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丹尼爾.凱曼套書組:【F (特色燙黑書衣)+丈量世界(電影書衣版)】

丹尼爾.凱曼套書組:【F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7702091866
丹尼爾.凱曼
姬健梅,闕旭玲
商周出版
2015年11月12日
200.00  元
HK$ 190  






ISBN:4717702091866
  • 叢書系列:獨.小說
  • 規格:平裝 / 6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獨.小說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F》



      連強納森.法蘭岑都為之絕倒的小說!

      德國文壇大家、暢銷全球逾600萬冊《丈量世界》作者最新力作




      為了對抗生而平庸的窘境,我們只能在謊言上不停地堆疊謊言……



      弗里蘭德家有三兄弟,伊凡和艾瑞克是雙胞胎,他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馬丁。保守內向的哥哥馬丁是天主教神父,傳道解惑、聆聽迷途羔羊懺悔是他的工作,「不信上帝」是他堅貞的信仰。具有犯罪性格、為幻覺所苦的艾瑞克經營看似成功的理財顧問公司,實際上早因金融風暴賠光客戶資金,面臨人生最大危機。有藝術天分的伊凡專門偽造名畫,被偽造的畫家早已上了西天,作品卻一直能在藝術市場推陳出新。



      三兄弟原本失聯多年,三人命運各自順利運轉,沒有人被揭穿戳破,許多時刻只差一步便要失足,是以他們全神貫注地經營自己的地位與名聲。然而,離家的父親亞瑟所寫的小說《吾乃無名氏》超乎預期地暢銷,書內灌輸的價值撼動了整個社會,三兄弟穩當的世界也開始失去平衡。就在父親突然出現的那一天,他們分別遭到命運之神的挑戰,只要踏錯一步,惡夢就成真……



      本書佳績



      ◎《紐約時報》2014年百大注目好書

      ◎《紐約客》、《Nylon》雜誌2014年最受歡迎書籍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2014年最佳書籍

      ◎入圍德國圖書?2013年決選、英國《獨立報》2015年外國小說獎決選

      ◎售出14國版權、德國暢銷20萬冊、德國《明鏡週刊》文學類暢銷書第一名



    名人推薦



      我是這本書的超級粉絲!——美國重量級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



      卓越鉅作!——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 伊恩.麥克尤恩



      他的著作值得更多人來閱讀。——普立茲小說獎得主,《兩性》作者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



      丹尼爾.凱曼利用文字、空間、時間交錯的各種巧思,營造出曲折離奇的氛圍,讓人彷彿經歷了一場多次元的暢快之旅。——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作者文字優美憂鬱,寫幻影,說實景,都能拿捏輕重。為什麼一位這麼年輕的作者,能在短短時間內暢銷百萬?《F》有老手風範,沉穩自信,儼然是大師。——旅德作家 陳思宏



      美國重量級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布克獎得主伊恩.麥克尤恩、普立茲小說獎得主傑佛瑞.尤金尼德斯、Granta最優秀年輕英國作家Adam Thirlwell 同聲力薦



      自由撰稿人 陳中芷導讀

      

      朱頭皮、陳玉慧、陳思宏、銀色快手 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丈量世界》

      最奇怪又好看的小說,打破你的想像極限



      本書佳績



      ◎ 德國20年來最暢銷的小說,全球銷量突破六百萬冊

      ◎ 金石堂、誠品、博客來各大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 盤據明鏡週刊文學類暢銷書榜冠軍逾37週,獨霸文學排行榜前三名60週

      ◎ 《出版趨勢》調查全歐暢銷書排行榜冠軍

      ◎ 《紐約時報》統計2006全球最暢銷書籍第二名

      ◎ 德國中學指定課外讀物



      2013台北國際書展開幕片原著小說,2月1日上映



      揭開山脈、星空的真相,需要的是一枝筆還是一支船隊?

      天才遇上頑童,奇怪的人性冒險即將啟航

      你是否有足夠的好奇心,來挑戰你的世界?



