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物志》序
十多年來,我除了固定的工作之外,公餘好研討近百年的史事。近代人物的生平行誼,是史料構成的要素;因之,對於近代人物,不得不特別的注意了。
曾經有好幾次和研究歷史的文友相談,感到上古史、中古史等史事,多有懷疑。因為其中不盡不實的資料實在太多了。即如近代史,時期本來和日前相距不遠;但是,實際的一一考據起來,顛倒是非的寫述,相信也不少。尋根探緒,原因非常複雜。只就近代坊間所出版的關於黨史一類的書來說,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覺其中錯誤百出了。國民黨前身的興中會成立至今,只有五十三年的歷史,身歷其事的人,現在還有少的健在,而各方所寫述的史事,尚且有許多的錯誤,其他較早較又複雜的史事,他的實際性怎樣,也可以推想了。因此我之所寫史實,立著一個原則,即「寧抱憾於遺珠,毋貽譏於亂玉。」換一句說,就是因為材料的關係,寧可寫述稍簡略,或者不能夠詳盡,但是絕不肯牽引些道聽塗說甚至虛偽的故事進去,這是可以相信的。
古人說:「鑑往知來」,歷史是未來的一面鏡子。我們從各人的治學經過,生活行為和他的詩文語錄,多可以做對於某一個人認識的根據,利用他們實際的知識與經驗,從現實的社會事業中對照,等於一面鏡子。
這本小冊子的內容,有些是偏重某一個人的一方面的而非全貌的,有些事合寫兩個人的關係,反映各個人的特性,有些是綜合各家的記述而考證他的得失異同。寫法各別,文體自然也不一律了。
其中所寫述的,十之八是作者的朋友,大家時有往來,他們的生活逸事,知道很多,寫來似更來得清楚親切。絕非用耳代目,甚至憑空渲染些事跡來聳人聽聞的所能比擬。
各篇文稿,並非成於一時,所述各人,用名用號,或者名號併用,沒有一定,並且一律沒有加以稱呼。這是因著行文之便,並無其他原因。
本書是先印行的第一冊,以後有機會的時候,準備陸續的整理原有的文稿出版,希望文友們多多的指示。
末了,書中所寫述的倘有錯誤之處,希望讀者們指教,使得再版的時候改正,這是我所衷心的企望的。
陸丹林 卅六年、八、二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