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自十六世紀末進入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又稱路易王朝)後,政府計畫以軍事、經濟、文化等力量稱霸歐洲,於是法國料理、葡萄酒就成了得力的文化資源。當時太陽王路易十四(蓋了凡爾賽宮)為了將法國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編輯了大量的料理書,光累計出版量就高達十萬本;王公貴族則雇用于爾班.杜柏瓦(Urbain Dubois)、安東尼.卡瑞蒙(Marie-Antoine Careme)等名廚,請他們開發食譜,在貴族圈內掀起一股「養廚師」的流行風潮,而法國料理也在其影響下傳遍全歐洲。
法國國內很快就吹起一股「美食評鑑風潮」,領頭的是十八世紀《味覺生理學》(Physiologie du Gout)一書的作者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在廚師、美食評論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創造了今日璀璨的法國飲食文化。現今法國仍留有《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高特米魯》(Gault-Millau)等美食評鑑指南。光憑這段歷史與龐大的系統,法國料理絕對具備坐上世界三大料理之一寶座的條件。」
中村先生表示:「義大利料理是法國料理的根源;西班牙於烹飪方面也有相當優秀的表現,在現今法國料理界蔚為一股新風潮的『鬥牛犬餐廳』(El Bulli),其主廚費蘭.阿德里亞(Ferran Adria i Acosta)就是西班牙人。然而,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乳酪、豬肉加工食品(Charcuteri,包括香腸、火腿、肉糜)等綜合飲食文化卻不如法國,美食評鑑文化也不如法國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