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解變態心理學 | 
              
                | 
 
                    
                      |  |     
						  |  |  
						    
                            |  |   |  | 9789571183633 |  |  
                            |  |   |  | 游恒山 |  |  
                            |  |   |  | 五南 |  |  
                            |  |   |  | 2015年10月25日 |  |  
                            |  |   |  | 117.00                               元 |  |  
                            |  |   |  | HK$ 111.15 |  |  
                            |  |  |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571183633叢書系列:圖解書系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圖解書系
 | 
				
			  
                | 
 | 
				
		      
			  
                | 分 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心理  > 一般心理學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 
			  
			  		      
                | 內 容
 簡
 介
 | 
 
★提供淺顯、易讀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入門知識及實務技能。
 
 ★以一頁文、一頁圖的編排方式,使得文字和圖表相互輔佐,達到生動活潑的觀念呈現。
 
 ★「知識補充站」提供一些軼聞、趣事及實用技巧,以使生硬的知識能具體化於實際生活層面。
 
 
 
 當前,精神病理的醫學模式,正從生物醫學模式朝著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健康概念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生物有機體是完整的,心理是健全的,與社會是協調的。這表示變態心理的形成與生物、心理及社會三者均有關係,它們是互相依存、互有影響及互相制約的。
 
 
 
 本書中,精神疾病的認定是依據DSM-5(2013)的診斷準則。DSM-5是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盛行的一本「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每隔幾年,根據最新演進的精神病理觀念,它會推出新的版本,以供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從事實際的診斷。因為版權問題,本書無法一一加以援引,建議讀者不妨在閱讀本書之際,也在案頭放一本DSM-5(「台灣精神醫學會」已發行中文版)作為參考。
 
 
 | 
			  
                | 
 | 
			  			  			  
                | 目 錄
 | 
 
第1章 變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1-1 什麼是變態行為?
 
 1-2 精神疾病的分類
 
 1-3 精神疾病的普及率
 
 1-4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
 
 1-5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二)
 
 1-6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三)
 
 1-7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四)
 
 1-8 研究與倫理
 
 
 
 第2章 變態行為的歷史與當代觀點
 
 2-1 從古代到中世紀的觀點
 
 2-2 走向人道主義之路(一)
 
 2-3 走向人道主義之路(二)
 
 2-4 走向人道主義之路(三)
 
 2-5 變態行為的當代觀點(一)
 
 2-6 變態行為的當代觀點(二)
 
 2-7 變態行為的當代觀點(三)
 
 
 
 第3章 變態行為的起因
 
 3-1 素質—壓力模式
 
 3-2 多元觀點的採取
 
 3-3 生物學的觀點與起因(一)
 
 3-4 生物學的觀點與起因(二)
 
 3-5 心理學的觀點—精神分析論(一)
 
 3-6 心理學的觀點—精神分析論(二)
 
 3-7 心理學的觀點—較新的心理動力的透視
 
 3-8 心理學的觀點—人本與存在的透視
 
 3-9 心理學的觀點—行為論的透視(一)
 
 3-10 心理學的觀點—行為論的透視(二)
 
 3-11 心理學的觀點—認知—行為的透視
 
 3-12 心理的起因(一)
 
 3-13 心理的起因(二)
 
 3-14 社會文化的觀點與起因
 
 
 
 第4章 臨床衡鑑與診斷
 
 4-1 身體機能的衡鑑
 
 4-2 心理社會的衡鑑(一)
 
 4-3 心理社會的衡鑑(二)
 
 4-4 心理疾患的分類
 
 
 
 第5章 壓力與身心健康
 
 5-1 壓力的基本概念
 
 5-2 壓力與身體健康(一)
 
 5-3 壓力與身體健康(二)
 
 5-4 適應障礙症
 
 5-5 創傷後壓力症(一)
 
 5-6 創傷後壓力症(二)
 
 
 
 第6章 焦慮症與強迫症
 
 6-1 特定畏懼症
 
 6-2 社交畏懼症
 
 6-3 恐慌症與特定場所畏懼症
 
 6-4 廣泛性焦慮症
 
 6-5 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
 
 6-6 身體臆形症
 
 
 
 第7章 身體症狀障礙症與解離症
 
 7-1 疼痛障礙症
 
 7-2 慮病症
 
 7-3 體化症
 
 7-4 轉化症
 
 7-5 失自我感�失現實感障礙症
 
 7-6 解離性失憶症與解離性遁走症
 
 7-7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第8章 飲食障礙症與肥胖
 
 8-1 飲食障礙症(一)
 
