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沿著寂寞,我找到自由:寂寞不只一種,所以33%的人寂寞,在不想一個人的過程中,我終於弄清人生要的到底是什麼

沿著寂寞,我找到自由:寂寞不只一種,所以33%的人寂寞,在不想一個人的過程中,我終於弄清人生要的到底是什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12276
艾蜜莉•懷特
蔣雪芬
大是文化
2016年1月05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5612276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Think


  • 心理勵志 > 情緒/壓力

















      我不喜歡一個人在家,

      那空洞感讓人害怕,

      但在人群當中,我又覺得壓力好大,

      說要離開,是希望有人開口要我留下……

      我寂寞,這到底是因為個性、還是因為環境?

    ?

      作者艾蜜莉•懷特從小就人緣好,

      就是女孩多半希望能當她好朋友的那種女生。

      唸書也順利,長大以後當上律師,住在加拿大最繁華城市,

      有男友,一輩子不愁吃穿、天天呼朋引伴。

      然而,她覺得好寂寞。

    ?

      她怕獨處,所以交了男友,但同居生活必須互相遷就,反而造成很快分手。

      當律師,卻很排斥跟客戶往來,乾脆搬去鄉下小事務所。

      怕一個人、但老是選擇自己一個人。

      「我哪裡做錯了?我的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才不會覺得孤單?」

    ???? ????????

      她想擺脫寂寞,

      於是查學術研究、醫學文獻,找心理醫師,用筆名開部落格,

      意料之外的,她吸引了數以萬計、同樣被寂寞所苦的人上來交談。

      她不再躲著寂寞,而是

      沿著「寂寞」這條一個人的路走,發現……

    ????

      ◎寂寞是因為環境?還是個性因素多些?

      作者回顧自己的成長環境,發現

      家,是讓寂寞的人開始感到寂寞的地方。父母,是創造寂寞的人,

      每當生命中的重要關係發生巨變,像是父母吵架、離婚、搬家,

      寂寞就悄悄來襲,還趕不走。還有,如果你學生時期失戀,也容易成為寂寞者。



      ◎明明無法享受寂寞,卻往寂寞裡鑽:原來,寂寞的人個性是這樣……



      •天生容易孤單,但一旦靠近人群,

      寂寞帶來的緊張感和被威脅感,會逼寂寞的人想離開。

    ?? ??

      •寂寞的人,不想參加社群,而是期待巧遇,

      社團、俱樂部之類「刻意的」人際關係會讓寂寞者覺得假假的、反而更焦慮。



      •偏偏寂寞的人多半有著寂寞的上一代,把基因和形象流傳給他們,

      所以這是一個預告:他們的未來也是寂寞的。

    ?

      ◎原來寂寞不只是一種,難怪33%的人都為寂寞所苦

      情感性寂寞、社會性寂寞、情境性寂寞、特質性寂寞、主觀性寂寞、客觀性寂寞……

      重點是,很多人都感到寂寞,卻不敢開口承認!

      社會大眾被連續劇、電影、流行文化影響,認為寂寞的人多半是自身個性很糟、社交能力很差。甚至,

      跟朋友承認寂寞,等於跟對方說「你跟我交情不夠」(你這朋友無法讓我擺脫寂寞)!

    ?

      ◎如何才能不寂寞?

      寂寞絕對有好處,它是洞見和靈感的來源,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寂寞的,

      像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丹麥神學家齊克果,

      但寂寞也該視為一種病,因為

      有些寂寞真的傷身體,會害人貪吃變胖、提早老化、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銳減,

      所以寂寞必須處理,但無須、也無法根除,

      寂寞自古至今一直都沒離開。

     

      假如你的人生一直無法阻止寂寞的侵襲,別怕,因為有33%的人都為其所苦,

      將近半數的人(美國心理學家的全國性研究指出),

      這輩子到現在一個知心的朋友都沒有。

      呼朋引伴按讚,無法解決孤單。

      但必須努力擴大舒適圈,因為過程中你會「巧遇」你的寂寞解決方案。

      作者的故事,就是一個擺脫寂寞的最佳示範。

      沿著寂寞走,你可以弄清你的人生到底要什麼。



    名人推薦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情緒專家邱永林

      兩性作家御姊愛MissAnita

      暢銷作家水瓶鯨魚





    我有多寂寞?

