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青花瓷的故事

青花瓷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622773
羅伯特.芬雷
鄭明萱
貓頭鷹
2016年1月0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2622773
  • 規格:平裝 / 52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的濫觴!





    引言

    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狂熱,激發十四世紀一場規模前所未有的商業冒險活動。歐洲貴族向中國廣州下訂單,訂做專屬瓷器。到了十八世紀,瓷器行銷之數量與規模已足以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場。



    一、天下瓷都:十八世紀的景德鎮

    景德鎮是十八世紀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布全鎮,居民高達百萬。光是外銷瓷器,每年就高過百萬件。瓷器製作程序繁複,每件瓷器至少需有十八道程序,與九十名以上工匠負責。



    二、瓷之祕: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

    耶穌會教士殷弘緒到中國尋找瓷器製造的秘方,雖然直到二十世紀X光發明才能解釋瓷器獨特的原因。但殷弘緒記錄的瓷器製作過程,卻輾轉成為現代工業化分工的基礎,可以說工業革命的成功或許必須部分歸功於景德鎮的陶匠。



    三、瓷之生:中國與歐亞大陸

    從陶器時代以來,中國應用特有黃土、陶冶技術、造窯,發展出精湛的燒窯技術。到了唐代,向西貿易開放的態度也與瓷器發展相呼應,印度波斯的紋飾技法透過絲路東傳影響中國瓷器的圖形設計。但唐帝國的衰頹使中國失去中亞的控制權,到了南宋,中國開始將商業貿易的目光從陸上絲路轉向海洋貿易。



    四、中國的瓷文化:商業、士大夫、鑑賞家

    瓷器在宋代與茶文化結合,成為日常奢侈品,文人雅士也能依此體現其品味。此外,南宋擴大海運貿易,陶瓷業也因而受惠。海外貿易的蓬勃,加上朝廷的青睞,使得景德鎮的交易與運銷越發興盛,帶動它成為工業中心。



    五、青花瓷之生:穆斯林、蒙古人、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

    元代晚期,泉州的穆斯林商賈和景德鎮的窯主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冒險:將鈷石從八千公里外的波斯運到中國,再將為伊斯蘭顧客製作的大宗瓷器運往西南亞銷售。這些鈷石經過加工後得以製造出白底青花的瓷器。



    六、中國瓷居首:韓國、日本、東南亞大陸區

    至宋代,中國瓷已經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標誌,其他國家人民夢寐以求、試圖仿效的對象。韓國的陶匠自中國漢代已開始模仿中國陶器。到九世紀初他們燒製的青瓷甚至連宋朝都大為激賞。十六世紀日本豐臣秀吉的入侵,使得朝鮮瓷一蹶不振。但他們被擄去的陶匠,卻促使日本十七世紀以後的陶業漸趨成熟。中國與越南、泰國、日本等國的陶瓷市場也同樣相互影響、彼此模仿。



    七、中國瓷稱霸:東南亞海洋區、印度洋、西南亞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絲和瓷都是最搶手的商品。二十多年間,有三百多萬件瓷器隨寶船遠赴南洋群島與印度洋,但無論大船載運多少寶物,也無法滿足海外對瓷器的龐大需求。



    八、中國瓷之衰與亡:西方與世界

    十六世紀初中國瓷來到歐洲,歐洲人紛紛趨之若鶩。長達兩個世紀他們放棄自己的錫釉陶,「瓷病熱」更代表他們對中國的敬意。但十八世紀初,歐洲也開始製造瓷器,加上半個世紀後,歐洲人在亞洲的勢力增強,以及新古典主義興起,不論中國的形象或中國式的美感都不再吸引他們。



    尾聲 香客瓶藝術

    陶瓷器上的花樹圖案是世界各地不知名的工匠彼此合作的結果,中國、印度、西南亞、歐洲,都在複製與創新這個主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瓷器與它的仿製品,正為世界級規模的文化接觸提供第一手且分布廣泛的物質證據,甚至意味著真正的全球化文化已然到來。



    注釋

    參考資料

    中英對照表





    推薦序一



    〈光潔可愛,無所不在〉

    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 陳國棟




      二十世紀的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有句名言說:「一切的歷史著作都是當代史。」拿這句話來看羅伯特•芬雷的新著《青花瓷的故事》,我們不難感覺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羅伯特•芬雷任教於美國阿肯色大學,講授歐洲早期近代史與世界史,曾經出版《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政治》與《圍困中的威尼斯:一四九四至一五三四年間義大利戰爭期的政治與外交》等書。威尼斯乍看之下和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只要想一想,元朝時待在中國很多年的馬可波羅正好是威尼斯人,那就難免在想到威尼斯時,順便想到中國了。



      比威尼斯離中國更「遠」(感覺上或心理上)的是非洲。中國與非洲互動的一段歷史,乍看起來任誰都覺得陌生。但是羅伯特•芬雷在一九九一年,也就是所謂「鄭和熱」的前端,就已經寫過一篇文章講鄭和的寶船。後來他也繼續追蹤有關鄭和研究的學術發展,而在李若曄的《當中國稱霸海上》與孟西士的《1421:中國發現全世界》分別出版後,他也沒有忘記給他們寫個書評,表示他個人的獨到見解。鄭和船隊的支隊曾經去過非洲,曾經從非洲載運長頸鹿回中國,這是鄭和研究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羅伯特•芬雷當然不會陌生,而他更注意到在肯亞等非洲東岸的土地上,青花瓷器皿經常被鑲飾在稱作「柱狀墓」的當地墳墓上。



      有一種說法是瓷器為外來之物,其中尤佳者為貴族所有,這種思維加強了它的神祕性,使它在某些社會成為政治、財富地位的指標。瓷器甚至於被賦予驅邪除魔的功能,也在生命儀式中扮演特定的角色。