 8-2 飲食障礙症(二)
 
 8-3 飲食障礙症的風險因素和起因
 
 8-4 肥胖的問題
 
 
 
 第9章 情緒障礙症與自殺
 
 9-1 情緒障礙症概論
 
 9-2 單相憂鬱症
 
 9-3 單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一)
 
 9-4 單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二)
 
 9-5 單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三)
 
 9-6 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
 
 9-7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
 
 9-8 單相和雙相障礙症的社會文化因素
 
 9-9 情緒障礙症的治療(一)
 
 9-10 情緒障礙症的治療(二)
 
 9-11 自殺(一)
 
 9-12 自殺(二)
 
 
 
 第10章 人格障礙症
 
 10-1 人格障礙症概論
 
 10-2 A群人格障礙症
 
 10-3 B群人格障礙症
 
 10-4 C群人格障礙症
 
 10-5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
 
 
 
 第11章 物質相關障礙症
 
 11-1 物質相關障礙症概論
 
 11-2 酒精相關障礙症(一)
 
 11-3 酒精相關障礙症(二)
 
 11-4 酒精相關障礙症(三)
 
 11-5 鴉片及其衍生物
 
 11-6 古柯鹼和安非他命
 
 11-7 巴比妥酸鹽和幻覺劑
 
 11-8 大麻
 
 11-9 咖啡因和尼古丁
 
 11-10 嗜財症
 
 
 
 第12章 性偏差、性虐待與性功能障礙
 
 12-1 同性戀
 
 12-2 性偏好症(一)
 
 12-3 性偏好症(二)
 
 12-4 性偏好症(三)
 
 12-5 性別不安
 
 12-6 性功能障礙概論
 
 12-7 男性的性功能障礙
 
 12-8 女性的性功能障礙
 
 
 
 第13章 思覺失調症及其他精神病症
 
 13-1 思覺失調症(一)
 
 13-2 思覺失調症(二)
 
 13-3 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和起因(一)
 
 13-4 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和起因(二)
 
 13-5 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和起因(三)
 
 13-6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第14章 神經認知障礙症
 
 14-1 認知類障礙症—譫妄
 
 14-2 認知障礙症
 
 14-3 阿茲海默症(一)
 
 14-4 阿茲海默症(二)
 
 14-5 頭部傷害引起的障礙症
 
 
 
 第15章 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障礙症
 
 15-1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5-2 自閉症
 
 15-3 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15-4 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焦慮症
 
 15-5 兒童期的憂鬱症
 
 15-6 智能不足
 
 
 
 第16章 精神疾病的治療
 
 16-1 心理治療的基本概念
 
 16-2 心理動力的治療
 
 16-3 人本治療法(一)
 
 16-4 人本治療法(二)
 
 16-5 行為治療法(一)
 
 16-6 行為治療法(二)
 
 16-7 認知識療法
 
 16-8 認知—行為治療法
 
 16-9 團體心理治療
 
 16-10 生物醫學治療(一)
 
 16-11 生物醫學治療(二)
 
 
 | 
			  
                | 
 | 
			  			  			  
                | 序 
 | 
 
序
 
 
 
 變態心理學是整個人類心理探討中最為神祕、引人興趣的領域之一。每個社會對於何謂個體「正常」的存在狀態,都抱持相應的一些概念,諸如什麼是適當的行為方式,什麼是合理的想法及情緒。任何時代,總是有些人被認定是瘋狂的,但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僅心理病態的診斷標準不同,如何處理這些邊緣人群的程序方案也不同,這表示變態心理學處於不斷演進中。
 
 
 
 當前,精神病理的醫學模式,正從生物醫學模式朝著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出,健康概念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生物有機體是完整的,心理是健全的,與社會是協調的。這表示變態心理的形成與生物、心理及社會三者均有關係,它們是互相依存、互有影響及互相制約的。
 
 
 
 本書中,精神疾病的認定是依據DSM-5(2013)的診斷準則。DSM-5是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盛行的一本「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每隔幾年,根據最新演進的精神病理觀念,它會推出新的版本,以供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從事實際的診斷。因為版權問題,本書無法一一加以援引,建議讀者不妨在閱讀本書之際,也在案頭放一本DSM-5(「台灣精神醫學會」已發行中文版)作為參考。
 
 
 | 
			  
                |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