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在悲傷中還有光:失去珍愛的人事物,找回重新連結的希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13037
尾角光美
李道道
橡樹林
2015年9月05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5613037
  • 叢書系列:眾生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眾生


  • 心理勵志 > 勵志故事/散文 > 心靈成長故事











      也許還需要再多一點時間,知道他離開之後,我該如何生活,

      但我在試著相信,即使失去了珍愛的人事物,

      生命仍有一些祝福,會因消逝而來……




      跌倒膝蓋破皮時,我們知道要消毒後貼上繃帶。擦傷破皮雖然有點痛,但知道了應變處理傷口的方法,大家就會覺得比較安心。然而,在經歷「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時,我們卻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惶惑不安。



      跟偶爾跌倒破皮一樣,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失去什麼人事物的經驗也是遲早會遇到的。然而,我們卻要在沒學過「應付心靈受創的方法」的狀態下度過一生。



      ●悲傷的開關就像地雷,不知道埋藏在哪裡,不小心碰到就會釋放悲傷,且多半是在我們沒留意到的地方……



      人只要活著,多少都會有些艱苦的經驗,有時候也可能會想要一死了之,或者寧可自己從來沒出生。失去了重要的人更是痛心:至親好友離開人世、失戀……,甚至可能會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沒開始過這段關係。



      其實,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實感覺,不必否定自己的負面想法,也不逃避。只要老老實實地接觸自己的情緒,就能夠從中看見希望之光。



      ●我們啊,不需要靠什麼偉大的人來拯救,與他人之間產生的牽絆、關聯就能拯救我們……



      作者尾角光美在十幾歲、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父親便因事業打擊而離家出走、沒了蹤影,憂鬱症的母親也接連輕生;二十多歲還不到三十歲時,又失去了哥哥。自此,成為孤單一人。



      本書37篇小文所呈現的便是作者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彷彿為活下去而做的「心靈舉重」:浸泡在傷慟中的那段時光,自己是如何與人互動?內心有怎樣的感觸?每天都會遇到做舉重訓練的機會。



      身體肌肉無法立刻鍛鍊出來,心靈肌肉也一樣,悲傷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克服的。但作者卻從自身的經驗中體認到,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當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當我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就能發覺到自己身體中湧現出的、活下去的力量!





    自序



    第一章 看見

    眼睛的溫度



    問候

    注視自己

    分界線

    摺衣服



    第二章 祈禱

    飯前的感謝

    不得已

    戒名

    理所當然

    合掌

    罪與贖



    第三章 遺忘

    維持連結

    不同

    主導權

    痂疤

    折衷



    第四章 撫觸

    相互體諒

    杯湯

    水?子

    揹負

    緊急聯絡人



    第五章 原諒



    失戀

    嫉妒

    天空、顏色與心

    蕭邦的夜曲

    罪惡感的背後

    悲傷的開關



    第六章 相信

    拜託

    沒理由

    希望

    名字



    第七章 存活著

    打氣

    母親節的原點

    禮物

    背影

    番茄雞肉飯

    曲終





    自序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尾角光美(Okaku Terumi)。



      非常感謝您,願意伸手拿起這本書來讀。



      會跟這本書結緣,可能是因為您也曾失去很重要的人。或者,可能是跟你很親近的人失去了什麼,您不忍看著他受苦的樣子,伸手拿起這本書,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讓你幫助他。



      我現在設立了一個稱為「Live On」的團體,所從事的主要活動是所謂的Grief Care(傷慟療癒),不僅為因死亡而失去身邊親友的人提供各種支援,並且也培養提供支援的人與提供支援的團體。



      英文的Grief意思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或事物時,油然而生的個人感情、自然反應、或過程」。



      雖然我們時常將Grief翻譯成「悲嘆」,但在經歷生離死別的時候,心裡生出的情緒並不僅止於悲傷而已,還有後悔、憤怒……有時甚至會出現放心的感覺。例如,長期以來一直因照護而疲於奔命的遺族,有時會因為死亡而出現「如釋重負」的安心感。或許,也可能因太過震驚而什麼都感覺不到,變成一種「無感」狀態。



      經歷了「失去」,並不僅引起心靈的反應,也會引起身體反應。有時候可能出現例如頭痛、胃痛、失眠等症狀。我通常將這些反應全部整合起來,總稱為Grief。



      因為歐美各地對於Grief Care的認知度很高,「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不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出現類似「日本現在的Grief Care進展如何」這樣的對話。不僅是心理方面的專家,宗教家、葬儀社、醫院、學校……等等,都為遺族提供支援資訊,或設置一些提供Grief Care的場所。據說單是為失去父母的孩子們提供幫助的團體,就有兩百到三百個左右。



      而日本的現況是,大家對Grief Care還很陌生,能提供支援的團體也還很少。不過二??六年《自殺對策基本法》成立之後,在日本全國已經出現了超過一百個組織,幫助自殺死亡者的遺族相互理解、彼此安慰。「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也出現許多呼籲東北地方的災區需要Grief Care制度的聲音。



      從事僧侶或與葬儀等相關工作的業者學習Grief Care的精神、設法幫助遺族的動向也逐漸增加。全國各地方政府、各宗派的寺廟等各單位請我去演講、研習的機會,這幾年增加得很快。而近年來霸凌造成的自殺,以及體罰等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學校教學現場也儘量開設「生命學習」課程,教導學生們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Grief,以及如何幫助朋友度過Grief。



      例如,跌倒膝蓋破皮時,我們知道要消毒後貼上繃帶,應該每個人都曾在學校或家庭學到類似的外傷應急措施。擦傷破皮雖然有點痛,但知道了應變處理傷口的方法,大家就會覺得比較安心。



      然而,在經歷「失去了重要的人」時,我們卻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惶惑不安。跟偶爾跌倒破皮一樣,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失去什麼人的經驗,也是遲早會遇到的。然而,我們卻要在沒學過「應付心靈受創的方法」的狀態下度過一生。



      因此我覺得「Live On」的使命,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有辦法可以去修復,所以不要害怕。



      為什麼我會開始進行這種活動呢?