    推薦序

    推薦序

    序  寂寞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第一部 寂寞是我的個性、還是因為環境?



    第一章 不想很多人,又怕一個人

    1.我怕空洞的空間,不想獨處 

    2.加入人群,卻覺得「此處以外,哪裡都好」 

    3.每當生命中的重要關係發生巨變 



    第二章 寂寞為什麼成了一種壞感覺 

    1.跟人相處有壓迫感,所以我離群 

    2.不能承認寂寞──這等於承認失敗 



    第二部 我無法享受寂寞,卻往寂寞裡鑽



    第三章 寂寞個性的人,是這樣的……

    1.天生容易孤單,需要怎樣陪伴?

    2.太靠近人群便覺得沒有安全感 

    3.寂寞「發作」的樣子 



    第四章 受不了寂寞,我卻選擇寂寞

    1.寂寞基因引導你選擇人少環境

    2.寂寞會導致身體…… 



    第五章 怕孤單,卻排斥群體 

    1.寂寞者不想參加社群,而是期待巧遇 

    2.不自然的共同感,讓我更獨來獨往



    第三部 寂寞不只一種,所以33%的人為寂寞所苦



    第六章 掌握寂寞的脈絡

    1.寂寞有很多種 

    2.情感性寂寞、社會性寂寞 

    3.情境性寂寞、特質性寂寞 

    4.主觀性寂寞、客觀性寂寞 



    第七章 呼朋引伴分享按讚、不算「朋友」 

    1.現代人每天有三分之一清醒時間獨處 

    2.人需要被動陪伴,但現在都得主動社交 

    3.對朋友定義比較嚴格,所以寂寞 



    第八章 寂寞是個禁忌話題 

    1.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承認寂寞? 

    2.跟朋友說寂寞,等於說咱們沒交情 



    第四部 不寂寞



    第九章 為寂寞所苦,但也是洞見與靈感來源 

    1.寂寞的我,如何得到幫助? 

    2.其實,你需要寂寞 



    第十章 必須處理,但無須也無法根除

    1.寂寞有好處,但也該視為一種病

    2.寂寞人朝思暮想的巧遇,不是運氣 

    3.原來,寂寞一直沒離開 



    後記 不想寂寞,又不能沒有寂寞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總想跳過寂寞?

    兩性作家�御姊愛MissAnita




      我寫了不少關於書的推薦文或推薦序,但從來沒有一次像閱讀此書一樣,我邊看腦中邊浮現好多朋友的名字,「他們真的應該要來看看!」



      說真的,寂寞這個詞極少出現在我的對話中,即使說了,都是直指別人很寂寞,至於自己,「不是不是,怎麼會寂寞呢?我超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啊!」



      最近的媒體總喜歡過分美化孤獨的狀態,一開始或許真的激勵了一些寂寞的人,但經過炒作,卻反而把寂寞的人推向更寂寞的深淵,他們明白「事實根本沒有這麼好」,甚至覺得,那些鼓吹一個人也很好的人,要不就是在扮演一個「貌似很好的樣子」,要不就是他們其實生活充實得很,只是把「獨處」當成一種商品在販賣,就像某種充滿神祕氣息限量氣味的香水。



      直到看了作者艾蜜莉?懷特的書,我也才驚覺,原來寂寞是一種確確實實會緊抓住人的特殊狀態,「長期寂寞患者」既不是憂鬱也不是生活失重,也不能說他們有渴愛症,寂寞就只是該正名為寂寞。



      所謂的「寂寞」,舉例來說,如果以自己為圓心,把身邊的朋友以親疏遠分成不同層次的圓,當你找不到任何一個跟自己距離非常近的人,可以每天傾吐從重大事件至無關緊要的日常,也沒有一個人是方也同等程度的需要你。但要小心,困於寂寞狀態的人,「往往不是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傾向將自己隔絕於群體之外」,可以說像有個人總是只坐在球場邊,看別人打球賽。



