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番茄街游擊戰

番茄街游擊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70494
連明偉
印刻
2015年8月14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863870494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印刻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首屆 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連明偉 中篇小說集





    推薦序:

    柳丁與番茄�黃錦樹

    我們不必擔心明早的文明,不必為自己寫碑�童偉格



    番茄街游擊戰

    我的黃皮膚哥哥

    情人們






    推薦序



    柳丁與番茄




      有好幾年〔似乎是我沒寫小說的那些年〕進出系辦時,常會看到系辦對面牆上的佈告欄「榮譽榜」三個彩色大字下,大大的寫著「連明偉」三個字,名字下是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獎首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的剪報。我沒仔細看,那些年已不太留意文學獎,對新崛起的整個世代也沒怎麼注意,我也忘了自己在忙甚麼,安靜的活在自己的時間裡。但「連明偉」這名字我是記得的,那年吳曉青過世時,他們那一屆好像特別悲傷,我曾陸續讀到過幾篇淚漣漣的悼文。年輕未婚的吳曉青大概像兄長那樣陪伴著他們,一起打球、一塊游泳,談心事,因而情誼格外深厚。但我一貫採取刺?策略,對我的老師輩、同事、學生都一樣,刺越長的離越遠,以免來日碰傷費事。他或許修過我的小說課,但我也不記得了,就像我不記得我上課時說了哪些話。教書都為稻梁謀,也從不敢鼓勵學生以寫作維生。此路難行,我認識的寫作的朋友都過得很清苦--如果沒有別的正職可以維持生活的話。



      東華創作所成立後,彷彿是台灣的愛荷華寫作工作坊,好多對寫作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包括大馬青年〕都會翻山越嶺繞到那裡,泡幾年山風海雨,連明偉也不例外。但之後他和同代台灣文青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到比外島更遠〔心理距離,實際距離未必〕的異國菲律賓去當替代役,到那裡的學校教中文。那段時間的「人類學考察」的成果就是這本《番茄街游擊戰》。



      這本小說包含了三個中篇,每一篇的篇幅都比我曾經寫過的小說都來得長。我沒到過菲律賓,雖同屬東南亞,但曾受西班牙、美國殖民的天主教國家菲律賓,與曾被英國殖民的、以伊斯蘭教立國的馬來西亞大異其趣。我只知道從華人移民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東南亞區域〔印菲泰馬〕在民族國家建立前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譬如方言群/宗親會館、華文中小學,華文報,甚至華文文學。移民史一樣深受中國內部動亂影響,一樣有創造新文學史的南來文人,一樣有認同問題〔中國認同/在地認同〕,從維新保皇/革命之爭到國共內戰,都深深的影響了華人社群〔有趣的是,老是被迫在我們華文課本裡與妻訣別的林覺民,他弟林健民就是移居菲律賓的「南來文人」,和施穎洲等同為菲律賓華文新文學的創始世代(1)〕。在美援的五六○年代,台灣也有過菲律賓僑生;菲華作家和台灣的「民國文壇」也多有交流。但我對菲律賓華文文學並不瞭解,以為它在一九七六年菲化法案後早就漸趨沒落了,但有的資料說它持續發展得頗有規模(2),楊宗翰告訴我其實已出現嚴重的斷層危機(3)。



      但連明偉這些小說多半不會被當成菲華文學。它是台灣本土文學的一種有趣延伸。如果目前普遍認可的台灣本土文學是山�海,是台灣的農村與小鎮,那連明偉這些小說就確切是台灣的熱帶文學--熱帶台灣文學是幾年前我為了藉用這裡的資源把馬華文學偷渡進日語,而胡謅的。但虛擬的延伸也可能變成現實。台灣的替代役可以藉由僑委會的管道到菲律賓教中文,如果不是殘存的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就是和旅菲台商子女的權益有關(4)。簡言之,這樣的文學題材之所以出現,還是和民國——台灣視域的合理延伸,但只怕台灣在地的讀者對它會產生一種直覺性的抗拒,就像面對在台的馬華文學。《番茄街游擊戰》的位置也許接近在台馬華文學。大膽一點說,它似乎介於在台菲律賓文學與在菲台灣文學之間(5)。這是連明偉小說得面對的風險,但也反襯出他初試啼聲的勇氣--走向域外,或異域。而台灣文學的異域面一直沒有真正被打開。不論是沿著當年民國孤軍棄子〔泰緬〕〔本土論者不會覺得那是「我方的歷史」〕、非洲農技團的蹤跡,還是台商一個公事包走天下的旅程,都還屬於台灣文學的暗影地帶。



