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與你

我與你
9789575512378
馬丁.布伯
陳維剛
桂冠
2012年6月20日
50.00  元
HK$ 45  





ISBN:9789575512378
  • 規格:平裝 / 13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本書特色


      馬丁.布伯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家,與祁克果、尼采並列為在主義思潮的鼻祖。《大英百科全書》指其學說於二十世紀人類精神生活中,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時代週刊》更讚譽其學說在思想界的廣度,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因此,《我與你》能躋身於當代思想經典之林,也就不足為奇了。


      布伯的思想,內含豐富的哲理,包括「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相關原理,也唯有親自閱讀本書,才能產生「我——你」的關係,與布伯親臨一場生命的「對話」。


      馬丁.布伯的「我與你」只有約一百頁的內容,在哲學書籍中算是極為「小品」的著作。但是其中所蘊含的豐富且革命性的思想,使它可以算是存在主義哲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要了解書的內容,我們還是必須先簡介兩個相關的背景,就是作者馬丁.布伯這個人,與所謂的存在主義。


    作者簡介


    馬丁.布伯 (1878-1965)


      出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正統的猶太家庭。在十九世紀末,這個背景意味者他自小就受到猶太一神信仰的薰陶,對舊約聖經有相當清楚的認識。此外,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正是當時奧匈帝國的首都,是包括德國在內德語區與中歐的世界之窗。(當時普魯士王國剛剛在普法戰爭(1870)中擊退法國,成為獨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所以布伯也很容易地接受到許多歐洲新思想的衝擊,塑造他成為當時少數兼具有猶太教信仰與近代哲學思維的哲學家之一。此外,這個身分也注定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受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政策的影響。但在此之前,他也已經深深地參與到猶太的錫安復國運動(Zionist Movement)。這樣交錯於政治、社會、宗教、與哲學的人物,又能不限於其中發揮出普世的影響力的,大概只有布伯一人而已了。
    ???????
      在近代哲學領域裡,「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出現可以算是有點「意外」的發展。「存在主義」是哲學中唯一強調個體的存在性所引發而出的哲學思想。存在主義的創始者,齊克果(S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雖然本身並不用這個名詞,但是卻是由思索基督教的上帝如何與人發生關係來反省當時盛行於歐陸的龐大的黑格爾哲學。齊克果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系統性的哲學體系並未能真正地回應到人性中最真實與深刻的存在問題,好比是在蓋一棟豪華城堡卻沒有人住在裡面。雖然「存在主義」在齊克果之後還有許多更進一步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後期的沙特,但其主軸不外乎「自由」、「焦慮」、「決定」、「矛盾」、「迷惘」等等一些傳統哲學根本不會去觸碰的問題。
    ???????
      在這兩種背景的激發下,布伯經歷了一次信仰危機,開始重新認識到自己從小接受的宗教信仰,進而嘗試接續齊克果的存在主義思維來重新詮釋猶太─基督教信仰的形而上學部分。這部分在啟蒙運動以後幾乎已被當時的知識份子視為蔽履,極欲棄之而不顧。但布伯所採用的進路是提出「關係」的先驗性(用康德語)作為哲學思考的判別標準。因此,布伯的哲學也常被稱為「關係哲學」(relationship philosophy) 或「會遇哲學」或「對話哲學」(dialogue philosophy)。
    ???????
      要了解布伯所謂的「關係」,其實可以從這本書的英譯書名看出,I and Thou。Thou 是古英文的You,但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裡,他常會用Thou來表示一個人對其較親密的對象說話時所用的代名詞。此外,到了聖經的翻譯時,十九世紀前英文中最權威的英王詹姆士譯本(King James Version)是特別用Thou來稱呼上帝,而用you來作人與人之間的稱呼。所以一直演變到布伯的時代,Thou這個代名詞表達的遠比You 還要豐富,含有尊敬、親密、熱切、注目等意義在。這事實上正是布伯所要強調的。
    ???????
      原來,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傳統的哲學,不管是中世紀以前的形上學,還是近代哲學中的知識論、倫理學,都脫不了一種系統化的結構,並假設這樣的結構可以代表真理,或至少相當程度地表達真理。但是不但如齊克果所指出的,這些系統化的知識邏輯無法回應人自己存在的真實問題,而且布伯更進一步地提出那是一種 I-it 的論述角度,即把真理當作一個客觀可知的對象。但是他提出人面對這個世界或這世界的真理應該是以一個 I-Thou的角度出發,即要完全地承認真理自身也是一個有「位格」的主體。人必須透過這樣的相遇才能真實地認識彼此,認識世界,與認識上帝。
    ???????
      因此,從這個進路出發,布伯便輕易地跨越了宗教傳統的藩籬,開始接觸新約中的耶穌,特別是約翰福音。這本「我與你」的後半段對約翰福音中那個「道」的理解不但是非常存在主義式的,也是非常猶太式的。基督徒讀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好像變成一個新約神學的作品。畢竟,基督徒本來就是因為強調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得到豐富的屬靈生命,所以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對於一個傳統的猶太教信徒或哲學家有這麼重大的意義。
    ???????
      這本書中另外一個特色是,布伯也用這「關係哲學」否定了西方傳統與東方傳統的宇宙觀。前者主要是以一個無限大的宇宙或上帝的形象來吞嗜個人,強迫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識而以投入宇宙的無限中來達到超越的目的。反之,後者則強調個人無限擴大的自我意識來取代整個宇宙的客觀存在,以為這樣才可以達到另一種超越的目的。布伯認清這兩種方式都是把「宇宙」或「個人」看為一種它(It),因此其實是不具有生命意義的對象。他提出真正的天人合一的進路必須藉由「愛」的方式,應為只有「愛」才能同時建立起我與上帝的有機性關係,而這關係正是布伯所認為真理所不可缺乏的內涵。這的確為猶太─基督宗教的人─神關係給出了一個存在意義上的重要基礎。







    馬丁.布伯和《我與你 》-譯者前言
    校閱者說明
    卷一
    卷二
    卷三
    後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