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羅的小說《最終點》以一個虛構的「戰爭製造者」理查.埃爾斯特為主角,故事描述一個叫做占姆.芬萊的紀錄片導演(film-maker)找上他,想要為他拍一部一鏡到底的紀錄片,由埃爾斯特在鏡頭前述說任何他想說的話,身後只有一面牆。埃爾斯特讓人想起了美國政商界的傳奇人物羅伯.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他曾短暫當過福特汽車公司總裁,但在甘迺迪總統上任後即被延攬成為國防部部長,甘迺迪遇刺去世後仍獲得詹森總統留任,在位期間長達七年,是美國史上任期最長的國防部長,去職後轉任世界銀行總裁。麥納瑪拉在二○○九年以九十三歲高齡去世,離世六年前,他參與拍攝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片名《戰爭迷霧》(Fog of War,二○○三年),片中這位「戰爭製造者」(war-maker)對於自己一手讓美國捲入越戰,不無懺悔之意。
德里羅曾說過,在文學之外,他很喜歡爵士樂,也愛電影,電影讓他的小說文字具備了強大的意象化特質,而他最愛的導演莫過於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名導高達(Jean-Luc Godard)、楚浮(Francois Truffaut),還有深受歐洲電影影響的美國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與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等人。德里羅所使用的最重要故事元素,莫過於把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驚魂記》(Psycho)速度放慢為十二分之一,將放映時間延長為二十四小時的《二十四小時驚魂記》(24 Hour Psycho),而此一裝置藝術的原創者是道格拉斯.高登(Douglas Gordon)。芬萊帶著埃爾斯特去看的那一部電影就是《二十四小時驚魂記》,故事敘述者芬萊說,看到這一部片對於埃爾斯特的「一貫思考方式具有顛覆性」,電影的「那些死胎似的影像,那些分崩離析的時間,在在都讓他擁有的各種理論和論證無用武之地,讓他沒有清晰脈絡可資憑藉和遂行主宰,便直接了當以排斥作為回應」。一週後,埃爾斯特改變主意,打電話給芬萊,邀他前往加州沙漠去商討拍片事宜。
埃爾斯特為何會受到《二十四小時驚魂記》的影響?德里羅並未明說,但是從後面的相關討論大概可以看出端倪。就「真實的本質」(the nature of reality)這個問題而言,埃爾斯特顯然認為「真實」都是人類建構出來的——理由很明顯,因為他專門負責「製造戰爭」,他說:「真實就是我們每次眨眼都會創造出來的東西。人類感官是一首創造真實的史詩。但那時候(他在國防部的時候)我們卻是在超過眾所認同的界限外創造實體。謊言是必要的。國家必須撒謊。沒有任何為戰爭或備戰而撒的謊是無法辯護的。但我們走得更遠。我們設法在一夜之間創造新的真實,精心編造出整套好記又容易上口的詞語,就像廣告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