸褪去

    大白天還是悶熱,請打從心裡轉慢步調,沒有太陽的時候或地方,很快就降溫,能感受到秋的怡人,只要沒有遇上秋颱,慢慢地可以走很遠。

    往海邊去,午後天空的雲朵在海面有精采演出。雲朵像都說好了,從同一高度壓扁底部,然後往上長出奇形怪狀的棉花糖。下方海面有倒影,平靜太平洋成了鏡子。這是夏日積雲的遊戲,直到秋初仍繼續,受熱膨脹的空氣,夾帶著地面水蒸氣上升到同一個高度,遇冷凝結成雲。

    秋天上山不為登高征服,來點雅緻的。赤柯山與六十石山仍有金針花,花蓮的山徑上多了其他濃郁香氣。風來,考驗一下鼻子:這是野薑花、那是檳榔花、濃郁的是桂花、淡雅的是臺灣欒樹花……

    白露後早晚氣溫稍轉涼,「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也是清晨上山靜賞冬候鳥南飛的好時機。生物學家大衛喬治哈思克著的《森林秘境》有一段候鳥南飛的描述很動人:「侯鳥會根據星辰辨認方向……候鳥們還有好幾個導航的方法……甚至能夠偵測到那些看不見的地球磁場線。牠們向宇宙敞開自己的感官,整合太陽、星辰和土地的訊息,有如一波濤洶湧的潮水般往南飛去。」

    秋天適合走路,壽豐鄉米棧古道、鳳林鎮箭瑛大橋下,好好看遍雪白甜根子草秋風搖曳。最快請用自行車,北區騎一段市區南北濱自行車道,沿途藏著日治時期花蓮港改建前的蛛絲馬跡,默默印證這裡真的不是只有「幾條街大夜市」的故事。南區騎一段舊鐵道改建的「玉富自行車道」,這裡有明顯的板塊擠壓產生高低落差的地表。往安通野溪泡溫泉途中,放眼大片稻田,樹林也吸睛,竟是掛滿垂地的柚子,預告我們慢慢還是來到,賞月的中秋時節。



    秋�十月�看似蟄伏的厚底蘊

    10/08寒露—轉涼的多變之秋

    10/24霜降—在臺灣是深秋的延續

    夏天非得水裡來山裡去地應付熱浪襲人,到了秋天,人們跟自然的關係和善許多,隨著日夜溫差明顯,山林綠葉轉紅,耐心等待,會看見似蕭條又逐漸變化出的豐盛。

    太平洋剛要吹起的東北季風,讓東部偶爾下雨,不似春雨纏綿,豐沛水氣一來就是較大的雨。白天氣溫舒暢,比夏季還適合到戶外走走。

    臺十一線沿線部落有各種適合旅人的體驗行程發生:編織狩獵親子活動,部落以生活體驗的方式,讓外界走進來希望彼此更認識。縱谷南區的吉安鄉東昌村,有臺灣目前僅存巫師團的阿美族部落,巫師逐年凋零,每年秋天仍不間斷地進行巫師祭儀。近年爭取正名的西拉雅族,在縱谷南區富里鄉持續舉行夜祭祖靈的傳統祭儀。

    秋天是連結蓬勃與蕭條的日子,像是一絲水流維繫溪河不乾枯的重要底蘊,原住民傳承文化的努力,也是。



    秋�十一月�入冬前,珍惜溫暖

    11/08立冬—準備入冬

    11/22小雪—明顯有了寒意

    臺灣平地約此時步入深秋,高山上的動物則要準備冬眠。二期稻陸續收割,接著將進入休耕期,人們彷彿也將進入生命更深沉的部分。

    各族群相繼舉行感謝神明祖先的祭儀:大陳社區慶祝海上守護神阮弼真君誕辰。客家人感謝救苦的水官保佑這年平安度過。日本廟宇慶修院建廟週年,到現在都會有日本灣生遠渡重洋感謝當年在臺受到的庇佑。天主教的教友可持香祭祖,新城天主堂舉行華人區特有的追思祭祖日。布農族的嬰兒節,請祖先祝福孩子們的未來如項鍊般光明……不論族群、先後,入冬前,人類都盡可能地表達,對生命深刻的珍惜。

    此時的戶外活動,為的是接觸珍貴的秋日陽光,多多吸收可貴的紫外線紅外線等,幫助提升免疫力、活化身體機能,儲備好能量以降低寒冬易引發憂鬱的可能。雖然秋陽越來越微弱,不是更讓人心生珍惜嗎?



