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

弄美:民生社區巷弄文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1127
游常山/文字
聯合文學
2015年8月10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863231127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5k正
    人文


  •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全國第一個以「田園城市」都市計畫打造的社區

    ●以社區巷弄為介紹主體之人文地誌書寫

    ●附贈民生社區手繪風地圖,地標街景紙上漫遊




      一個位處靜僻的社區裡頭包括:

      圓環巷弄、靜安巷弄、草埔市場

      日光住宅、綠蔭大道、咖啡巷、花木巷

      生態公園、水族街、文創街廓、綠地公園




      四十七年前台北市想模擬英國都市計劃專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首度提出的一種理論「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也稱為花園城市或田園都市,這個都市計畫,其實是企圖將人類社區坐落田地或花園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北市的都市區塊,民生社區多年以來是一直保持某種極度生活感的高水準都會區塊,也代表戰後台灣現代社區規畫與居住的精彩案例。一個在居住生活感如此之高的地區進行「都市社區地誌書寫」,除民生社區之外,很難可以找出另一個都會型社區的可以比民生社區更完整典型。



      針對民生社區分化成十一塊代表巷弄或小區,用以討論民生社區全面性的特色與狀況,許多特色其實是貫穿民生社區,但又以某些區塊的生活或商業機能為最主要狀態。另邀請都市規畫與居住空間建築師金光裕,針對民生社區之於居住狀態等,專文推薦。



    名人推薦



      建築師、作家──金光裕 專文推薦





    推薦序�社區自衛隊──建築師�作家 金光裕

    00民生社區:一個獨特的台灣故事

    01入口玄關──公教住宅

    02航空社區巷弄:敦化北路以東

    03咖啡巷──富錦街:林蔭大道的美學、文創小店、特色咖啡廳

    04靜安巷弄──中央公園

    05花木巷──新中街

    06圓環巷弄:民生東路五段與三民路口

    07富民生態公園巷弄:三民路與民生東路五段間

    08美食巷弄──草埔市場:民生社區的廚房

    09水族館專業街巷弄:民權大橋下

    10基隆河畔曲巷帶狀公園巷弄:撫遠街、塔悠路與水門外河堤

    11新移民巷弄:延壽街、健康路

    附錄�社區相關地標及商家一覽










    社區自衛隊




      八十年代時我在紐約工作,由於建築師起薪微薄,頗有些朋友住在莫名其妙的地區,其中有位住到了靠近布魯克林極南,濱臨大西洋,世紀初紐約客的海濱和遊樂場,康尼島Coney Island附近,坐地鐵就要近一小時,中間要經過兩個毒品鎗枝橫行的「戰區」,但此區已遠離核心,紐約市的高密度和高商業氣息已大減,只是人種複雜,讓人覺得隨時要提高警覺。



      朋友住在一個頗有歷史的猶太社區內,大部份的房子都是年代久遠的獨棟大宅,以前或許有些遺世獨立的味道,但是在城市的發展腳步來到這裡,治安開始敗壞時,這些猶太人仍安土重遷,人助不如自助,社區自己組成武裝的自衛隊,到了晚上開車四下巡邏,不是這個社區的人進來,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有那個不識相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自衛隊拔鎗駁火,絕不猶豫,比水滸傳裡的祝家莊還激進很多。



      除了這種武場,也有文場的,有位同事是位年長的德國女性,自二次大戰後遷居紐約,就住在與曼哈頓隔河相望的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由於自19世紀以降,本區就累積了許多高品質具時代意義的建築,所以在1965年被指定為紐約第一個歷史街區,這位同事對此區的建築文化財產如數家珍,所以本著德國人的一絲不苟,每天在她家附近擔任建築歷史文化的義務巡邏隊,如果有任何人亂掛了一塊招牌,亂裝了一台冷氣,她全要上門曉以大義,若對方不知從善如流,她就一定舉發到底,「社區的歷史和品質不能打折」,她常義無反顧的向同事宣示決心。



      我事務所幾年前在民生社區設計了一棟集合住宅,土地只有120坪,而且在邊緣地帶,後來才知道,也曾受到嚴密的檢視,有位建築師朋友告訴我:



      「我們在工程告示牌上看到是你們事務所設計的,就比較放心一點,不過我們還是一直在注意,其實這一區就應該有都市設計審議才對。」



      言語中頗為倖倖然,許多著重生活品質的人選擇居住於此區,雖然沒有猶太社區的激烈,德國人的不留情面,也都對民生社區的人文特色和空間品質,有相當的驕傲與堅持,這與國人常為自己的城市自卑,動輒要對老外為我們的城市的醜陋表達歉意頗為不同。



      但是民生社區也沒有什麼值得瞻仰的建築或特色景觀可言,大多只是平凡的四層公寓,我認為造就民生社區品質的因素,一個是極簡單的,一個是極困難的。



      簡單的是當初的規劃所設定的建築和綠地的密度,至今這些四層公寓仍大多保存,維持了台北難見的整齊,加上綠蔭綿延,間或有個公園,就這樣,在台北就已經是奢侈了,在地理位置上它又有個優勢,就是貼著松山機場,在市區的一個角落,穿越交通少,限制了商業化的發展,也為它的寧靜做了貢獻。



      困難的是有了這樣的環境,不知曾幾何時發生了化學變化,讓這裡的居民產生了認同感,想去型塑和維持一種生活的模式,慢慢得形成了社區居民的共識,或許,即使有一天捷運開到門口,松山機場也廢除了開發成市區,就由於這種自覺,民生社區仍然可以「曳尾乎泥中」,在繁忙的都市之中,仍然保持著一股自在、從容、與隨和。




    建築師�作家 金光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