      十八世紀末,兩位德國青年分別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位是亞歷山大.封.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他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試毒,計算土著身上的頭蝨,還探勘洞穴,攀登火山,經歷千驚萬險,目睹海怪出沒,與食人族歡聚一堂。另一位是數學家暨天文學家卡爾.費德烈.高斯(Carl Friedrich Gaub, 1777- 1855),他不需要離開家門卻能證明出:空間是曲面的。他少了女人就活不下去,卻在新婚之夜為了要記下某個靈光閃現的公式而跳下床。



      洪堡被譽為「哥倫布第二」,高斯則被認為是自牛頓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天才。一八二八年,兩人年事已高,同享學術盛譽,而且還各有各的一點臭脾氣。兩人首次在柏林碰面,但高斯人還沒離開馬車,卻已捲入拿破崙戰敗後混亂不堪的德國政局。



      丹尼爾.凱曼以深沉又不著痕跡的幽默筆調,描寫兩位天才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與思路,刻畫他們的渴望與脆弱,他們生命中的極端對比、其偉大與可笑,以及他們的成功與挫敗。作者以極精緻的手法,巧妙結合了史實與虛構情節,全書豐富的想像力難得一見,充滿哲思且震撼人心,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冒險小說。



    得獎紀錄



      憨第德文學獎

      艾德諾基金會文學獎

      多德勒爾文學獎

      克萊斯特獎

      世界報文學獎





    《F》



    各界讚譽



    偉大的林德曼Der grose Lindemann

    聖徒的生活Das Leben der Heiligen

    家族Familie

    生意Geschafte

    關於美Von der Schonheit

    四季Jahreszeiten



    〈導讀〉是的,現代人對平庸有著普遍的焦慮





    《丈量世界》





    導讀



    《F》

    是的,現代人對平庸有著普遍的焦慮

    (內容涉及劇情,建議讀完小說再行閱讀)




      二○○五年,丹尼爾.凱曼以《丈量世界》一書,證明了自己不僅僅只會在學院教授詩學、寫著嚴肅的文學評論,更是一位在書市上可以橫掃千軍的實力派作家。這本充滿智性幽默、極盡諷刺的小說,讓他在厚重的德國文學傳統中闢出一條新路,成為戰後德國文壇最被期待的新星。之後,他跨足劇場,寫了兩個劇本、幾本文學評論,出了一本不足與《丈量世界》匹敵的短篇小說《名.聲》,仍然占據了暢銷榜,引起話題。二○一三年,《F》出版,這是他第二部長篇小說,與《丈量世界》相隔了八年。如果說,在《丈量世界》裡,丹尼爾.凱曼寫盡了那種偏執,絕對自我中心的天才型人物,《F》則是承繼《名.聲》裡的關注,進一步刻畫現代人對於「渴望�能成為什麼樣人」的掙扎。而現代人對身分與名望的敏感,人人都想出類拔萃,獨特無一,也因此對平庸,與平庸的存在,有著普遍的焦慮感。焦慮有不同的面貌,抗拒平凡與庸俗也有不同的生存策略。丹尼爾.凱曼透過信仰、命運,以及對當代藝術現象的辯詰,去逼視現代人自我認同的糾葛。現代人存在的命題不再是生死與上帝,而是逃不開的平凡與庸俗,但依舊偏執。當然,丹尼爾.凱曼的文字一如以往,犀利見血,卻少有同情。在《F》中,他後設虛構的布局和寫作技法,遠超過《名.聲》,成熟度更高,精細而飽滿,入圍當年德國圖書獎的年度決選作品。



      小說中主要人物,一位父親,三個兒子。父親是暢銷書作者,骨子裡是個犬儒者,對他而言,懊悔和背痛沒有兩樣,都是人所必須背負的;長子是天主教神父,卻有著新教徒等待天啟揀選的渴求;雙胞胎哥哥是藝術掮客,以冒名偽畫炒作出當代藝術大師,卻執著於藝術的本真;弟弟是股票經紀人,躲過信貸破產的牢獄之災,因而信了奧蹟,成了虔敬的天主教徒。丹尼爾.凱曼透過開局一場催眠表演,結尾一盤塔羅卜算,中間佐以天主教彌撒,思索上帝的預知與個人的自由意志之間的辯證關係,推敲必然與偶然兩者的連帶;以雙生子角色設定的鏡像關聯,處理凡人認知的局限,現代人或許可以彼此了解,卻永遠困在康德那句啟蒙名言「認識自我」,面對命運的暗示也依舊無能解讀;以真畫與假名,去詰問藝術裡美的本質;以破碎家庭關係與家族傳承,去探問責任與義務。他多線布局,以小說中的小說,真品與偽作、文本與現實、作者與讀者,彼此指涉,虛實交錯。



