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翻轉教室只是起步 打造個人化學習才是目標
?
台灣近年受到翻轉風潮影響,影響層面從小學到大學,規模之大,遠遠超越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而山姆和柏格曼正是「翻轉教室」的開山始祖。
?
早在2007年,為了幫助學習落後的學生(例如運動員常因出外比賽而缺課),他們自行錄製影片,好讓學生補上進度。他們的嘗試出乎意外的成功,激勵了許多老師加入他們的行列。一開始,這些先行老師自己錄製影片,後來有可汗學院及其他平台提供線上資源,推廣翻轉教室的老師人數更因此大幅成長。
?
這段過程中,山姆及柏格曼持續反思:「如何善用與學生面對面的時間?」他們摸索後得到結論:「翻轉教室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翻轉學習。」然而,翻轉學習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學科也各異,重點是,該如何為每個孩子創造個人化學習的環境和經驗?
?
山姆及柏格曼總結三個C的重點:「Content內容」、「Curiosity好奇」、「Connection師生關係」。優質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強烈的好奇心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範疇;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鼓舞學生,發自內心追求卓越。
?
過去幾年,台灣許多老師有感於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成效不好,自發性的實驗各種不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這兩年,這些實驗逐漸開花結果,例如鍾昌宏老師、孫譽真老師的「翻轉教室」、葉丙成老師的「BTS教學」、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王政忠老師的「MAPS」,彼此激盪,匯成一股「翻轉教學」的風潮。
?
然而,翻轉教學並非一蹴可幾,除了形式的翻轉,內容的精進、動機的激發、師生關係的維持都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尤其「創造個人化學習的環境和經驗」更加不易,需要善用科技,才能因材施教。
?
本書除了山姆及柏格曼的第一手分享,更集結了多位不同科目的老師分享他們的翻轉經驗,包括數學、化學、體育、生物、社會、英文等。有的老師非常資深,有人只教書三、四年,每一位都熟悉科技融入教學的技巧跟理論,大部分影片都由自己錄製,他們都有獨到的經驗可供參考,對於有志於翻轉教學的台灣老師,這是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
預祝大家翻轉成功!
?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