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小心,別讓孩子變成「句點王」
還記得剛學會說話的孩子,總愛拉著爸媽咿咿呀呀,什麼都想跟爸媽分享,甚至也會開口問出許多爸媽也招架不住的問題;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開始抱怨孩子什麼都不想說,一點兒也猜不透孩子在想些什麼?
回想起孩子興匆匆地開口時,心有旁騖的我們不自覺地成了「句點王」:敷衍的片語式回答、不經意的打岔、毫無引導意味的斷句,就像澆了一頭冷水,將熱烈的興致急速降溫,即便孩子另起爐灶想勾起我們注意,往往也徒勞無功。
又或者是,孩子鼓起勇氣想和我們討論些事情,一開口表明心意之後,我們又氣急敗壞、明示暗示地希望能與孩子「達成共識」。幾次下來,孩子漸漸摸索出父母心中的度量衡,什麼也不想多說了。最糟糕的莫過於把問題當作開場白的爸媽,事實上也不期待孩子的回答,忽視孩子情緒問題,或者不論孩子的回應,爸媽只想一廂情願地發表高見。
最後孩子取代我們,變成更厲害的「句點王」。
問問題向來是門藝術,除了展現對對方的關心與瞭解程度,更影響後續互動的內容與品質,不僅職場如此,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更是關鍵。
沒有天分沒關係,《千萬不要跟孩子這樣說話》就是讓爸媽開始「練習」問與答的引導範本。
每個階段的孩子身心發展重點不同,也因此書中依照年齡分類,歸類出孩子當期「最重要的挑戰」以及「爸媽最想問的事」。我的孩子現正就讀小學低年級,看到書中神準地整理出爸媽想知道的問題,心中不禁讚嘆:「對啊對啊,我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呢。」接著我便像個偷看答案的孩子,心虛地確認自己有沒有誤踩言語地雷,或者不小心遺漏孩子更多隱藏的訊息。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得照著書中「標準答案」照本宣科。作者在每個建議答案的後面,詳加分析不同答案的利弊得失:為什麼這個答案比較好?為什麼不建議這樣回答?這些說明有助於讀者理解回答時的原則技巧,並讓父母翻閱這本書後,也能整理歸納出自己與孩子應答之間的大方向。
當然,我們想問孩子的問題可絕對不止八十個,但作者「猜題抓重點」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我的孩子目前七歲,翻開第一章與第二章的內容,竟然都是我曾經開口問孩子的題目,此時看起來分外熟悉;但透過作者進一步點出問題背後的身心發展重點,更能掌握每一個階段爸媽「應該」關注孩子的哪些變化。
與其亂槍打鳥的發問、不知所云的回答,破壞每一次與孩子之間開口的好時機;不如好好地把握問問題和回應時的引導技巧,讓我們更瞭解、貼近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成為支持孩子的那股強大力量。
親職溝通作家 羅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