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邊的話
回顧自己過去寫過的文字,很像一個人回顧自己的一生。不過,回顧自己的生平和回顧自己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在記憶裏看自己的過去,很難不帶感情,動情之下,記憶中的圖畫很不穩定,有些輪廓會變形,有些色彩被顛倒,甚至被完全塗改。回顧自己寫過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你面對的是文字,它們像一塊塊黑色的花崗岩嚴嚴實實地堆砌在一起,結實,牢固,堅硬;感情在它們面前,就像是海濤衝擊礁石,浪花可以飛濺得很高,但是被水清洗後的石頭,嶙峋依舊,只能更加結實和堅硬。
大概是出於對文字有這樣的敬畏,面對自己過去的文章,會經常產生一種很強的疏離感,我常常疑惑:寫了這些文章的人,是我嗎?是不是另一個人,是另一個叫李陀的人?
這樣的錯覺有個好處,就是你有機會成為自己文章的旁觀者,可以平心靜氣地檢討這些文字的得失,而且,也能夠借這機會觀察一下自己,不只是文章的好壞對錯,還有思想的變化和發展,特別是,走過什麼岔路,經歷什麼曲折,在什麼地方撞牆,在什麼地方迷途知返,又從哪個路口停了下來,耐心地為自己畫出一個新的地圖,然後再出發,再探索──如果沒有鋪在路上的那些堅硬的文字,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現在,當我要把過去的一些文章結集起來的時候,一直很猶豫,不知道該用一個什麼線索、什麼理由,把這些文字挑選、組織再串聯起來?最後,還是堅硬的文字提醒了我──為什麼不盡可能做一個自己的旁觀者呢?當然,這樣的「旁觀」,不可能完完全全真地站在一旁來「觀」,儘量吧。
依照這個原則,我這裏彙集起來作為第一部分的文字,不是我在報刊上的文章,而是一組網絡上的帖子──那是2005年,在陳村主持的網站「小眾菜園」上,我和吳亮有一場相當激烈的論戰,兩個人從那年的5月開始,你來我往一直吵了一個多月,在當時很熱鬧了一番。
?
李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