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387
田村毅
林詠純,徐欣怡,曾育勤,黃瓊仙
心靈工坊
2015年10月0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570387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184頁 / 25k正
    SelfHelp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精神科











      近年來,全世界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出現了生理毫無異常,但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一群人。他們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被稱為「繭居族」。

      

      家人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父母既擔憂又自責;當事人也懊惱自己無法克服對人際互動的恐懼,深受繭居狀態之苦。由於繭居不是疾病,精神科藥物完全無效。心理諮詢、就業與就學的社會支持,以及家人的信任與鼓勵,才是促使當事人脫離繭居生活的關鍵。

    ?? ?

      作者田村毅為專精家族治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依據多年接觸繭居個案的經驗,他發現,家族治療是協助繭居者的關鍵方法。他以豐富的案例與平易近人的問答形式,寫下這本幫助個案與其家庭脫離繭居陰霾的實用手冊。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繭居族?家庭的力量為什麼會僵化停滯?該如何活化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日本,社會提供哪些資源,協助繭居族走出家門?一向代表權威的父親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常位處邊緣,該如何善用父親的力量,鼓舞繭居者恢復自信,步入社會?

      

      家有繭居者,並不絕望,也不羞恥。只要全家動起來,調整家庭動能,就可以幫助繭居者找回力量,自行破繭而出!



    名人推薦



      真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吳佑佑(精神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所長)

      吳就君(家族治療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吳熙琄(家族治療師、敘事治療師)

      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精準、溫暖、平易近人的文字背後,是豐厚的專業底蘊與人文關懷!──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田村毅醫師是一個有趣的人,他接受過西方家族治療的嚴謹訓練、英文流利,又長期對日本社會文化懷有深刻的反思,所以能從跨文化角度,探討「繭居族」這個在亞洲社會特別嚴重的現象,加上他治療繭居者的豐富臨床經驗,使得這本書極具參考價值。他送我的日文版,我一直放在書架上,只恨自己不懂日文,現在有了中文版,終於可以拜讀,好高興。──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有了這本書,可以讓家有繭居孩子的父母,像是吃了顆定心丸:原來和那個讓自己頭痛不已、難伺候的孩子相處,也有好方法可以依循。原來有人懂你的孩子,也懂你。田村毅醫師幫助過許多愛孩子的無助父母,方法就在書裡面,看完它,你會懂得該怎麼做,再度找回為人父母的自信。──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繭居族在台灣已經悄悄成為助人工作者難以逃避的議題,田村毅教授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他與這些個案及家庭工作寶貴的觀察、技巧與經驗,是非常值得好好研讀的一本書!─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推薦語

    前言??? 何謂家族治療? 

    序章 繭居族不是病!

    ?

    Part1 孩子為何會變成繭居族?

    何謂繭居族? 

    繭居是因為任性、依賴、懶惰嗎? 

    繭居現象為何好發於青春期? 

    青春期的退行現象 

    鬥志(父母的引擎、孩子的引擎)的轉換 

    專欄 關掉父母引擎的難處 

    與他人協調 

    專欄 何謂依存症? 

    繭居是旁人的責任?還是自己的責任? 

    專欄 繭居族與雙親關係的再調整 

    確保容身之處 

    專欄 動搖的心 

    專欄 心理疾病與霸凌 

    有所謂容易變成繭居族的個性嗎? 

    告別「全能的自我」 

    ?

    Part2 孩子成為繭居族,不是父母的錯

    家庭的「心結」 

    專欄 家庭肩膀僵硬理論 

    繭居族是家人造成的嗎? 

    重新思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持續照顧孩子的「心結」 

    專欄 繭居族與日本文化 

    夫妻不睦的「心結」 

    專欄 雙親攬責的功與過 

    家人缺乏溝通的「心結」

    父母憂鬱的「心結」 

    父母失去自信的「心結」 

    專欄 心靈腫瘤理論 

    ?

    Part3 讓雙親恢復自信

    給予孩子優質的愛與認同 

    啟動孩子的引擎 

    專欄 雙親的認同會讓孩子產生自信 

    專欄 拯救孩子的家庭力量 (專欄樣式)

    面對社會的信心來自於受傷經驗 

    如何安全地「體驗受傷」

    專欄 父母角色的轉換 

    拉開親子間的距離

    專欄 心的容量 

    成為有自信、有安全感的父母 

    找回父母的活力 

    親人能做些什麼? 

    不肯與父母說話怎麼辦? 

    來自手足的支持 

    讓手足為家中帶來新氣象 

    手足對於父母的支援 

    丈夫是繭居族(妻子的諮商) 

    專欄 如何肯定地責備? 

