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

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
9789862556771
公益信託東吳法學基金/主編
元照出版
2015年11月01日
183.00  元
HK$ 164.7  





ISBN:9789862556771
  • 叢書系列:刑事實體法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刑事實體法


  • 社會科學 > 法律 > 刑法











      不作為犯的議題,向來是刑法學上的難題之一,在學說上與司法實務上,皆存有相當複雜且分歧的見解。2014年9月中旬在台南成功大學法律學系舉辦的第五屆兩岸刑法論壇,即以「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不作為的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保證人地位的法源基礎(保證人義務的根據)」與「不作為的正犯與共犯」為主題,由兩岸備受肯定的優秀學者們擔任主題發表與評論,所發表的長篇論文與評論意見,堪稱是兩岸多年以來有關「不作為犯」的極致佳作,深具學術研究及刑法學習上的重要價值,故將其內容集結成書,俾便各界研讀參考之用。





    序 言�陳子平

    公益信託東吳法學基金成立的初衷與轉型�陳子平



    第一編 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

    第一章 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李立眾 

     一、區別作為與不作為的意義�3

     二、作為與不作為的疑難案例�12

     三、區別作為與不作為的學說�18

     四、區別作為與不作為的陋見�32

     五、本文對疑難案件的處理�41

    第二章 刑法上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周漾沂 

     一、問題提出�47

     二、檢視既有學說�50

     三、以人際風險關係為區分標準�61

     四、疑難案例類型的檢驗�69

     五、結? 論�86

    第三章 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分——學說、標準與範式�梁根林 

     一、關於既有學說的檢視與評說�90

     二、關於作者展開的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標準�94

     三、關於作者對疑難行為類型的檢驗�97

     四、本人對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初步看法�100

    第四章 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分(與談稿)�蔡聖偉 

     一、純正不作為犯的認定爭議�106

     二、主戰場:不純正不作為犯�109



    第二編 不作為的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

    第一章 排他支配設定論——不真正不作為犯論的困境與出路�黎 宏 

     一、問題意識�121

     二、不作為犯因果關係的見解及其缺陷�126

     三、作為義務論的實體及其不足�133

     四、本文的觀點——「排他支配設定說」及其展開�145

     五、結? 語�159

    第二章 不作為犯之因果關係�徐育安 

     一、問題的提出�160

     二、學說與實務現狀�161

     三、條件(等價)說與不作為之因果關係�169

     四、幾近確定公式及其批評�173

     五、結? 論�180

    第三章 從因果論角度重新建構不作為犯論的可能性及其界限�謝煜偉 

     一、前? 言�181

     二、兩論文的論點與重要性�182

     三、若干補充與私見�188

     四、結? 論�195



    第三編 保證人地位的法源基礎

    第一章 保證人地位的實質根據�車 浩 

     一、回到納格勒(Nagler):等價問題與根據問題的區分�201

     二、因果論模式的疑問�206

     三、支配論模式的疑問�214

     四、道德主義的模式�240

     五、本文觀點:一種以家庭功能為核心的新功能主義路徑�256

     六、結? 語�292

    第二章 刑法保證人地位法理根據之分析�陳志輝 

     一、問題的提出�293

     二、檢視有關保證人地位法理根據的學說�298

     三、Schunemann的支配思想�319

     四、結? 論�350

    第三章 關於陳教授、車教授主題發言之評論�謝望原 

     一、關於陳教授論文之評論�351

     二、關於車教授論文之評論�354

     三、筆者立場�355

    第四章 保證人地位之實質準據(與談稿)�古承宗 

     一、問題提出�358

     二、保證人地位之法理準據的光譜——以商品製造為例�360

