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本書提供給社會工作系的學生、安寧療護的志工、重症患者家屬,以及想要認識安寧療護和悲傷輔導的讀者們。全書分為三篇十八章。第一篇安寧緩和療護,探討生死觀、安寧療護的國內外發展、末期疾病診斷治療症狀控制、病患家屬的心理社會需求與處置。第二篇安寧團隊與法令資源,介紹團隊的專業人員角色任務,特別是社工師的養成與工作內容、志工招募訓練與督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重要資源與網站。第三篇是悲傷輔導,介紹悲傷理論、哀悼歷程及悲傷輔導作法,延伸探討相關倫理議題、助人者的壓力調適等。
我進入安寧療護與悲傷輔導的領域,始於任職臺中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組長時,1985年我經醫院薦派至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附設醫院及榮民總醫院的受訓期間,適逢二哥車禍過世,醫院安排我參加壓力紓解團體(stress group)及悲傷支持團體(Grief group),以成員的身分,體驗悲傷、學習團體的帶領。再由有悲傷輔導專業證照的社工師教導與提供完整的訓練教材,這樣的學習訓練經驗讓我深刻體驗悲傷輔導的重要性與功效。回國之後開始與學校老師、精神科醫師共同研習,並在工作場所開展針對喪親者的個別與團體型式的關懷支持服務。
1990年,馬偕醫院引進安寧照顧,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我與臺中榮總幾位關心末期病患完整照顧的主任醫師,如婦產部何師竹主任、放射腫瘤科詹建勝主任、護理部楊克平督導等,向院長提出推動安寧療護概念及服務。邀請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來醫院演講。1993年臺中榮總與安寧療護基金會簽約成為合約醫院,因限於原有病房結構及其他管理之考量,無法很快設立安寧病房,在邵克勇院長的支持下,1994年成立了全院性的安寧療護委員會。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首先由詹建勝主任擔任,後來不斷提升層級由黃孝鏘主任秘書、蔡仰德副院長擔任主任委員,我也一直擔任該會委員。在安寧療護委員會的運作和推動下,院內醫護、社工開始接受系列安寧療護的訓練。1999年底,黃曉峰醫師完成英國倫敦大學安寧療護碩士學位,與翁益強、胡中傑共三位醫師負責全院的安寧會診,並開始推展居家安寧療護;2003年臺中榮總終於在新建第二醫療大樓的十一樓,完成安寧緩和醫療病房的規劃建造及啟用。
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成員都是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並願委身於末期病患和家屬的周全照顧。在醫院臨床工作中,面對病家的需求不論是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宗教師、志工都有許多感人的以生命照顧生命的經驗和故事。以社工師來說,特別感念蔡佩真在臺中榮總安寧病房籌備、運作前期投注的心力、催化團隊,熱忱地服務病患、家屬,帶領志工,展現社工師的功效,她在離開中榮完成博士學位及到中山、暨大任教,仍以「安寧療護與喪親家屬的需要和服務」為主題,完成多篇有價值的研究報告,我也在書中有引用。另兩位社工師張玉仕及李潤華都曾擔任安寧照護基金會的執行長和馬偕社服室的主任,也是帶領臺灣安寧療護發展,在推動安寧療護社會工作上多有貢獻。曾任中榮志工隊長的張寶方女士也是團隊中熱忱服務的志工典範。
我很感謝臺中榮總,讓我在悲傷輔導及安寧療護領域有許多研習及服務的機會,不止在80年代乃至90年代,2000年代都有多次出席國際會議及參訪訓練的機會,我總不忘將安寧療護及悲傷輔導做為我的學習交流重點之一。2008年我到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教職,感謝學校讓我有機會在社工系大四下學期開設安寧療護與悲傷輔導的課程,亞洲大學並給予兩年的研究經費讓我完成「生命末期抉擇的倫理議題研究」,並獎勵創新教材的編著。
生命何等寶貴!生命的必然和偶然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控。每個生命有開始、有結束,也有繁衍、有傳續,更能相互影響。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階段,安寧療護是末期病患醫療照護模式的重要選項;喪親、失落是人生歷程的必然經驗,悲傷輔導是協助走出生命幽谷重新得力的工具。
社會工作者及志工不只自己會面對親友的重病,以及人生中的失落,更經常要協助服務對象及其家庭走出這些生命的關卡。認識安寧療護及悲傷輔導,已是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這本書是我課程教材的整理,也是文獻和多年實務經驗的結合,出版是為了就教於各位,也藉此感謝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服務對象、工作夥伴、老師和長官。感謝巨流圖書編輯出版,也感謝我的學生筱珊在這本書撰寫繕打期間的協助。
最後把這本書獻給創造生命、掌管萬有的神,讓我與關心安寧療護與悲傷輔導議題的朋友一起研習,願上帝的醫治和所賜的平安降臨需要和尋求的人。
秦 燕 謹誌
於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