    ?

    Part4 善用繭居族支援系統

    繭居族的諮商窗口 

    .精神醫療 

    .心理諮商 

    .公家的繭居族支援機關 

    .民間支援團體 

    <對當事人的支援、對家庭的支援> 

    一、家庭訪問�二、容身之處活動�三、就學或就業支援

    四、家庭諮商�五、給父母的講座與演講�六、父母聚會.父母團體

    專欄 綜合生理、心理、社會三種思考模式 

    繭居在家,是一種病嗎? 

    繭居族與發展障礙有關嗎? 

    我的孩子是否得了憂鬱症? 

    吃藥有效嗎? 

    心理諮商的流程為何? 

    專家真的懂繭居族嗎? 

    當繭居族拒絕諮商時 

    家庭諮商有效嗎? 

    專欄 家人之間無法跨越的牆

    只是守護著繭居族的孩子就可以了嗎? 

    父母只要接受與等待就夠了嗎?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會讓孩子心靈成長 

    當孩子說想自殺時 

    當繭居族高齡化

    繭居族支援的目標 

    ?

    Part5 活用父親的力量

    建立與父親的關係 

    專欄 青春期就是父親該出場的時候 

    想說出真心話 

    無法與繭居族深入交談 

    讓父親參與諮商 

    繭居族與父親的關係獲得改善的範例 

    專欄 終於能面對家人的K先生 

    傳達父親的價值觀 

    調整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針 

    磨合雙親的想法

    為孩子暴力所苦的父親 

    父親如何建立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肯定的力量讓孩子甦醒 

    請父親給予孩子希望 

    相信家庭的力量 

    ?

    後記 

    【附錄一】?? 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台灣公�民營單位資源

    【附錄二】?? 延伸閱讀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專業的關係,參加了許多亞洲地區或國際性的會議,因此也認識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日本的田村毅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

    ?? ?

      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二○○五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家庭治療會議吧,他當時就報告了日本的拒學問題。二○一三年,他又做了同樣主題的報告,這次,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更多了。在台上報告的他,最後問了大家:「為什麼拒絕上學的問題,在日本、韓國、台灣、香港、中國這些近期已經開發的東亞國家,變得越來越嚴重呢?」



      以前,如果有孩子沒去上學,通常是指他們跑到外面遊蕩,可能會學壞而出現偏差行為,最後甚至變成幫派少年。現在卻不同了。許多孩子想上學卻上不了學,他們也許是因為恐懼人際關係的困難、說不出的內在挫折、或是各種莫名的焦慮,而產生對上學的矛盾情緒。這些沒去上學的現象,最近國際學界普遍稱之為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

    ?? ?

      有些拒學行為可能會繼續持續加重,甚至到了完全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日本將這樣的情形稱呼為「?????」(hikikomori),而且這個日本名詞已經被國際學界普遍使用,在台灣最普遍的翻譯是「繭居族」。有些西方學者則翻譯為「社會退縮症」(social withdrawal),指的也是同樣的情形。

    ?? ?

      這樣的一個趨勢,從文化變遷的立場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二○一三年的《東亞教育》 一書就指出:「在東亞,八零年代以後,校園暴力、兒童心理問題、霸凌、拒絕上學等等問題,因為僵硬的教育體制跟升學考試,還是變得十分嚴重,成為了社會的議題。」

    ?? ?

      齋藤環(Tamaki Saito)是日本另外一位關心這個議題的精神科醫師,他指出:「繭居族的問題原本只存在日本,如今也存在於別的國家,特別是在都會地區,這也許和全球的社會文化快速變遷也有關係。」

    ?? ?

      這問題有多嚴重呢?二○一○年日本文部省公佈是這樣的情形共有七十萬人,平均約三十歲,幾乎是佔了日本年輕人口的百分之一到二。

    ?? ?

      田村毅回顧過去三十年,他認為日本的繭居族特徵也不斷在改變。

    ?? ?

      「以前是以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為主,最近的繭居族年齡層有高齡化趨勢,從二十歲世代至三十歲世代都有,其中也有不少四十歲世代的人。

    ?? ?

      「以前是將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對家人施以暴力。現在也是有這樣的年輕人,但數量在減少當中。變成將脾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藥等自殘行為或自殺的年輕人變多了。

    ?? ?

      「以前幾乎都是由母親來接受諮詢輔導,最近前來諮詢的父親也為數不少。」

    ?? ?