      你是這樣的人嗎?我是。我認為自己有必要知道所有身邊的事情,但卻覺得與自己沒有辦法產生實質上的連結,或許也是團體當中的一員,甚至還表現得很好,每天上班演得好像投入的中堅份子一樣,但心裡總有一個角落正在冷眼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然後,開始出現了許多標籤和名詞,疏離感、群體不適、社交恐懼、憂鬱……等,用於解讀這些心理跟行為。但說真的,事情其實沒那麼複雜,核心問題就是內心的寂寞。偏偏有時最困難的不是如何應對問題,而是不願承認問題,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寂寞,因為寂寞是一個像「軟弱」或「無能」一樣的負面標籤,以為自己應該要有能力去處理寂寞的問題,以為自己是因為不善於安排豐富的生活而寂寞,但作者在這本書會告訴你,其實你不需要把這樣的重擔攬在自己身上,而且說真的,關於寂寞的問題不是你想解決,就能馬上解決這麼簡單。



      坊間有成千上萬在講情感的書,還有多得像過江之鯽的心理勵志讀本,當整個書市陷入一股失控的正向力量與自怨自艾漩渦時,作者以執業女律師的背景,用極理性的思維,豐富的參考資料、採訪與論證來探討寂寞這個主題,因為,唯有當寂寞成為一個被注視的課題,我們才有機會掌握這個看起來抽象的概念,並賦予它重新被認識與被解決的機會。



      雖然寂寞自有它存在的病態美感與作為避難所的意義,但與其受它宰制,我認為能夠詳盡的掌握它,並與之共處,才是真正得以自在切換獨處模式與眾人模式,並悠遊於其中的關鍵。

    ?

      本文作者御姊愛MissAnita,三字頭巨蟹座,念過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待過外商公司和台灣百大企業。骨子裡是男人的女人,最喜歡的事是一個人的海外旅行。現為《GQ》專欄作家、TVBS新聞網站T博客作家、姊妹淘網站駐站兩性作家。〈她們,為什麼一直單身?〉單篇文章即獲六十萬網友按讚瘋傳,並著有暢銷書《只是不想將就在一起》、《對的人:找回自己,才能找到親愛的你》。







    寂寞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

      5年前,我報名一門初階的繪畫課。畫畫課的老師在工作室一旁的書桌上,放置了一大疊書,他要我們各自選一本書,然後挑其中一頁的畫來臨摹。

      

      「目的不是要畫出完全一樣的複製品,」老師說,」而是專注在諸如光和影的事物上,所以你們要問問自己,這幅畫的焦點在哪裡,這位畫家是怎麼樣把你吸引到這個焦點上。」



      我選了一幅不曾看過的畫,是藝術家菲利克斯.瓦樂東(Felix Vallotton)1899年的畫作,作品名稱是《拜訪》(The Visit)。選這幅畫,是因為它的色系是紫色和藍色的混合,所以相當好掌握,而我喜歡這種簡單的配色,畫中有一對情侶,在房間邊緣相擁著。



      我從家具開始下筆,很慶幸,那張像天鵝絨般的單人沙發和邊桌,我畫得出色極了。接著,我又畫了牆壁、走道、還有一張有圓圈和波浪圖型的地毯。直到最後我才開始畫這對情侶。

      

      我按照老師指示的去做,告訴自己不是畫「一對情侶」,而是要專心跟隨畫家的線條。



      我注意到他們是雙手相握,並擺放在胸前的位置,彷彿剛剛才跳完一支平靜的慢板華爾滋,然後,我就遇到麻煩了,我試著跟隨的線條不見了。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區塊─他們的衣著應該在這個區塊相連、交錯,彼此的身體應該有所碰觸,但這一塊完全是暗色和陰影。



      這個特色並非顯而易見。事實上,在注意到這一點之前,我已經盯著這張複製品將近兩個小時。而當我試著臨摹輪廓時,才發現這位藝術家透過微妙的陰影手法,把兩個人融合為一個人物,透過陰影所傳達的這份親密感,讓我胸口一震。

      

