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42875
奧罕•帕慕克
顏湘如
麥田
2015年11月28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9863442875
  • 叢書系列:帕慕克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492頁 / 25k正
    帕慕克作品集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人物史/傳記


















    「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必須每天攝取文學,無異於病人必須每天服用一匙藥。」

    他像一個畫家斟酌筆下色彩,用文字描繪出令人樂在其中的世界。





    自序

    【生活與憂慮】

    1隱含作者

    2我的父親

    3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小記

    4春日午後

    5晚上總筋疲力竭

    6在寂靜的夜裡起床

    7當家具在說話,你怎能睡得著?

    8戒菸

    9雨中的海鷗──關於書桌對面屋頂上的海鷗

    10沙灘上一隻垂死的海鷗──這是另一隻海鷗

    11快樂

    12我的手表

    13我不要上學

    14魯雅與我們

    15魯雅傷心時

    16風景

    17我對狗的了解

    18論詩人的正義:懲惡揚善

    19暴風雨過後

    20很久以前在這個地方

    21那個無親無故的男人的房子

    22理髮師

    23火災與廢墟

    24法蘭克福香腸

    25博斯普魯斯海峽渡船

    26王子群島

    27地震

    28伊斯坦堡的地震憂懼

    【書與閱讀】

    29我如何淘汰一些書

    30論閱讀:文字或影像

    31閱讀的樂趣

    32有關書封的九件事

    33讀還是不讀:《一千零一夜》

    34《崔斯川.商第》代序: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叔叔

    35熱愛偉大意象的雨果

    36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墮落的樂趣

    37杜思妥也夫斯基的恐怖附魔者

    38《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39殘酷、美與時間:論納博科夫的《愛達》與《蘿莉塔》

    40卡繆

    41不快樂的時候閱讀伯恩哈德

    42伯恩哈德小說裡的世界

    43巴爾加斯-尤薩與第三世界文學

    44魯西迪:《魔鬼詩篇》與作家的自由

    【政治、歐洲與其他忠於自我的問題】

    45筆會亞瑟.米勒演說

    46禁止進入

    47歐洲在哪裡?

    48如何成為地中海人

    49我的第一本護照和其他歐洲之旅

    50紀德

    51宗教節日的家庭聚餐與政治

    52地獄靈魂之怒

    53交通與宗教

    54在凱爾斯與法蘭克福

    55受審

    56你為誰而寫?

    【我的書是我的生命】

    57《白色城堡》後記

    58《黑色之書》:十年以來

    59《新人生》的訪談摘錄

    60《我的名字叫紅》的訪談摘錄

    61關於《我的名字叫紅》

    62摘自「凱爾斯的雪」筆記

    【畫與文本】

    63席琳的驚訝

    64在森林裡與古老如世界

    65凶手不明的命案與推理小說──專欄作家切廷.亞丹與伊斯蘭大教長埃布蘇.埃芬迪

    66中場休息,或是「噢,埃及豔后!」──在伊斯坦堡看電影

    67我為何沒有成為建築師?

    68塞利米耶清真寺

    69貝里尼與東方

    70黑筆

    71意義

    【其他城市,其他文明】

    72我與美國人的初相遇

    73世界之都面面觀

    【《巴黎評論》雜誌訪談】

    【望向窗外──一則故事】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父親的提箱】

    索引

    帕慕克年表





    自序



      無法以小說寫成的斷片之書




      本書的構成全是至今尚不得其門進入我小說中的構想、影像與生活片段,我便以連戲的敘事法結集於此。有時候我自己也感到驚訝,竟然無法將我認為值得深入探究的想法全部放進小說裡,諸如人生中的吉光片羽、我有意與人分享的日常小事,以及我在某些鬼使神差的機遇中冒出來、充滿力量與喜悅的言語等等。有些片段是我個人的經驗談,有些是迅速寫就,有些則是因為注意力他移而被擱置。重看這些文字差不多就像重看一些舊照片,雖然我鮮少重讀自己的小說,卻樂於重讀這些隨筆。而我最喜愛的莫過於看見這些文章物超所值,不僅止於符合邀稿媒體的要求,還能傳達諸如個人興趣、熱中事物等等當初下筆時不曾打算寫出的內容。像這樣的體悟,像這種多少有如顯現真理的奇異時刻,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曾用「存在的瞬間」一詞來形容。