      開場的催眠秀極具分量。丹尼爾.凱曼以上台、下台,寫出了現代人在外在他律制約與內在自我強制,雙重夾擊下的處境。催眠不能讓人做不想做的事,但是「想做」又是什麼?每個人的念頭裡有太多的想,人連自己真正想什麼都未必清楚。這場催眠秀,激起了父親亞瑟寫作的渴望,拋開世俗義務的枷鎖,完成了對平庸世道的批判與嘲諷,卻成了三個兒子成長中不在場的存在,但又無所不在。他盛名在身,靠著清晰的自我認知,始終保持著無名氏的觀察位置,既抽離又犀利。長子馬丁,自知平凡,託身於教會,想從平凡中看到神聖,在庸俗中找到意義,從此可以安身立命不再虛浮。如是,這將會是信仰的奧蹟,可惜的是,現代人活在太多的符碼之中,失去了辨識信號的能力。馬丁只在神聖中看到庸俗,在儀式中見識了無意義。信仰裡的聖靈充滿,天啟神蹟,都成了言詮的結果,最後連對自己信仰與否都猶疑不定。儘管如此,對馬丁來說,處理上帝的奧祕,遠比處理少女懷孕、少年殺人的現實問題要容易得多。小說中,丹尼爾.凱曼讓馬丁手中的魔術方塊,一再出現。馬丁從少年時期由父親手裡得到禮物開始,到當了神父在告解室聽信眾懺悔,魔術方塊不曾離手。每種魔術方塊都有個最少最快復原的步驟程式,那種最佳的解決方式稱之為上帝的數字(Gottes Algorithmus)。透過魔術方塊,作者給了讀者另外一層隱密的訊息:即便馬丁對信仰猶疑,他依然企圖在紛亂中找出秩序,像數學般簡潔清晰的秩序,由此他生命中的各種遭逢,難堪的、意外的、失落的,都能在其中各安其位得到解釋,而這秩序終究只能出自上帝之手。弔詭的是,雖然馬丁衷心等待召喚,願意把一切,甚至連信仰也歸諸於命運的決定,但是他的信仰卻是啟蒙之後現代人的信仰態度,出於理性辯證而非神蹟誠服於天主。



      雙胞胎弟弟艾瑞克不同於馬丁,從小立志要成為大人物,不甘於當一名無名氏。他追逐實利依賴藥物,在謊言中編織謊言,永遠人在心不在,他鄙夷水變酒與童貞生子的說法,卻能預視命運,看見幻象。但在關鍵處他忽視了命運遞出的警告,又因這忽視而迎來了他自認的神蹟,走到生命的轉折處。做為雙胞胎的鏡像存在,丹尼爾.凱曼對哥哥伊凡投以最大的關注。伊凡這個角色不僅是艾瑞克的對立面,也是父親的折射,更是馬丁的對照組。他聰明出色,對周遭環境有著敏銳而細膩的觀察力。他像艾瑞克一樣精於計算,操縱畫市買賣,卻不像艾瑞克自己想成為大人物,而是人人認為他會做大事;他擁有父親那般清晰的自我認知,卻比父親的犬儒更具顛覆性。馬丁因他而自認了平凡,伊凡卻和馬丁一樣,骨子裡追求某種超越性。他有著全方位的繪畫技巧,卻不屑於塗抹幾個色塊潑灑幾桶油漆畫上幾筆線條留下幾處空白,賺得名留青史,只因意識到,自己最終不過是個平庸分子。而在藝術上,唯有放棄了想證明才華的渴望,才會看到真正的進步。他以浮士德的試煉,去經歷了黑格爾揚棄的過程,甘於無名,拋棄了靈魂,對否定再否定。他冒名作畫,求的是藝術裡的純粹,也只有父親一眼看穿這偽作之戲。而那一刻,透過父親的眼睛,所有純粹的追求又還原成了一場虛偽。最後他殉了道,卻仍舊無法讓他一手捧紅的大師成為不朽,或許命運使然,但是平庸者依舊平庸。然而也只有父親看到兒子拋開一切之後,真正的「能」。即便讓伊凡有無限多次重複選擇的機會,面臨人生抉擇,他依然會做出相同的決定。終究他只完成了尼采所謂的命運之愛,承擔必然得承擔的,歡喜做甘願受,始終無悔。



