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90514
徐明松
木馬文化
2015年11月11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863590514
  •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5 x 22.5 cm / 普通級
    木馬建築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他總是在時代中保持清醒,也深信好的人文建築生?可以彌合台灣歷史上不斷的斷裂。」──徐明松



      高而潘經歷了台灣史上多重的年代,從日治、戰後初的素樸、粗獷到一九七○年代商品化後的虛矯,他總是在時代中保持清醒,也深信好的人文建築生?可以彌合台灣歷史上不斷的斷裂。在一九九○年代慢慢淡出建築圈的高而潘,仍不斷閱讀與思考,二○一一年再推出令人驚?的萬華龍山寺於板橋的佛堂,除該有的佛像外,空間沒有多餘的表徵性符號,該作品拋出一連串的問題,現代台灣寺廟空間應如何設計?它的佛堂空間如何面對現代性?這不就是人文?建築師不該像知識分子般質疑正在發生的事?高而潘已八十八歲,他在晚年勇敢地挑戰社會的成規,就像他高峰期的執業生涯,對任何社會的慣性思考總提出疑惑。台灣社會如果想繼續前進,需要停下?步回顧前輩的足?,因?回到過去就是回到未來。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完整敘述高而潘建築師的書。

      ※本書分為兩本,一本以文字為主,闡述建築師從年幼至今的成長背景、社會文化轉變、建築思考歷程,以及作品發展脈絡等。一本則以歷年精采的作品呈現,歷史的痕跡、難見的手稿圖等。

      ※窺見經典作品,如:台北市立美術館、月裡山莊,從點子的發想、作品的產出、社會背景影響等等的過程。

      ※難得一見台灣建築史的進程,回到過去,窺探當時建築樣貌的思維,看到現在,預想未來,建築扮演的角色,感受建築和社會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

      ※提供喜愛建築的讀者多面思考的角度,建築的功能為何?如何創見時代性的建築?建築為何重要?什麼是建築的現代性社會性?



      高而潘



      臺灣省臺北人。畢業于台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並通過公務人員、建設人員及工業技術師高等考試。早期執教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1956年進入基泰工程公司,曾赴日本研習建築設計。後任主任建築師,並執教於淡江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曾任臺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其設計作品遍佈全省,尤以台北市立美術館、華視大樓、胡適墓園、臺北市銀行大廈、日月潭觀光大飯店為代表作,以造型簡潔、機能實用為特色。曾任臺灣建築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



      高而潘建築師重要作品選:

      1961 懷恩堂學生中心

      1962 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與體育館

      1962 胡適墓園

      1969 新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

      1970 三明大樓

      1978 台北市銀行大廈

      1979 台中張淑齡公館

      1980 台北市市政中心競圖計畫案

      1981 月裡山莊

      1981 台汽客運中崙站

      1983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3 華視大樓

      2007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競圖計畫案

      2011 龍山寺佛堂



    名人推薦



      李乾朗?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教授





    序(李乾朗教授)

    寫在文章之前

    家族與個人影像

    第1章 1978? 關鍵戰役

    第2章 大稻埕的青澀歲月

    第3章 走向現代

    第4章 專業養成

    第5章 獨立創業

    第6章 再現生機

    尾聲

    後記

    附錄一? 高而潘生平年表

    附錄二? 高而潘作品年表






    推薦序



    文/李乾朗




      高而潘先生是我所尊敬的臺灣前輩建築師,我從他的身上感受到臺灣上一代長者的敦厚特質,他推薦我?這本作品集訪問錄寫篇序文,實在不敢當,但盛情 難卻,我將三十多年來所接觸的高建築師寫下一點感想,與讀者分享。



      一九八三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落成,《雄獅美術》雜誌專刊系列中,我曾訪問高先 生,聽他闡述北美館建築設計的意匠,隔幾年後,一九九二年文建會舉辦古蹟修復 國際會議,著名的日本近代建築史教授村松頁次郎先生來臺,高先生設宴接待’ 言談間我感到高建築師對日本近代建築之發展,極?留意,並具備極寬廣知識, 知之甚詳’作?一個台灣建築師具有局度的國際觀,是令人敬佩的。高而潘先生是一戰後,臺灣所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建築師,成長在中西文化交 融的大稻埕,從小耳濡目染,眼界開闊,思想開明,他有豐富的閱歷,通過熟悉 的曰文與曰語,他在學校時大量地吸收世界建築發展新思潮,對臺灣發生的建築 大事也隨時注意,例如王大閎先生設計的自宅、貝聿銘來臺設計的東海教堂,高 先生皆親臨拜訪見學,他的學習不只得自成大時期的師長,實際上得自外面的業 界更多。在開業之前,他在基泰事務所的九年歷練,應該是影響最深,也奠定日後建築設計思想的主要方向。前面所提,他透過考察吸收新知,使自己完全地跟上時代。一九六○年四月在「東京世界設計會議」親自見到前川國男的作品,深受 ?發。追溯上去可以接到柯布作品的精神,後來高先生在臺北內江街護壽之設計 可見到柯布之影響,地面層透空較多,增加視線之深度,使空間舒展開來?不但 如此,高先生開業後所設計的新淡水高爾夫球場,大膽的曲面屋頂與流暢的空間, 簡潔的混凝土結構,造型、結構與空間三者合?一體,符合Sigfried Giedion在《空間、時間與建築》名著中的標竿。



      高建築師的早期設計能夠很敏銳地觸及當時二戰後世界建築潮流,他吸收柯布、前川國男,乃至貝聿銘的精髓,再考慮臺灣本土條件,融入自己的設計之中, 並且確定了一生的建築哲學。在一九七○∼一九八○年代,臺灣建築蓬勃發展的時代中, 他不隨波逐流。要在臺灣當代建築師當中,找到對現代主義有深刻理解並且長期 貫徹到作品中的,高先生應是最傑出的一位。他常說,建築師要多考慮業主的需 求與意見,避免英雄主義,一座成功的建築應是建築師融會多方意見後的最佳選項。



      一個地區的建築文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自從十九世紀茶葉的出口 ,開?臺灣近代化的門扉,而大稻埕的茶業是背後推力。臺北開始與世界文明接軌,高而潘先生的家族在大稻埕發展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他自幼生長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中,也深受?迪,我們從這樣的成長背景裡很容易理解作?一位建築師所具備的廣闊視野與人文修養。他有寬容的心胸,關懷別人,並提攜後輩,樹立了他那一代臺灣知識人的人格特質。對本土文化深具信心,但並不排斥日本與西洋文化,能夠兼容並蓄地塑造自己的設計觀。我們從一九六○年代的新淡水高爾夫球餐廳與一九八○年代的北美館,看見成熟的結構觀念與順理成章的造型,驗證了高先生長期秉持的建築觀。



      徐明松先生近年著力於臺灣當代前輩建築師作品之研究,使我們對最近的過去有深入的體認,貢獻良多。他不遺餘力地推動前輩建築師作品之保存,我在臺北市文化局的文化資產評鑑過程中,常與他共同參與討論,深深欽佩他的熱心與關懷本土建築文化之用心。這本高而潘建築師的訪問錄是他近年的成果,我拜讀之後,覺得資料豐富,論述中肯,是一本極?吸引人的著作。我從中獲益良多, 在出版前夕,謹寫下我所知道的高建築師,供建築界朋友參考,是?序。



    李乾朗

    2015年9月謹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