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給孩子發呆的時間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藍劍虹
?
鯨魚會愛睡覺嗎?不會吧,鯨魚總是游來游去的。但是,為什麼故事中的鯨魚總是在睡覺?後來又為什麼改變?《愛睡覺的鯨魚》不是科普書,故事中的鯨魚並不是真的在睡覺。那是孩子心理內在狀態的比喻。我們大人有時不曉得孩子的小腦袋在想些什麼,孩子有時候看起來就像這隻成天不做什麼事的大鯨魚,沈陷於自我的小世界裡,這會引得我們有些擔心。但是,腦神經科學證實了人的腦是無法停止下來的,腦總是在動著腦筋的。就像故事顯示的,鯨魚其實是在想著事情,也許是些幻想、想像:「呼出成千上萬個小泡泡,像是哼著一首首獨唱曲。」
?
大大小小的泡泡表徵孩子想像和內在的「音樂」(聲音),也表徵著孩子在進行著他自己的想像運作,這其實是對自我成長很重要的時刻。沒有這樣的時刻與想像,人會缺乏很重要的內在世界。鯨魚的沈靜對照著那些熙熙攘攘的小魚們,他堅持不受外在世界紛擾的干擾,獨自醞釀著他的內在世界。有了充足的內在世界讓他可以處變不驚地抵禦風暴,而不像那些總是愛湊熱鬧喧譁的小魚,風暴來臨時,僅能逃之夭夭。當鯨魚有了足夠的沈潛,才能真正地從內在跨越出來迎向世界。能夠獨處者,才能真正與他人相處交往,不然僅是泛泛交際,不會有真正的友誼關係。
?
在過度繁忙、資訊觸手可得的世界,每個人都更需要獨自自處的時刻,讓自我得以沈澱下來與自己相處。孩子也是一樣的,甚至更需要。這故事也讓我想起一位父親的話。他對忙著幫孩子安排一堂接一堂補習才藝的媽媽說:「不要安排那麼多,一定保留時間讓孩子可以有無聊發呆的時候。」此話是真知灼見。研究調查早就指出:教得越多、補習越多,學習效果反而越差。我們不應該讓不必要的焦慮去干擾孩子可以自處的時間。應放下焦慮,多耐心潛沈,給孩子可以發展內在世界的時間,也讓我們自己可以回歸我們內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