      我之所以報名這堂繪畫課,是因為我非常的寂寞,寂寞到我每星期至少花一個晚上來這裡,就是為了不要回到那個空蕩蕩的公寓,即使這堂課沒有提供太多的對話,但這段時間確實有人陪伴,它讓我有機會觀看自己的行為,反映在周遭這些人的行為上。但這些敘述都只成立於我看到這幅畫之前,當我看見畫中的男人和女人站得如此貼近,讓我想起真實的溫暖和親近感。它讓我認清自己遺失的是什麼。

      

      「你已經遺失它很久了」。我注視著這張圖,心裡這麼想。記憶中與另一個人密切連繫的感覺,讓我的喉頭一緊,我並不想被提醒,我已經不再擁有那些。

      

      那個時刻,我的寂寞和挫折結合起來,還有一種近乎憤怒的情緒,每當我缺乏歸屬感,它們就會籠罩著我,因為缺乏歸屬感已經定義了我的人生。當下我就逃離這個工作室,走出戶外,把自己放逐在人群中,用溫度、喧嘩聲,還有熱鬧的活動,以隔絕那強烈的寂寞感。

      

      我仍然把那幅沒畫完的畫,擺在我家客廳。我想,我是把這幅畫作為提醒,不只是提醒著我的過去,也提醒我未來可能的樣貌;這幅畫也是個警告,叫我盡一切努力,避免讓寂寞再度找上我,因為我再也不想回到過去那些年了。

    ?

      不是加入人群或有伴就不寂寞

      

      過去這幾年,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想要寫一本關於長期寂寞的書。他們暗示我,這個主題太令人尷尬了;最好避而不談。他們還說,寂寞並不真實,至少不像憂鬱症或躁鬱症這般真實。我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對抗著「不要做」和「何必自擾」的悠悠眾口。



      「那只是你個人的事,」有人告訴我,「太無關緊要了。」而且,就算我個人的寂寞有其重要性,就算它確實改變了我的生活,有損我的健康,攪擾了我的心智,但不代表跟別人有關係。

      

      所以,寫這本書期間,我決定和其他寂寞的人聊聊。在進行每一段對話之前,我會以自己的經驗擬出問題,目的是對照我的狀況。我想要證明,我所經歷的寂寞,並非無關緊要,亦非不尋常。我打電話給研究寂寞的專家;和全國各地寂寞的人談話,詢問他們的預兆、症狀、死亡率、疾病、反應和比例;我鑽研了數百篇文章,連文章裡的註腳都一一探究,並上網搜尋,購買寂寞相關的書籍。

      

      這些過程的每一件事情都加深我的信念,就是必須為寂寞發聲,因為對於我經歷多年的寂寞,我最想得到的就是認同。我要其他人看到、也了解寂寞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我要其他人問起這件事;我還要聽到其他人談論它。因為,直至目前,人們對於寂寞仍是難以啟齒。

      

      但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對此沉默,也不需要覺得難堪或產生內疚。感到寂寞沒有錯,只是,如果我們想要更寬廣、更開放的討論這種狀態,我們必須先開始認同寂寞。

    ?

      這不是病,是我與生俱來的個性

      

      接下來,你會看見以我自己的故事對寂寞的研究,但我相信任何一個寂寞者,都可能有相似的遭遇,不論男性或女性,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也都深受其擾。唯一讓我有別於其他寂寞者的,或許是當寂寞最沉重的那些年,我正接受著律師訓練,不斷被教導要去檢驗每件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不能輕易放棄,一定要探究完所有的角度,才會提出論點。所以對我而言,當我的憤怒在繪畫課之後平息下來,走在街道上,我就開始提問,思考我的狀態有沒有事實根據,它的重要性,是否與我認為的一樣深遠。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並不想繼續這段寂寞的旅程,而是過著與人有連繫的生活,這樣寂寞就不會一直襲擊我。然而,這不是由我們選擇的。因為寂寞感是我與生俱來的東西。我唯一能做出的反應,就是試著傾聽和理解它,盡可能清楚的描述它的樣子。如果,有天它突然抓住我,我至少還可以好好端詳它。假如我不能阻止寂寞的侵襲,至少可以像它把我看穿一樣,把它看清楚。




    其 他 著 作
    1.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