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

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5020
蕭新煌/主編
巨流圖書公司
2015年6月17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577325020
  • 叢書系列:環境社會學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環境社會學


  • 社會科學 > 總論











      終戰60年餘,台灣的發展從早期以農業為主的景觀地貌,漸漸走向高度工業化、商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從地方環境歷史與重大環境議題分析來看,國家的經濟、環境政策、地方政府的發展想像、資本的流動與進駐,以及地方環境抗爭等交錯互動,形塑著台灣環境史的樣貌。本書以五都四縣60年的地方環境史為書寫對象,採取批判角度去回顧探討各地方環境史,企圖從歷史中找到誰該為環境不公不義負責任,進而從歷史學到教訓,去匡正過去的歷史錯誤,並儘速找到新出路,以期引導出具永續性未來的環境之道。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探究過去、思考未來永續環境的好書。唯有充足的水源、乾淨的空氣、無毒的土壤,才能給予我們永續的環境。守護環境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我們自己,只是關心還不夠,需要每個人的決心、付出與行動。(獨立記者 朱淑娟)



      握在手心的濕軟泥土,腳踩著的柔軟青草地,這片滋養我們的土地,在戰後以經濟取向為首要考量的政策下,早已滿目瘡痍。《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帶領讀者回顧地方六十年來的發展與挑戰,看見地方如何捍衛家園,如何從地方環境運動中,重新檢視與反省,讓寶島台灣美好的生態,再回到這片土地上。(農村詩人 吳晟)



      半世紀以來,

      台灣的經濟發展伴隨著地方的環境抗爭或開創性行動,

      這些草根行動,

      足以讓國家社會以史為鑑,避免重蹈覆轍,

      開啟友善環境、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路線。

      欣見《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的出版,讓我們從本土經驗出發,反省,再生!(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 李根政)



      本書深入剖析數十年來台灣地方發展與地方環境問題、環境運動和環境政策之間的互動關係,既陳述歷史,更檢討發展政策,是值得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人們一讀的好書。(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 施信民)






    第一章 總論:書寫台灣地方環境史

    蕭新煌、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

    一、前言

    二、勾勒地方環境史

    三、透視地方重大環境議題

    四、分析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五、看到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行動

    六、結語:從地方環境史學到什麼教訓?



    第二章 台北都:首都的美麗與哀愁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三章 新北都:變臉的城鄉

    蕭新煌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3-2012



    第四章 台中都:重劃與圈地的投機城市

    杜文苓

    一、台中都環境變遷發展歷程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與分析

    五、結論

    附錄 台中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1



    第五章 台南都:古都的新南ECO

    許耿銘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環境重大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

    五、結論

    附錄 台南市環境史大事記:1952-2013



    第六章高雄都:黨國資本下工業城市的徘徊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重要環境運動與相關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高雄市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3



    第七章 新竹市:從風城到科技風險城

    杜文苓

    一、風城地景的轉變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從傳統工業到高科技園區

    三、面對環境變遷: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與在地斷裂的科學理性、與在地對話的創新行動

    五、結論

    附錄 新竹市環境史大事紀:1945-2008



    第八章 彰化縣:掙扎於發展遲滯的環保先行者

    徐世榮、黃信勳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環境創新政策、行動

    五、結論

    附錄 彰化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九章 宜蘭縣:台灣的綠色典範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原住民與環境議題

    六、結論

    附錄 宜蘭縣環境史大事記:1950-2010



    第十章 花蓮縣:從資源擷取與工業大夢到觀光發展

    紀駿傑

    一、地方環境歷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環境議題分析

    三、地方環境運動及其影響

    四、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行動

    五、環境正義與原住民

    六、結論:發展的迷思與觀光的展望

    附錄 花蓮縣環境史大事記:1968-2012





    序文?? ?



      這是我參與寫作有關台灣環境問題的第六本書,從第一本書的出版(1987)迄今已長達27年。



      過去這27年是台灣環境經驗前所未有大轉變的關鍵歷史,從1980年代的「發現環境問題」和「掀起環境抗爭和保護運動」、到1990年代的「催生環境立法」和「點燃環境典範移轉的火種」,再到2000年代的「定位海島國家永續發展願景」和「勾勒地方永續發展行動」。



      上述台灣環境命運的三部曲的轉折,也正是我有幸寫作和出版的六本書所想捕捉和倡議的幾個台灣環境大哉問。從這六本書的書名和出版年代多少便可看出一點端倪:



      1987年《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和環境運動》(蕭新煌著)



      1993年《台灣2000年: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合著)



      2003年《永續台灣2011》(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



      2005年《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編著)



      2008年《深耕地方永續發展:台灣九縣市總體檢》(蕭新煌、紀駿傑、黃世明主編)  



      2014年《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蕭新煌主編)



      第六本書則是在分析台灣環境問題和倡議台灣永續願景之餘,再次嚴肅地從較長的60年環境史的視野切入,細數台灣五都四縣的地方環境歷史,透視重大地方環境議題,剖析在地環境運動及其影響,審視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及效應,繼而提醒該從台灣60年來的地方環境史學到殘酷的教訓,深切檢討不當的工業化和都市化政策,剴切匡正不當的政商共犯結構,拉拔已有30年歷史的環境社會力和浮現中的環境創新,好讓至少移轉了20年的環境典範能盡早到位。  



      說實在的,治環境史不外就是從歷史學到教訓,進而引導較合理和良善的未來,我主編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如此。



