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傘革命底下,市面出版了不少著述該段時間本土歷史的書籍,固之然可喜,算是以本土角度記述本土歷史之潮,與以往以大中華角度看香港歷史有所不同。
至到民間學者徐承恩大量參考、消化各項歷史文獻,追本溯源,擴大想像本土歷史的時間、範圍。繼上作《城邦舊事》後,徐承恩再下苦功,追溯到本土香港歷史可再上追至秦國時代的百越文化,探究陸上族群與海上族群之間的關係,香港人的前身,實在說不清,但大抵是緣於中華帝國邊緣族群的蜑家人吧。
至到英國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正式將西方文化、政權植根於這彈丸之地,香港以及香港人所面對的命運,就與中國開始截然不同,縱使與廣州來往甚密,但依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香港人的命運共同體,就只有香港人而已。
此書堪可與《城邦論》、《遺民論》鼎足而三,實乃本土歷史的一大通史力著!
由嶺南諸族百越等講起,全書共分十六章。不同於北方漢人的南方種族的一個陸上族群,一直抵抗北方侵掠,而北方也一直無法控制南方,南方亦一直拒絕漢化,再到唐、宋海上貿易發達,海上族群又因而形成,此等族群正是形成香港「民族」的源頭。
直至宋代,北方貴族殆盡,充權方法──科舉自此變得稍為公開公正,南方種族才因而有些接受漢化,以換得利益、地位,這情況一直到明、清,然而當西方進入中國之後,便自此開始改變,原本處於南邊的廣州、香港雖只是尺隅之隔,卻因香港被納入英國殖民地,從此與中國發展分途。
殖民時期至二戰前,香港與中國仍然息息相關,無論是五四運動抵制日貨,軍閥割據,又或抗日戰爭,香港人或多或少都寄望中國能有更好的發展,邁向現代、民主,因為香港人相信只有鄰邊的中國好,香港也能夠受惠。只不過二戰後,當中國迅速赤化之後,兩地自此實屬分道揚鑣,以往的文化大國已經蕩然無存,不再是那個理想中的中國了。
於是香港的發展總是充滿矛盾、掙扎、千絲萬縷的,但總是受制於英國與中共的掌控,香港人對於香港的前途甚至沒有話語權。直至現在,當你讀完這本書,你難道還能不為自己作為香港人身分感到自豪嗎?你難道還不想掌控屬於自己的命運,還要由他人來告訴、指示你嗎?作者於書的最後,只想大家誠實面對自己而已。誠就是真,上天必鑒。
本書特色
.民間學者徐承恩沉澱消化後又一力著,以《城邦舊事》為基礎,闡述一家之史見,並不標榜中立記述,而是以香港人身分作為立場書寫,向大一統、漢文化之霸權思想作出挑戰!
.多次參照旅美臺籍史家蔡榮芳教授的《香港人之香港史》,從邊陲、邊緣竟可探索到香港、臺灣兩者處於帝國邊緣的類似命運。
.詳細論述香港歷史源流:從秦漢代講起,由百越、客家、閩南、蜑家等種族,敘述南方與隔了橫山絕嶺背後的北方之不同,再講到香港開埠如何建立文化民族意識、南渡學人又如何影響香港、到香.港主權歸於中國直至雨傘革命等最近歷史。
.此書乃向王育德先生的《臺灣:苦悶的歷史》致敬之作!
聯合推薦!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孔誥烽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作者——鄺健銘
《學苑》前編輯、《香港民族論》編者——李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