      《番茄街游擊戰》一書收錄三篇作品〈番茄街游擊戰〉、〈我的黃皮膚哥哥〉和〈情人們〉,說實話,我讀得蠻吃力的。陌生的背景並不是最關鍵的,而是這幾篇小說的節奏和速度都異常緩慢,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第三世界的、前現代的時間感〔一如我的故鄉〕,濃稠粘滯的細節,青少年的語調和視角,陌生的雜語。誠如梁文道在評審意見中指出,〈番茄街游擊戰〉讀起來有點像《頑童歷險記》(6),不同階級出身而被家裡忽略的孩子,因為同學而得以相互取暖。作者刻劃了幾個不同出身的孩子﹝我,彼得,愛芮莎,承善﹞,那樣悲涼的背景,也許是力圖突顯一個典型環境及那環境裡的典型人物;以漫遊體,讓讀者得以跟隨主人公的腳步,仔細看看貧民窟的悲慘狀況;藉由泛舟,得以一窺那條河的髒臭。在那散發著臭味的絕望的底層,少年們相濡以沫的情誼彷彿是最後的微光。



      「番茄街」不產番茄,但華人喜好蔑稱異族為「番」則是舉東南亞皆然,華人的種族優越感,即便文化出現嚴重危機時也不例外。



      這三篇都以「我的名字」為開端,都有自我介紹,也都採取了小說敘事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的青少年成長小說類型,以在地青少年的視角,寫他們的同儕情感、家庭裡的矛盾、隔代教養的疏離、乏味的上課的點點滴滴、文化與身份認同問題等等,也涉及菲律賓華文教學的種種問題(7)。我們都知道,這些小說的經驗參照來自連明偉一年多的菲律賓替代役中文教學(8);因此也清楚知道,作者在小說裡的位置並不是故事的核心,而是在邊緣的暗影地帶,他為自己在那裡找到一個有距離的觀察位置〔也是個倫理位置〕。這些作品展現了作者瞭解他者的誠意,就這點而言,一個可能的閱讀參照是顧玉玲寫在台東南亞移工處境的《我們》。因此即便〈我的黃皮膚哥哥〉那樣的小說,也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他們」的故事。這篇小說裡的主人公是有著純正土著血統的買來的養子,有錢父親一直換漂亮的新媽媽,好像那是甚麼可以輕易更替的商品〔有錢老爸換女人的情節一樣出現在〈番茄街游擊戰〉〕。那樣的父親,當然無暇關心青春期兒子的成長,更別說是更為微妙的文化認同。中文在那樣的世界裡,連標記自己的名字都是個難題。「難以用中文表述自己」〔小說中用的日常形式是「以中文自我介紹」〕是這幾篇小說共同的基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菲律賓新一代華人的文化認同危機--或者說,從這些小說再現的華文境遇多少也可瞭解為什麼菲華文學會陷入斷層危機。已經沒甚麼華語語境了,比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馬來化的教育更為嚴酷的「菲化法案」〔1976〕施行三十多年後,菲律賓政府已有效的讓華文書寫的日常根基徹底崩塌〔如同印尼、泰國〕。可以做菲華文學讀的《番茄街游擊戰》會是消失中的菲華文學的一個悲慘的見證嗎?



      純就小說言,三篇中最具野心的應是〈情人們〉。與七旬奶奶相依為命的「我」男性,中學畢業,奶奶經營特種行業,他就打滾於諸老妓與眾老恩客之間。小說寫的是個衰敗的老華人殘花敗柳的風月世界,未成年的「我」從小泡在那「湯婆婆」的世界裡,學會像成年人那樣爭寵,扮裝,化身雌性以引誘奶奶的情人,春爺爺,驢子爺爺,虎牙--性別越界。在那衰老淫猥的成人世界裡,小丑巴奇似的春爺爺的恐怖劇場是箇中高潮,最終他把自己變為骨灰罈。這一篇的情色展演、淫佚奇觀,也是最接近連明偉的東華老師李永平《大河盡頭》中《海東青》似的情色巴洛克的。這會不會是菲華文化日暮途窮的一則隱喻?



      多年前在暨大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中,駱以軍獨具隻眼的為一篇極盡唬爛之能事的小說辯護,我被他說服了。那小說標題是〈一顆柳丁〉,作者是連明偉。小說寫甚麼我一點都不記得了,唯一的印象是,那年輕的寫手似乎在試圖窮盡一切的可能在榨出那顆柳丁的意義。多年以後的連明偉,因遠赴他鄉而有了新的際遇,已非當日「吳下阿蒙」。「番茄街」不產番茄,但它緊鄰番茄醬;《番茄街游擊戰》沒有柳丁,也沒有嚴格意義的巷戰,也許這部小說本身即是連明偉的「番茄街游擊戰」。他們這一代有志於文學者幾乎都過著清苦日子,需要更大的韌性來迎接民國的日落。



      謹致祝福。



    黃錦樹

    民國一○四年六月十日




    其 他 著 作
    1. 藍莓夜的告白
    2. 青蚨子
    3. 2017台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