     三、保證人地位之法理建構的選擇�365



    第四編 不作為的正犯與共犯

    第一章 論不作為正犯與共犯的區分�歐陽本祺 

     一、多元正犯共犯區分標準�372

     二、一元正犯共犯區分標準�378

     三、不作為的單獨正犯與共犯的區別:以「自殺不救助」為例�391

     四、不作為的共同正犯與共犯的區別:以「單純共謀」為例�400

    第二章 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判斷標準�許澤天 

     一、問題的提出�411

     二、構成要件視野下的正犯概念�413

     三、援用作為犯中的正犯標準到不作為的可行性�422

     四、保證人地位作為純粹的結果犯的正犯標準�443

     五、義務犯觀點下的各種不作為正犯類型�462

     六、結? 論�470

    第三章 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認定之方法論思考�王政勛 

     一、形式與實質�474

     二、原型範疇與特徵範疇�477

     三、事實與價值�486

     四、結? 論�489

    第四章� 不作為犯之參與評價——與談歐陽本祺教授與許澤天教授會議論文�李聖傑 

     一、不同立場的鮮明呈現�492

     二、外部視野的觀察�496

     三、回歸不純正不作為犯的結構討論�500









      自從2010年4月在蘇州舉辦第一屆兩岸刑法論壇以來,歷屆論壇的主題報告人所撰寫而發表的報告論文,評論人對於報告論文所提出的評論意見,皆具備學術研討會應有的水平,而廣受兩岸刑法學界的肯定。2014年9月中旬,在臺南成功大學舉辦的第五屆兩岸刑法論壇更不例外,係以「不作為犯的現狀與難題」當作議題,再分為四大主題:「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不作為的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保證人地位的法源基礎(保證人義務的根據)」與「不作為的正犯與共犯」進行研討。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有九位,包括北京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領隊)、黎宏教授,北京大學梁根林教授、車浩副教授,人民大學謝望原教授、李立眾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曲新久教授,東南大學歐陽本祺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王政勛教授;臺灣參與的學者有成功大學陳運財教授、李佳玟教授、王效文副教授、許澤天副教授、古承宗副教授,臺灣大學林鈺雄教授、周漾沂副教授、薛智仁助理教授、謝煜偉助理教授,政治大學李聖傑副教授、陳志輝副教授,臺北大學蔡聖偉副教授、徐育安副教授,中正大學黃士軒助理教授,高雄大學謝開平副教授以及筆者本人。



      兩岸刑法論壇的召開,根據原本的協議是,每年由兩岸輪流舉辦乙次。於是2010年4月第一屆論壇在蘇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2011年3月第二屆論壇在臺北(政治大學法學院),2012年9月第三屆論壇在北京召開。在第三屆論壇圓滿結束的晚宴中,雙方顧及臺灣方面舉辦經費與人力上的負荷,經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等人審慎商酌之後,當下確立新的模式,日後大陸方面連續舉辦兩次後,再由臺灣方面舉辦乙次,因而2013年9月第四屆論壇在山西太原召開。2014年9月第五屆兩岸刑法論壇,則經過臺灣方面的參與學者幾次協調後,由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承接舉辦。由於成大法律系的活動經費相當有限,遂透過「公益信託東吳法學基金」諮詢會議討論補助第五屆論壇的可能性,經諮詢委員們研商之後,決定撥款三十萬元充作成大法律系舉辦經費之外,並負擔本書出版的費用。



      第五屆兩岸刑法論壇,從籌備、聯繫至論壇召開期間的接待等各項繁雜庶務,悉賴成大法律系的刑事法老師與學生們所付出的寶貴時間與精力,方得以圓滿成功,並且獲得豐碩的學術成果,擔當統籌主導工作的許澤天老師,自始至終的盡心費神,在此更要特別聊表謝忱與敬意。兩岸刑法論壇的舉辦,除了要摒棄國內普遍瀰漫著形式虛假的研討會,更要落實學術回歸學術、回歸真實,希望藉由此論壇的召開,讓國內中青代優秀學者能夠真正「以文會友」,在實質的研討會上,有更多發揮才華的空間與交流的場域。因此,也熱切盼望有更多的中青代學者一秉初衷,克盡學者本分,積極參與兩岸刑法論壇,共同追求真實的學術研究,以保有學者應有的風範。



      本書的出版,有賴於辛勞撰寫報告論文的報告人與撰寫評論意見的評論人的努力,又承蒙舉辦本屆論壇的成大法律系刑事法老師與學生的鼎力相助,公益信託東吳法學基金全力補助本屆論壇的舉辦經費,同時又負擔本書的出版經費,元照出版公司提供本書出版的專業協助,又贊助本書封面的設計製作,使本書得以順利付梓,特此表達深摯的感謝。




    公益信託東吳法學基金諮詢委員會代表

    陳子平? 謹識

    2015年寒露前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