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教室中的科學社群: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剖析科學的教與學

教室中的科學社群: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剖析科學的教與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60752
蔣佳玲
翰蘆
2015年8月25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9865860752
  • 叢書系列:藝術科學類
  • 規格:平裝 / 28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藝術科學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課程與教學












    科學教室中的教與學





    第一部份 學生小組中的社會關係



    第一章 小組行為之意義

    1-1?? ?學生小組工作核心性檢核表之效化與小組互動之分析

    1-2?? ?國小學童在不同類型科學活動中學習行為之比較

    1-3?? ?國小學生小組科學學習行為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1-4?? ?從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看小組互動



    第二章 學生異質分組比較好?好在哪裡?

    2-1?? ?從小組任務結構、科學學術能力組成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剖析異質分組之意涵

    2-2?? ?他為什麼不想投入小組活動?─同儕關係影響學生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



    第二部份 科學教師的表徵與話語



    第三章 科學教師對文本的詮釋與表徵

    3-1?? ?國小科學教師對教科書的詮釋及其與教學表徵之關係

    3-2?? ?當理論值與實驗值不符─一個小組實驗歷程之分析

    3-3?? ?星星為什麼閃爍─沒給答案在科學教學中的不同意涵

    3-4?? ?星星為什麼閃爍─想法、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在社會脈絡中的交織



    第四章 教師的說與學生的聽

    4-1?? ?下課之後,學生還記得什麼?─應用「回憶單」探討國小學生科學學習之研究

    4-2?? ?國小學生專題報告中的問與答

    4-3?? ?職前教師分享與溝通的延伸─數位歷程檔案在自然科教材教法課程中的運用



    第五章 教師科學釋讀之話語分析

    5-1?? ?教師科學釋讀之話語分析─課室教學中的因果解釋

    5-2?? ?除了「因為…所以…」之外─國中理化教師口語敘說中因果意涵的體現

    5-3?? ?「因為慣性所以水離開你的手」─國中理化教師話語中的因果關係



    第三部份 科學課程社會文化取向之發展與實踐─以原住民小學為例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化導向科學課程之發展與實踐

    6-1?? ?Gaya與科學的對話—原住民族國小「天氣」課程之發展與實踐

    6-2?? ?搭起傳統知識與學校課程的橋樑─以布農族小米祭典為主軸之教學模組為例

    6-3?? ?「你去想像皮帶怎麼轉嘛」─原住民國小教師強調情境與圖像表徵的教學取向

    6-4?? ?運用平板電腦營造偏鄉原住民兒童正向成長環境

    6-5?? ?原住民族兒童科普營科學志工之培育

    參考文獻






    自序



      隨著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多元文化領域的發展,科學教育展開了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的取向,科學的教與學不再單純地被視為科學概念的傳遞與接收,相對地,科學教室裡的「人」─包括教師、學生,及其蘊涵的社會、語言與文化─都在科學知識建構與意義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教室中的科學社群 : 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剖析科學的教與學》一書嘗試從三個部分呈現科學教室裡的「人」。第一部分「學生小組中的社會關係」著眼於科學教室中的學生,首先發展研究工具分析學生在同儕小組中的互動行為,接著將學生的互動行為分類,探討學生的行為與學習成就、自我效能的關係,並反思異質分組的社會意涵。第二部分「科學教師的表徵與話語」則是將焦點拉回教師身上, 除了探討教師對文本的詮釋與表徵,也從「教師的說與學生的聽」,呈現訊息傳播的複雜性。在「教師科學釋讀之話語分析」一文中,分析教師教學時的口語解說,以闡述語言在科學教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最後,第三部分「科學課程社會文化取向之發展與實踐─以原住民小學為例」嘗試進行科學教室裡的文化對話。長期以來,科學課程獨尊西方科學,這使得其他文化背景的學生必須跨越文化邊界,在科學學習上不易產生認同。因此,本書最後從幾方面提出科學教室進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其中包括:發展原住民族文化導向的科學課程與教學模組、剖析原住民族教師的教學取向、透過資訊融入讓原住民族學生體會傳統知識與智慧的價值、以及訓練科學志工辦理具原住民族文化底蘊的科普營等。



      本書是筆者十餘年來主持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與指導研究生之成果,部分曾發表於學術研討會,限於篇幅陳述較為簡短,但在中小學科學教學的社會互動上,適合作為進一步研究之試金石。



      本書得以完成,實有賴於多人的鼓勵與投入。對所有同意接受教室觀察、個別訪談、及填寫問卷的研究參與者,協助資料蒐集與分析的合作夥伴,以及提供行政支援與校稿的同仁,謹此致上最深忱的謝意。




    蔣佳玲

    於東華大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