      我想將自己的Grief化為少許的語言,設法來傳達給大家。



      十幾歲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我接連失去了父親和母親,而二十多歲還不到三十歲時,又失去了哥哥。



      二??三年,我十九歲的時候,母親了結了她自己的生命,撒手而去。



      當時經濟狀況不好,失業率、企業破產率都逐年上升,大概因為事業受到波及而失敗,父親離家出走了。



      從此之後,我每天生活在母親「好想死」的嘆息當中,我也陷入充滿無力感的狀態,覺得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跟母親一起走上絕路,根本無法幫助母親。



      母親死後,哥哥的身心健康也逐漸惡化。



      哥哥不時因為飲酒過度、損害了肝臟而入院治療,雖然他自己也很痛苦,卻仍掙扎著想要幫助我。去年,他倒在自己家裡過了幾個星期才被發現,我接到警察的死亡連絡,說他的死因推定是病死。



      這樣一來,我在即將滿三十歲之前,失去了所有的家人,成為孤單一人。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只有我要受這麼多苦呢?好多次我都在想:活得這麼苦,搞不好死了還比較痛快。



      然而,我還能夠活到現在,都是因為遇見許多在背後默默支持著我的人,他們經歷過重大的失去而活了下來,有他們與我相伴真是我的福氣。



      人我之間的連結,給了我活下去的力量。



      當我發覺,這個連結的起點竟然是「死亡」時,對於「失去」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原來,死亡並不是終結,因為也有些連結是因死亡而「出現」的。



      人只要活著,多少都會有些艱苦的經驗,有時候也可能會想要死了就一了百了,或者寧可自己從來沒出生。其實,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實感覺,不必否定自己的負面想法。這是我從自己的親身體驗發覺到的,對於懷抱著痛苦的心靈而言,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要盡可能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的感覺,就能夠從中看見希望之光。



      當我們眺望自己的人生,就能體會到:即使面對的是死亡,我們都能夠從中發現光芒。死亡為我帶來新的緣份,因此才有今天、站在這裡的「我」存在。



      為了能夠幸福快樂地活下去,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很多,也不需要學會什麼特別的知識或技術。



      只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珍視現在眼前的生命。



      我就是這樣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感覺好像在為活下去而做心靈的「舉重訓練」。只要稍微偷懶,心靈肌肉就會變得軟弱。每天都會遇到做舉重訓練的機會,身體肌肉無法立刻鍛鍊出來,心靈肌肉也一樣,悲傷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克服的。我們的人生一路上都有痛苦伴隨,掙扎著活下去的念頭,就在這些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泉湧而出。



      這本書的日文書名直譯是《找回失去的連結》。



      我們總有一天會失去最珍視最親近的人。我為了傳遞「生離死別並非結束」這個訊息而寫下這本書。裡面所寫的每句話,都是我自己親身走過而獲得的生命智慧。



      失去了最重要的人之後,很多人都會想:「就算在夢中也好,希望能夠再度相會。」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想要找回與逝者之間的連繫,才會有這樣的期望。的確,我們已經不可能在這個世界再見面了,然而,感覺上似乎已經斷掉的連繫,是有可能再重新連結上的。



      就算肉眼無法見到,也無法伸手觸摸到,但我們仍是連結在一起的,這也是我從死亡當中學到的事情之一。



      活著的時候互相憎恨,可能雙方還沒有機會和解,就送走了對方。然而,即使在這種情形下失去對方,在失去之後也能夠發現他活著的時候自己還沒懂的事情。然後,因為某個契機而改變了對逝者的想法。



      活著的時候所沒有的連結,有時候反而會以死亡為起點,重新建立起嶄新的連結。



      死亡,並不是結束。



      重要的人,就在我們面前。



      失去了這個重要的人,是非常令人心痛的,甚至可能會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沒開始過這段關係。



      但是,確實存在的悲傷與痛苦的感覺都直接照單全收,不否定也不逃避,老老實實地接觸自己的情緒,就能夠重新建立起所失去的連結。



      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當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當你發現了這個秘密,就能發覺到自己身體當中湧現出活下去的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找到光的力量。



      由於期待自己能成為某種契機,幫助大家發覺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將自己所經歷過的、感受到的悲傷、活下來的過程,都原原本本寫在這本書裡。



      我在「Live On」的活動中非常重視分享。



      互相分享悲傷心情,就會注意到自己內心深處所擁有的力量。當悲傷遇到另一個悲傷的時候,就會生出新的希望。



      「從悲傷生出希望--」



      正是我對這個世界所懷抱的願望,也是支撐著我活下來的想法。



      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相遇的場域,讓我的思考與您的一起,相互分享,那就再好不過了。祈願您也能夠從自己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力量。

     

      若您現在沉浸在痛苦中,祝願您的人生當中,能夠找到鬆一口氣的、安穩的片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