      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間,我每星期會替《公牛》(Okuz)雜誌寫一篇小品,這是一本以政治與幽默為主的雜誌,因此我便以我認為恰當的方式來書寫。這些都是一口氣完成的抒情短文,我會談論女兒與友人,會以新的眼光探索各種事物與世界,會藉由文字觀察世界,深感樂在其中。經過一段時間後,我開始認為與其說文學作品是在描述這個世界,倒不如說是在「用文字看世界」。當作家開始像畫家運用色彩一樣運用文字,便會漸漸發覺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妙而不可思議,同時,也會逐步打破文字骨架,找到自己的聲音。為此,作家需要紙筆,還得像個頭一次細看世界的孩子一樣樂觀。



      我將這些文章集結成一本全新的、具自傳色彩核心的書。我捨棄許多殘篇,並精簡了另外一些,只從千百篇文章與日記中摘錄段落,還把不少短文分配到看似與該故事架構較吻合的怪異篇章。例如,有三篇演說文曾以〈父親的提包〉為名另外收錄成冊,以土耳其文與其他多種語言發行(其中包括同名的諾貝爾獲獎演說,以及我為德國書商和平獎所作的演說〈在凱爾斯與法蘭克福〉與我在普特博研討會上發表的演說〈隱含作者〉),在本書中則是各自出現在不同章節以反映相同的個人經歷。



      這部《別樣的色彩》版本與一九九九年在伊斯坦堡初版的同名著作有個相同架構,只是前一本採用選集形式,這一本則是將我個人生活的片段、時刻與想法一氣串連。無論是談論伊斯坦堡,或是探討我最心愛的書、作家與畫作,對我而言向來只是談論人生的藉口。我的紐約隨筆寫於一九八六年,當時我第一次造訪紐約,寫作是為了記錄一個外國人的第一印象,心裡設定的對象是土耳其讀者。本書接近最後的故事〈望向窗外〉,自傳色彩實在太濃厚,主人翁的名字大可直接叫做奧罕。不過故事中那個哥哥凶惡有如暴君,就跟我其他故事中的兄長一樣,但與我的親哥哥卻毫無關係,我哥哥席夫克.帕慕克是個傑出的經濟歷史學者。在蒐集本書文章時,我愕然驚覺自己對於天災(如地震)與社會災難(如政治)有特殊的興趣與癖好,因此我割捨了不少較黑暗的政治文章。我一直都深信自己體內住著一個貪得無厭的文字狂,怎麼寫都嫌不夠,時時刻刻都得活在文字當中,而為了滿足他,我只好持續不斷地寫。然而我在選編此書時發現,如果能與一位好編輯合作,讓他賦予這些文章一個中心、一個框架、一個意義,這個文字狂應該會高興許多,也比較不會受自己的寫作病所苦。我希望心思細膩的讀者不只留意到我在寫作本身所下的功夫,也能同樣關注我富有創意的編輯力。



      大力推崇德國哲學家作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者,幾乎從來不止我一人。但是有位朋友著實對他太過敬畏(當然,這位朋友是個學者),為了激怒她,我有時候會問:「這個作家究竟有什麼了不起?他完成的著作也就寥寥幾本,而且他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那些完成的作品,而是他始終無法完成的作品。」友人回答說班雅明的作品就像人生本身,無邊無際也因此零星破碎,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文學評論家費盡心思要為這些文章下註解,正如他們面對人生。而每回我都會微笑說道:「總有一天我也要寫一本只以零碎斷片組成的書。」《別樣的色彩》就是那本書,我將它框在一個框架裡,暗示了我試圖隱藏的核心,希望讀者們能好好享受將這個核心想像成真的樂趣。




    其 他 著 作
    1. 大疫之夜
    2. 紅髮女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創作40年再現精湛小說技藝之最新力作)
    3.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新版)
    4. 我心中的陌生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暌違六年最新長篇小說)
    5. 白色城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首部英譯作品)
    6. 我的名字是紅(十週年紀念版)
    7.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8. 新人生
    9. 白色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