      羅伯特•芬雷的專業雖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歷史,但是他一向關注世界史的課題。有世界就有世界史,但是讓撰寫世界史成為一個熱門的工作,成為一種時代的風尚,則是最近二、三十年來才特別蓬勃的現象。背後的推動力少不了有加速的全球化趨勢。



      全球化意味著不同的社會經濟體間,愈來愈頻繁的人員、物質以及資訊的交流。當中規模最大,令人感受最深、最普及的應該是物質,通常也就以形形色色的商品來呈現。因此,當我們回到歷史當中去探索全球化的源頭與變遷時,商品就成了方便而且有趣的研究對象。近年來已被多方討論過的商品至少有:茶、鹽、巧克力、?草、咖啡、白銀、糖、香料、染料、玻璃、棉布、絲綢……等等,難以窮舉。可是這些商品所夾帶的世界史要素,遠遠不及瓷器。其實,一般而言,瓷器自來也是大眾普遍有興趣的研究對象,但是很少像本書這樣,把它當成是可以在時空中悠悠往來、巧妙帶出世界史的游標。選擇瓷器,羅伯特•芬雷是這麼說的:



      就世界史的研究來說,瓷器所帶來的文化衝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主題,可是甚少被探索……。打從十八世紀以來,一般而言,陶瓷早已成為考古學家們必要資訊的來源,可是針對物質文化、商品,以及消費的歷史學研究,卻直到過去數十年間才開始。



      在不同的歷史時間下,不同的經濟社會遭遇到外來陶瓷,尤其是中國瓷器。這樣的遭遇在經濟貿易、政治外交、飲食習慣、藝術品味、科學創造……等各方面都造成了難以抹滅的影響。就此而言,瓷器的吸引力與衝擊力真的是無遠弗屆。瓷器一方面是實用的器皿,他方面也具有儀式性的功能,同時又帶有文化上的意義。於是,瓷器史的研究自然可以與商業、藝術、社會價值等密切相關。當然,其他物質商品也都是世界史的好題材,只是其內涵總沒有瓷器這麼豐富。特別是就整體表現來說,除了織品之外,少有其他近代以前的商品足以與瓷器相提並論。



      羅伯特•芬雷以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器為中心,從時間與空間兩個方向切入,追溯瓷器的來歷、變遷、用途、傳播、影響與魅力。這一來,他在本書中帶進了中國文化史、中國藝術史、茶藝文化……,也帶進了西方工藝史、西方飲食文化史、西方生活史……等內涵。當然,中國與西方之外,中國瓷器也隨著中國人與歐洲人的帆船去到可以入港停泊的地方,於是東南亞、非洲與中南美洲也都早早接受了中國瓷器,因此本書也帶進了其他人類社會的相關歷史。不用特別強調的是,羅伯特•芬雷顯然精緻地處理了陶瓷的工藝美術史。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精心研究的作品,值得從多重角度深入閱讀。可喜的是譯筆也十分忠實而且貼心,透過精巧的文字,消除了部份基於文化背景而可能產生的知識落差,卻完全不害文意,不減少全書的內容,實在是超優秀的譯作。更可喜的是譯文優雅易懂,讀來生動流暢,真的值得推薦。



    推薦序二



    〈一場精采的青花之旅〉

    文�前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 游冉琪




      從事陶瓷教育推廣工作十多年來,深刻體會到陶瓷真的是一項與人們生活極為密切的材質,但若以藝術賞析的角度來看,相較於一般人熟知的書畫,陶瓷反而是最不熟悉、難以入門的藝術。分析其原因,從原料的取得,土質成分、成形技法、釉藥配方、燒製程序、窯爐特性等,每道環節蘊藏不同且深奧的學問,只要有些許差異,就會影響到燒製出來的成品,如此繁複的燒製技術與過程,形成了陶瓷入門的門檻。因此,對於陶瓷,大家使用它、欣賞它,卻常常不知如何談論它,唯獨只有「青花瓷」,較容易引起民眾的迴響與共鳴,一來因為它是全球性商品,受東西方廣泛的使用與喜愛;二來或許因為唐先生的「青花蟠龍瓶」,讓青花具有高度的知名度,又或者是因為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而讓青花瓷引起廣大的關注。



      青花的源起,若從近代在龍泉的金砂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西元九七七年)基座中發現幾片青花瓷碎片算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雖然目前全世界已知並獲得認定的「元青花」,大多是指十四世紀中期或之後所生產的,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了。期間,青花透過貿易外銷,遠播至西方及世界各地,並在越南、朝鮮、歐洲、中東等地引發熱潮並紛紛追隨仿效燒製,這在陶瓷發展史上算是相當精采的一章,其他能帶動這樣風潮的釉彩,或許只有青瓷能緊追在後,但也僅止於在亞洲各國流傳而已,影響力尚不及青花。



      這次貓頭鷹出版羅伯特•芬雷的《青花瓷的故事》中文版,提供讀者另一個觀看青花的方式,跳脫傳統工藝技術史層面,轉而剖析青花如何影響著全球經濟交流的發展。本書所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只是單一物件的形制、紋飾,而是將它還原到原本存在的脈絡之中,探討青花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位置,如何透過貿易機制,進而帶動各地區人們的交流與互動,從中也可一窺當時青花繁榮的盛景。透過本書作者宏觀的視野以及清晰明確的文字,讀者將可對十八世紀東西方交流史有完整的理解與想像。相信在深度理解並專精於歐洲史及世界史的作者帶領之下,閱讀本書將會享受一場精采的青花之旅。




    其 他 著 作
    1. 從景德鎮到Wedgwood瓷器:第一個全球化商品,影響人類歷史一千年
    2. 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