    冬�十二月�冷日子裡,回饋是一種滋養

    12/07大雪—收耕休養生息

    12/22冬至—最長的一夜,寒冷明顯

    臺灣大約到「冬至」才會真的感覺寒冷,這最後一個月,終究是有冬天的味道。但當大雪節氣一到,就進入吃飽滿香甜的根莖類蔬菜好時節。東西方文化,多相信冬季時大自然的精華是潛藏到土裡,所以非常適合多吃土地下的食材補充元氣,蘿蔔、洋蔥、馬鈴薯、大蒜、花生等,天越寒冷滋味越甘甜。

    原住民傳統生活,是跟著大自然生養,在冬天不能耕種時,就到山邊海邊狩獵或捕撈。從前漢人也是,工作之餘仍想著兼職努力給家人好生活。在花蓮,不論是原住民、漢人或是外國人,經歷寒冬考驗,具備更大的能力與心量回饋,為自己、他人、孩子、社區、環境。

    阿美族農閒時有捕鳥祭,為家人補充營養,客家人有收冬戲,為神明演戲作為酬謝回饋。也是給自己打氣,一切會更好。

    我們也別忘了好好自我回饋一番!火鍋、薑母鴨、羊肉爐、糖炒栗子、白蘿蔔湯,都是在冷日子裡得到實質溫暖愉悅的節令好食。感謝自己,一年辛苦囉!



    冬�一月�冷到底的生機

    1/06小寒—進入越來越寒冷的季節

    1/20大寒—會出現一年最低溫

    新的一年開始。

    小寒節氣後,氣溫是往下滑的,到大寒,更會落到一年最低溫。

    有句閩南俗諺,「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後一句意謂冬天冷時是不容易下雨的,然而位處島嶼東邊的花蓮卻不是這樣,因為正面迎接海上吹來的東北季風飽含水氣,下雨機率比西部多。

    寒天不只有蕭瑟,冷到底,還是看得見生機。這個月我們往縱谷(臺九線)南下去尋找,看得到休耕時的花海,盛開的梅林,投入暖呼呼溫泉懷抱,品嚐冬季盛出的野菜。也去看看自然生態,如果大家都不認識便不會珍惜、很容易就消失……在這看似無生機的寒冬,土地仍盡力地滋養我們。如果能有這樣的體驗,會特別珍惜吧!

    鳳林鎮是臺灣目前唯一入選「國際慢城組織」的鄉鎮,珍惜人文與生態共生的環境有多好?鳳林人有深刻體會。



    冬�二月�老式新意

    2/04立春—位處亞熱帶的臺灣還是冷

    2/19雨水— 稍回暖,也多點雨水

    還是寒冷,但已度過最低溫的大小寒時節啦!知道春天即將來臨,心情也充滿溫暖的希望。

    農閒時,農家們依舊有時令工作。大寒到立春這段時節不太下雨,只要太陽露臉,農家們就會在自家路邊曬起菜乾,為即將到來的春節與一整年製作好食物。攝影師阿龍說:「裝置藝術家若腦袋想破了也做不出來,應該要來農村看看,真實生活裡的裝置藝術。」不就只是曬菜乾嗎?

    曬菜乾景象不親眼看不知,可真的變化多端啊!排列有豪邁有細膩,各式道具展現創意智慧,是客家農村仍見得到的春季限定好風景。

    吉安、鳳林、玉里,是花蓮縱谷人口較密集的鄉鎮,即使新店如盛產季一般陸續冒出,仍有無敵受歡迎老店,傳統與創新同樣回歸到「用心」為持續的基底。

    近年花蓮春節人潮暴增,長途車程保證痛苦,不如以行春的心情舒服地走走路。花蓮市區裡有些日治時期的老屋子,有人重新運用成為營業空間。這些老屋子的過往痕跡與新生樣貌融合了,拜訪老屋子,也讓自己從容地吸收新鮮的能量。



    ■本書為二○一五年撰寫,內容所標之節氣與慶典,皆為當年度時間,如欲參加各活動,請事先確認各慶典、節氣時間。





    作者序



      鏡頭外的,更大。



      不想只是跟你說,花蓮哪裡很美、哪裡好玩,



      請以柔軟的心注視,這片土地滋養出的物與人;



      感受跟你原本生活地方的不同之處。



      這樣,世界才是真正地擴大了;



      你還不認識的花蓮,更豐盛而有趣味。



      封面的紅櫻爛漫,攝影師阿龍的太太開心地選了這張,有他們家吉利當主角。



      「你們住在風景區裡啊!」都市人這樣說。是啊!是觀光景點,也是花蓮尋常的生活景象。



      在地人也跟旅人一樣,會在櫻花開的季節,帶著悠閒又好奇的心情造訪。



      很多旅人的鏡頭裡,紀錄了夏季的七星潭海景區,其實在秋冬時銀灰海洋是另一種風景。



      不遠處有幾處秘密海灣,是在地人的秘密花園,



      東北季風強大時,就走進木麻黃防風林,即刻感受到平靜保護,也可拜訪森林裡豐富生態。



      花蓮的景色與生活,隨季節更替變化。書寫下來,讀者接觸到的花蓮,就會比鏡頭下的那一刻,還要豐盛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