      而命運是什麼呢?上帝的預知,古老的占星術跟股票市場的預測,彼此的距離有多遠?差異有多大?預知是一回事,選擇做或不做又是另一回事,「知道」並不影響決定。丹尼爾.凱曼以人的記憶與神的預知兩者對比,不斷辯證,去凸顯決定本身並不受時間影響。每個決定,嚴格來講不被過去與未來所束縛。命運是事前的預測與事後的解讀,而做為與不做為,在當下永遠有另外的可能性,就在這可能性上,人無法否定自由意志。透過亞瑟的拋家棄子,馬丁向信仰的皈依,伊凡的冒名作偽,我們看到了自由意志,對照出艾瑞克在人生關鍵處,被動地被命運決定著,他的確是被奧蹟拯救了。丹尼爾.凱曼用了整整一章,散彈式的書寫家族傳承,旨在輾轉闡述聖經裡的一句話:每個人由聖父所生而非由聖父所造,即便出於同源也各有造化。每個看似必然的傳承,都是經由無數的偶然碰撞出來的結果。命運是隨機的,世間血緣關係不是絕對必然,也並非不可取代,不是甲也會是乙出線,就算不是雙生子伊凡與艾瑞克,也會出現第三者。人與人之間的鏈結如此不易卻又如此簡單,如此黏著又如此輕盈。即便親如血緣的父子義務,也非出於必須,而是自願。亞瑟最後迎向了他的孫女,瑪莉身上有著家族印記和天賦才能的傳承,但是她是自由的,即便可能迷途,卻不受塔羅牌裡高塔與五把劍所束縛。最後,丹尼爾.凱曼,以〈信經〉(Apostolikum)終結了他自己的探問。〈信經〉,是天主教裡教徒信仰的宣示經文,因應宗教迫害和對抗異端而起,有著很長的發展史和各種不同的版本。〈信經〉宣示的對象不是天主而是對人,意味著「我信」,是信徒之間彼此辨認與融和的標記。他從日常彌撒寫到最後安魂彌撒裡的〈信經〉,隱蔽地揭露了那種我存在、我信我所信的「宣示」。不論天才與平庸,現代人終究得在時代大浪中承認自己,在人群中宣示「我如是這般」,辨識彼此,共融共生。



      這本小說《F》究竟是本舊式小說,討論了存在問題,還是,一本純粹出於智性的遊戲之作?F,可以是命運Fatum,可以是經得起驗證的事實Faktum,也可以是家庭Familie,更可以是虛構Fiktion,或者是偽造Falschung,甚至如某篇德國書評所說,一個孤寂的角色eine einsame Figur。這一切留給讀者判斷,也是讀者該有的樂趣。



      身為詩學講師,丹尼爾.凱曼行文敘述有他特殊的魅力。他的善諷,常出現在一些極簡的對話中,例如,艾瑞克驚訝馬丁身為天主教神父居然不知道占星。短短問答,就把神父掃進了江湖術士之流,點出了現代人對天主教的偏見。他還擅長暗喻和隱喻,魔術方塊是一例,馬丁邀請心儀女孩看的舞台劇《誰怕維吉尼亞.吳爾芙》,又是一例。那齣劇兩對夫婦,四人的婚姻關係中只有無望的空虛,這戲打破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假象。靠這戲名的指涉,就在文脈中承先啟後,對亞瑟與艾瑞克父子兩人的婚姻狀態起了不可言喻的效果。而他描寫伊凡的觀察,那些日常的細節和尋常的街景,寫來像如歌的行板,有著明顯的音韻節奏,充分表現出伊凡做為畫家的藝術心眼。他透過小細節塑造人物個性,看似不相干卻是前後一貫,讓角色變得立體而多姿。這些書寫的細膩處,中文翻譯並不容易貼近原文意境。不過,譯本做為媒介總是認識的開始。




    陳中芷

    (本文作者曾就讀德國畢勒佛大學歷史系,及Witten/Herdecke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現為自由撰稿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