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國立清華大學創建於中西文化激盪之際,國際交流成為本校與生俱來的DNA。但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清華在中印現代交流史上一直扮演著獨特地位。印度文豪泰戈爾在1920年代訪問中國大陸時,便是由清大學人梁思成、林徽音等協助接待。二次大戰期間,揚威印緬戰場,並在印度蘭伽 (Ramgarh) 整訓練兵的遠征軍統帥孫立人將軍也是清大校友。中華民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則是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清華學人成為二十世紀中印交流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立清華大學持續推展國際合作,廣納世界各地人才,並與印度建立起密切的學術交流。過去一段時間,本校積極推動與印度頂尖大學建立姐妹校交流機制,規模為全臺之冠。目前全臺約有600餘位印度學生,其中四分之一選擇到清華就讀。自2007年起,印度生每年在清大校園內舉辦的印度排燈節 (Diwali) 慶祝活動,該節日相當於印度教徒的過年節慶,吸引旅臺印人齊聚慶祝,成為臺灣年度最盛大的印度文化活動。印度前總統卡蘭 (A.P.J. Abdul Kalam)、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提雅提 (Kailash Satyarthi) 等印度重量級訪賓先後訪問本校,也顯示本校近年來在臺印關係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清大也積極走入印度。本校自2011年起與印度大學合作,在印度頂尖大學內成立「臺灣教育中心」,迄今已設置五所。這些中心成為臺灣在南亞大陸傳播華語及臺灣文化的種子,亦拓展國內各大專院校在印度學術合作機會。我們期盼能夠進一步引進民間與官方資源,未來在印度的大學校園中,將見到更多臺灣的身影。
這些臺印的文教交流,不僅增加本地學生與世界的互動機會,也攸關臺灣整體的未來發展布局。當前全球高等教育競爭非常激烈,臺灣有極大的人才需求,印度則具有全世界最龐大的人口紅利經濟,正要逐漸發酵。吸引印生赴臺就學及善用印度人力資源,符合臺灣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也是臺印雙贏的取向。
印度作為二十一世紀崛起的新興大國,如何與之交往是許多國家重要的課題。清大基於學校獨特使命和歷史情感,長期耕耘印度,不但持續累積經驗和關係,亦致力於兩國交流歷史之探討。《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一書由謝小芩及方天賜兩位教授統籌,集合兩國學者關於半個世紀前中華民國與印度交流的相關研究論文,鑑往知來,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本書之出版代表國立清華大學與印度交流的重要篇章,也期待更多的延伸。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