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想,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事情愈是變化,愈是沒有改變。」技術分析的情況,正是如此。自從本書第一版在1998年發行以來,科技雖然進步不少,但市場仍然在繼續創造型態,繼續出現百分率價格折返現象,價格也繼續呈現循環低點,情形就和1998年之前一樣,沒有什麼改變。
每當出現一套新軟體,似乎就會出現一些新的分析與交易方式,交易者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擺動指標,試圖贏取某種優勢。不幸的是,這種試圖把開盤、最高、最低、收盤等珍貴資訊平滑化的手段,我認為只會徒增交易的困擾。目前,雖然有著各種新技術分析工具與新的方程式,但上升趨勢的定義(持續墊高的頭部與底部)與下降趨勢的定義(持續下滑的頭部與底部)長久以來始終沒有改變。現在的交易者大多喜歡運用經過平滑化的資料,試圖掌握某種優勢,然而分析最簡單基本資料的藝術,如今卻已經慢慢被人所遺忘了。
撰寫本書第一版時,我的宗旨不只是談論甘氏,而是整理我個人認為甘氏對於型態、價格、時間的主要見解。另外,我希望編寫一本書,協助分析師與交易者能夠運用甘氏的基本法則從事市場操作,而沒有必要去學習占星學,也不用購買甘氏輪盤或塑膠蓋片。我希望引導交易者瞭解一些他們每天都可以運用到的技巧,並透過研究、實驗與練習,整理出健全的市場分析。
根據我對期貨市場的瞭解,我發現很多交易者在分析時,總是強調型態、價格或時間的某個單一層面。他們的分析往往太過於偏頗而不平衡。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系統是根據時間進場,卻根據價格出場;或是按照價格進場,卻按照時間出場。這些都是最常見的錯誤。另外,那些運用型態來擬定進出場決策的交易者,往往無法有效拿捏價格或時間。透過這些觀察,為了有效從事市場操作,我覺得有必要將以上所有三種方法結合起來,而本書就是基於這個前提來編寫的。
關於本書內容的安排,我決定繼續保持初衷,運用最簡單的方式討論甘氏的每一種方法,然後說明個別方法如何彼此結合。本書甚至會引進一些常見的型態、價格與時間技術指標,說明它們與甘氏對於價格時間平衡關係的基本主張,彼此之間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首先,我透過簡單的導論,說明為何要編寫本書,緊接著我會介紹甘氏的生平與理論。然後,我會強調資料與圖形等資訊必須正確的重要性。接著,再說明技術分析的主要成份:型態、價格與時間。在討論型態的章節中,我會說明趨勢指標與圖形排列。而在討論價格的章節中,則會詳細說明百分率折返與甘氏角。隨後我會綜合討論型態與價格,最後再引進時間的觀念,貫穿全部的分析技巧。最後幾章的內容,將說明型態、價格與時間等因素一旦彼此結合,對於分析與交易工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自從我出版前一本書之後,很多人批評我隱瞞了很多甘氏技術分析的奧秘。這絕非事實。我曾經強調,金融占星學已經超過本書討論的範圍,其學習與運用需要耗費好幾年時間。因此,我必須特別聲明,我並沒有打算談論或教導金融占星學的意圖。我可以這麼說,各位如果先瞭解本書的基本論述,然後再去學習金融占星術,絕對可以享有一些優勢,因為金融占星術畢竟只是時間指標。記住,甘氏雖然強調時間是辨識趨勢變動的重要因素,但價格、時間與資金管理對於交易也同樣重要。為了平息那些認為我有所隱瞞的批評,本書也增添了一些新內容,協助那些嘗試想要學習甘氏理論形上學的讀者。這部分內容包括他的「振動法則」(Law of Vibration),還有他所建議閱讀的書籍。另外,為了提升技術分析自動化能力,我也透過www.wiley.com/hyerczyk提供了連結,可以連到我的趨勢指標TradeStation程式,讓讀者得以按照甘氏的方式,創造出自己的擺動圖形。
總之,本書是基於教育與傳遞資訊的目的而編寫的,但絕對沒有直接取代甘氏課程與書籍的意圖。書中的內容或許有些重複之處,尤其是討論趨勢指標的章節。這些都是故意安排的,因為我希望透過重複來強調重點,就如同甘氏在其著作中所做的一樣。分析師必須不斷透過學習、實驗與練習,才能熟悉相關的技巧。這本書如果有任何功能的話,希望初學者能夠把它當做一份學習型態、價格與時間的導論。這也是進行電腦化分析之前的必讀書籍。學習電腦化交易指標之前,都必須先學習型態、價格與時間技巧的研究。本書可供分析者學習較高深的技術分析技巧。專家交易者也可以利用本書提升其分析與交易能力。本書雖然討論甘氏分析概念,但甘氏分析並非本書準備討論的唯一內容,因為我們還會介紹很多基本的概念和技巧。舉例來說,甘氏就完全沒有討論到如何交易股價指數、公債或外匯市場。雖然書籍篇幅有限,但我仍然相信本書關於型態、價格和時間分析的內容相當詳細而清楚。但願各位跟我一樣,覺得本書很有用。
詹姆士•海耶傑克 (James A. Hyerczyk)
Palos Park, Illinois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