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16513
謝小芩
清華大學
2015年9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6116513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人文


  • 社會科學 > 國際關係











      本書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為主軸,從不同角度回溯中印關係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發展。本書集結臺灣與印度優秀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是第一本此類的書籍。書中所討論的議題涵蓋三大面向,包括(一)國際政治背景、(二)外交與軍事、(三)社會文化交流等。本書希望藉由彰顯其重要性及相關性,幫助讀者深入瞭解這個鉅變時代的背景與發展脈絡。



      This book cent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India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ims to revisit this period of history from multi perspectives. It is a collection of papers contributed by eminent authors from Taiwan and India, and the first initiative of this kind. The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I)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I) military and diplomacy, (III)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y indentifying their significance and relevance, this book offers insights for readers and provided them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amazing time undergoing drastic changes.






    推薦序? 賀陳弘校長

    主編序? 謝小芩、方天賜



    第一面向:國際政治環境

    印度政治領袖與國民政府:尋求中印聯合�狄伯杰(B. R. Deepak)

    西藏在國際法實踐中的地位�鄧文正(Ronald Teng)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難題:中、英、印三方關係下的「西藏問題」�張棋炘



    第二面向:外交與軍事

    1943∼1949年期間印度駐華使節對中國變動情勢的觀察�瑪妲玉(Madhavi Thampi)

    羅家倫出使印度評析:1947∼1949�方天賜

    從仁安羌之役初探孫立人的政治人格�朱浤源



    第三面向:社會文化交流

    胡適與中國的印度化:點評中國對印度論述的知性源頭�嘉馬希(Kamal Sheel)

    譚雲山與泰戈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文化交流之歷史紀實�釋覺明

    印度被殖民時期的華人�潘美玲



    附? 錄

    臺灣在中印兩大巨人之間的「介子」角色�馮達旋






    推薦序



      國立清華大學創建於中西文化激盪之際,國際交流成為本校與生俱來的DNA。但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清華在中印現代交流史上一直扮演著獨特地位。印度文豪泰戈爾在1920年代訪問中國大陸時,便是由清大學人梁思成、林徽音等協助接待。二次大戰期間,揚威印緬戰場,並在印度蘭伽 (Ramgarh) 整訓練兵的遠征軍統帥孫立人將軍也是清大校友。中華民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則是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清華學人成為二十世紀中印交流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立清華大學持續推展國際合作,廣納世界各地人才,並與印度建立起密切的學術交流。過去一段時間,本校積極推動與印度頂尖大學建立姐妹校交流機制,規模為全臺之冠。目前全臺約有600餘位印度學生,其中四分之一選擇到清華就讀。自2007年起,印度生每年在清大校園內舉辦的印度排燈節 (Diwali) 慶祝活動,該節日相當於印度教徒的過年節慶,吸引旅臺印人齊聚慶祝,成為臺灣年度最盛大的印度文化活動。印度前總統卡蘭 (A.P.J. Abdul Kalam)、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提雅提 (Kailash Satyarthi) 等印度重量級訪賓先後訪問本校,也顯示本校近年來在臺印關係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清大也積極走入印度。本校自2011年起與印度大學合作,在印度頂尖大學內成立「臺灣教育中心」,迄今已設置五所。這些中心成為臺灣在南亞大陸傳播華語及臺灣文化的種子,亦拓展國內各大專院校在印度學術合作機會。我們期盼能夠進一步引進民間與官方資源,未來在印度的大學校園中,將見到更多臺灣的身影。



      這些臺印的文教交流,不僅增加本地學生與世界的互動機會,也攸關臺灣整體的未來發展布局。當前全球高等教育競爭非常激烈,臺灣有極大的人才需求,印度則具有全世界最龐大的人口紅利經濟,正要逐漸發酵。吸引印生赴臺就學及善用印度人力資源,符合臺灣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也是臺印雙贏的取向。



      印度作為二十一世紀崛起的新興大國,如何與之交往是許多國家重要的課題。清大基於學校獨特使命和歷史情感,長期耕耘印度,不但持續累積經驗和關係,亦致力於兩國交流歷史之探討。《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一書由謝小芩及方天賜兩位教授統籌,集合兩國學者關於半個世紀前中華民國與印度交流的相關研究論文,鑑往知來,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本書之出版代表國立清華大學與印度交流的重要篇章,也期待更多的延伸。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