      台灣的教育單位並沒有太多的相關數字,目前的統計除了休學或沒就學的數字,只能查到缺課的情形,無法從中區分是否達到拒學行為的程度。然而從各個領域的實務工作上來看,不論是學校、社區社工、還是醫院工作人員所觀察到的,這樣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嚴重。

    ?? ?

      今年六月底,田村毅教授來台灣舉辦關於拒學症的工作坊,付費報名來參加的專業人員出乎意料的踴躍,而且都是年輕的實務工作者。這也反應出在第一線的接觸經驗中,拒學和繭居已經開始成為大家的挑戰了。



      這些年來,拒學行為的問題不只是在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等地變得嚴重,在中國的都會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等,都成為教育界和諮商界的重大議題。

    ?? ?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限於亞洲。齋藤環在他的著作《社會退縮》 英文版的序中就提到: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開始面臨社會退縮症人口的問題。而這兩個國家,恰好都是西方各國中較傾向家庭性格的。???????? ?



      為什麼在強調家庭文化的國家經歷了經濟起飛以後,這樣的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呢?關於這一點,恐怕只能留給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來思考了。

    ?? ?

      而田村毅認為,繭居族的出現,是因為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缺席的緣故。



      這讓人想起華人人類學家許烺光的理論。許烺光認為,在同樣是以家族為重的亞洲文化裡,華人社會在傳統的社群關係中,更是以父子鍵為最重要的環節。這是延續了費孝通對於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的說法,做出更進一步的說明。

    ?? ?

      費孝通和許烺光,都是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前後期的中國弟子。費孝通先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這就是他所謂的差序格局。而許烺光進一步比較,相對於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在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文化之間又有怎樣的不同,提出其中更細膩的差異。

    ?? ?

      在台灣也好,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都會地區也好,傳統的宗族早已經不再有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過去華人的社會裡,在所有關係中,父子鍵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環,是因為有宗族為底的社會結構。然而現在的台灣也好,北上廣也好,所有的社會結構都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體,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 ?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卻還繼承著傳統的價值觀,對父親的角色還懷著一成不變的期待。然而,真正的事實是:失去宗族的結構以後,在核心家庭中的父親,其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找不到執行自身功能的方法。於是,大部分的父親都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 ?

      在現代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社會,母子鍵取代了傳統的父子鍵,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母親角色所發揮的往往是家庭內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即使再怎樣努力,頂多也只是將家庭面的功能延伸到家庭外的領域,孩子的成長也因此出現了不容易離開家庭的現象。而拒學行為或繭居族,都是這種進不了社會的情形。這時候,父親的社會角色也就顯得特別不可或缺。

    ?? ?

      在這本由田村毅所著,二○一四年於日本發行,今年(二○一五)由心靈工坊推出中文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裡,他從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中,給出許多提醒。其中,將父親的角色重新引入核心家庭之中,是關鍵的一步。而在許烺光的理論中,日本社會是以「家元」為基礎而非以「宗族」為基礎、以母子鍵為主而非以父子鍵為主。如果在日本社會,這樣的實踐可以行得通,在華人社會中的實行當然更有說服力。

    ?? ?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顯露了冰山一角,它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臨床工作者往往只是這社會中最前線的一環,因此也就最早接觸到相關的現象。然而,面對這樣的臨床現象,要如何調整單一個案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並不是心理專業人員所能夠承擔的。

    ?? ?

      這樣的激烈變化,對各個領域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每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而言,都需要足夠的敏感度和創造力,才能推出具有實質意義的因應之道。而這或許也是包括台灣、中國,和其他的非西方國家在內,在經濟崛起以後,要如何繼續保持繁榮的關鍵因素吧。

    ?? ?

      田村毅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去旅館找他,十分訝異地發現,他用空運把自己的腳踏車一起帶來了。熱愛四處走動的他,也樂於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化,喜歡在這裡頭找到意想不到的差異。

    ?? ?

      這本剛出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就是他一直以高度好奇心來進行思考和實踐之下的產物。在現代社會裡,心理或社會領域的工作者,往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挑戰。田村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不只是對於拒學行為和繭居族的處理方法,更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面對當前的時代,所應學習的實踐態度。

    ?? ?

      這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程小姐和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有她和她家族的熱心贊助,才促成了本書中文版的發行。

    ???  

      在出版事業日益艱難的今天,任何專業題目的銷售量都相當有限,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損益兩平。或許這本書只能賣個五百或一千本,但如果因此能幫上五百個小孩脫離繭居的困境,就等於是幫助了五百個家庭。這樣的價值,不是銷售量的數字所能夠反映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