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覺」與「空」無疑是一切學佛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所最關注的兩個課題,然而這兩個課題的內容,並不容易說得清楚。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釋尊之後佛教的種種發展與流轉,無非即是圍繞於對這兩個主題的不同闡述與理解。而此書正是以這兩個課題為主軸,來探討從釋尊以來佛教的發展與流轉。因此,從中心思想而言,本書有其一貫、鮮明的主旨;而從結構與內容上來說,則可視為是一部生動、簡明的佛教史。
竹村先生擅於日本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唯識思想更是專精,可說是當今日本研究唯識思想的大家。舉凡研究唯識思想的學者,幾乎無人不知其名。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唯識三性說?研究》更是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作品。在此大作中,結構清楚,思想系統分明,充分地展現了他唯識學深厚的功力。除此之外,《大乘起信論??》、《唯識?探究》等書,以及諸多的論文,亦在在地展現出其在佛學與唯識學上非凡的造詣。
而相對於竹村先生其他學術性的著作而言,本書在行文上顯得格外輕鬆易讀,讓人有很想一口氣把它看完的感覺。但這並不表示此書的內容深度不夠,相反的,在文中處處我們可清楚地感受到竹村先生真積力學所致的觀點。例如:其在第五章末在比較中觀與唯識的共通點與差異點上,認為唯識學派所說的「藉由無分別智悟入唯識性的真如,與中觀派所說的戲論寂滅的境界並無差別。在證覺之中,無分別智之語與真如之語也都消失,真正地是不生的世界」;而「中觀與唯識不同的是,中觀派認為一切的言表(命題)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加以排拒;相反的,唯識卻是建立了一套識的理論,在識中區分了能見與所見,並以緣起、剎那生滅等基本觀點,說明實體的概念在思維邏輯上的矛盾,藉此破除我們心中將我、法視為實體的虛妄性。在此意義下,有如玩弄詭辯般的《中論》使用矛盾律等,出乎意料地緊守形式邏輯,而到處都在追求理論的整合性的唯識哲學,反而是建基於超越既成邏輯的邏輯上」,這種精闢扼要的論述,不但使讀者輕鬆地掌握中觀與唯識的精要,同時也可看出竹村先生對於大乘佛教研究的功力。
此次有幸承東大圖書公司之託翻譯此書,個人亦覺受益匪淺;同時藉此譯序之末,感懷曾對我授業的所有師友,並謝謝東大的編輯同仁對我譯稿的耐心校對。又,本譯書若有任何錯失、欠當之處,當屬譯者之責,尚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
蔡伯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