      我在出版前夕,首先要謝謝紀駿傑、徐世榮、杜文苓、許耿銘和黃信勳五位作者與我無私的合作和協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而這本書的構思、研究和撰寫過程則是主要來自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所資助的環境史主題研究計畫的成果,我與本書其他作者都應感謝劉兆漢和劉翠溶兩位院士的支持和鼓勵。此外,在編輯本書過程,馬美娟和李牧?兩位研究助理的協助,也在此一併致謝。



    前言



      1970 年代的確是歐美,尤其是美國社會科學界注意環境課題、開拓環境相關學門的年代,其中又以環境社會學(蕭新煌 1980)、環境史(劉翠溶 2008)和政治生態學(或環境政治學)(Robbins 2004)為最明顯。本書的五位主要作者,有二位是環境社會學家(蕭、紀),另外三位大概可被稱為環境公共政策學家(徐、杜、許),但五位合寫的這本書卻是環境史。嚴格說來,這本台灣地方環境史的書是社會科學家寫的環境史,而不是歷史學家寫的環境史,這兩者之間看環境史的內容畢竟有差異,其差異可能就反映了學科的不同視野和下筆的取捨。

      

      不過,環境史就是環境史。環境史的宗旨和主旨不會因研究者或寫作者的背景不同而完全改變環境史研究的目標和內容。即便是非歷史學訓練出身的本書作者也都同意以下幾個有關環境史的定義和論述。

      

      「環境史其目的在於加深我們瞭解在時間過程中,人類如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環境和得到了什麼結果。」(Worster 1988 ,引自劉翠溶 2008: 1)

      

      「環境史探尋和瞭解人類在時間變遷中如何與其他的自然界共生、共作,和共思。其主題則包括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類歷史、人類行為如何造成環境變遷,以及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變遷和發展路徑;人類如何看待和思考環境,以及接下來的行動又如何改變環境。」(Hughes 2006)

      

      「環境史不只是記錄環境變遷,而是地球歷史與人類歷史之間的互動。」(McNeill 2000: 10)

      

      「環境史是一門極端寬廣而且無法完形的領域,與其說它是一個學門,不如說它像一個劇院讓其他學門在此出現和互動。更確切的說,最精彩的環境史往往是跨學科的探究。」(Smout 2009)

      

      「環境史做為一個方法是採取生態分析去做為理解人類歷史的工具。它探討其他物體、自然力量和循環如何與人類行動互動,和產生相互的效應。環境史也注意到人類如何認識、體驗和論述自然,以及又如何反映在人類的民俗、宗教、流行文物、文學與藝術。」(Hughes 2001)



      質言之,環境史不外乎有三個缺一不可的面向,一是固定的社會空間;二是明確界定的時間向度;三是上述社會空間內,於一定的時間或歷史期間內,人類行動因素和環境生態變遷因素的互動,以及相互影響結果。



      本書特別將上述環境史的第一面向──「社會空間」落實在台灣的幾個「地方社會」(local society-space),即五都(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四縣(新竹、彰化、宜蘭、花蓮)。至於「時間面向」,則以戰後1950 年代迄今(2013 年)的六十年環境歷史軌跡為研究焦點。以具體的地方社會空間為探究環境史的對象,在國際的相關環境史學界也常見。最近的一本以全球六條河流環境史為主旨的書就是明證(Coats 2013)。這六條河流分別是跨越歐洲大陸的多瑙河(Danube)、德國的施普雷河(Spree)、義大利的波河(Po)、英國的默西河(Mersey)、美國阿拉斯加的育空河(Yukon),和美國洛杉磯的洛杉磯河(Los Angeles River)。至於以大都會為對象的環境史研究,有洛杉磯的個案研究(Deverell and Hise 2005)。此外,日本的環境史著作中,也有以北海道為專注的寫作對象(俵浩三 2008),因此本書以台灣五都和四縣,共九都縣的環境史研究應是吾道不孤,更可添增全球環境史地方個案研究的台灣文獻。

      

      在審閱環境史的文獻和相關著作,本書作者還發現到兩個分析角度特別引起矚目,這也正是本書所採取的角度和寫作的出發點:一是批判的角度,尤其是關切到五都四縣環境史所暴露的環境衝突、環境不正義,和所謂環境問題的不公平分配核心(Hornborg et al. 2007);二是與政策的相關性,尤其是關切到五都四縣所導致的環境破壞,環境史所凸顯的是長久以來的政策錯誤,其核心問題當然就直指:政府應負什麼責任,以及在不同地方是否有應運而生的相關環境政策創新(Smout 2009)。

      

      如前所言,本書以五都四縣六十年的地方環境史為書寫對象,採取批判角度去回顧探討各地方環境史,也注意各地方環境史所呈現的政策相關性。換言之,本書視環境史為「人為」(人類造成)的歷史,而非「自然發生」的歷史,本書更企圖從歷史中找到誰該為環境不公不義負責任,進而從歷史學到教訓,去匡正過去的歷史錯誤,並儘速找到新出路,以期引導出具永續性未來的環境之道。

      

      本書各章都以四大關切主題陸續展開對各都縣環境史的探討,分別勾勒六十年來的各地方環境史;透視各地方環境史所暴露的重大環境問題;分析各地方環境運動的興起及其影響;以及看出各地方環境創新政策和行動。在總論接下來的段落裡,將分別就上述四大主題提出綜合的觀察和摘要。





    其 他 著 作
    1.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