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序言
當代建築的性格: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
夏日的黃昏,走在北藝大校園裡,看見一個小女孩手指著前方草皮說:「把拔,看,好多小鳥耶!」,爸爸說:「哪裡是小鳥,只是一堆白白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上前看立牌上寫的,是黎志文的「白鷺鷥」雕塑。藝術家透過可見的、近乎腐朽且不起眼的漂流木,將不可見的心靈訊號傳遞給心領神會的人。小女孩天真無邪不受世俗牽絆,心靈尚未被成堆的知識、教條和規矩給掩蓋,因此能接收藝術家給予的訊息,爸爸就不行。
建築不是雕塑,但建築所顯現的無論是外觀或空間,都有機會和雕塑一樣與人的心靈相交會,就看設計者傳遞些什麼訊息,也看使用者能否接收。這些訊息包括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等多種層次,這是從我的哲學老師,同時也是教我氣功和功夫多年的鍾國強先生那裡得知的,明白它和人的質有關,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完整具備這六種層次,有些人多,有些人少。
不同人對房子有不同的需求,有人只要能遮風蔽雨就行,有人希望能安頓身心。遮風蔽雨的房子用不著建築師來設計,建築師要設計的是能讓人身心安頓的房子,當然,若能將人的居住生活品質帶往更高層次那是更理想。只不過,安身容易,安心難,身看得見,心看不見,身容易掌控,心不容易,更別提說不明白的覺性,和觸摸不著的靈性、性靈了。
有些人重物性,有些人較感性,有些人很理性,當然也有人是理性、感性兼具的,還有人是超越感性和理性,多了覺性與靈性而有完整的性靈。物性、感性、理性屬基本層次,多數人含有這些質,而覺性、靈性、性靈屬超越性層次的質,不是人人都有。這些本質層次無好壞之分,無優劣之別,理性沒有勝於感性,反之亦然。但擁有的層次越多,確實會讓人接觸越多元、接納越多元,呈現也越多元,因而與眾有別,各適其性,又和而不同。
對建築師來說,接觸多元,一花一石都是靈感的來源。每個物質都會發出訊號,雕塑家接收了漂流木發出的訊號,並將它轉成一種訊息等待有緣人來接收。建築也一樣,木頭有木頭的訊號,磚頭有磚頭的訊號,石塊、混凝土、玻璃、鋼鐵、壓克力皆有其訊號,建築師接收不到這些訊號,或不能精準掌握這些訊號,勉強用了它也會用不好。建築師接收訊號的能力越強,可用的資源就越多,靈感也會源源不斷。
對一般人來說,接觸多元,生活就不會太枯燥乏味。同樣一扇窗,有人只在下雨時才看它兩眼,看雨會不會飄進屋裡;有人能接收建築師預先注入在上面的訊息,不時的朝它望兩下,窗外的朝陽落日、天色變化、風光雲影、美麗景緻無形中就進了屋內,讓人時時都有好心情。同一個屋簷下,有人看書、聽音樂、欣賞美景,日子過得好不有趣,有人只會呆坐在門口,盼著家人早點回來,心裡始終焦慮;好的建築也要有頻率相近的使用者,才能彰顯其價值。
接納多元,了解不同特質的人的需求,建築師就不會固持己見,能和業主有良好的溝通。雖然自己偏好理性設計,但並不排拆業主的感性需求,因對物性的掌控能力強,再加上有良好的覺知能力,能找出業主需求的虛幻處和矛盾點,並理清業主的真正需求再加以討論,最終的提案也許不是業主原先想要的,卻能讓業主欣然接受,而堅守個人的專業品質。
一般人雖不如建築師來得了解建築,但只要接納多元,心裡不急著排斥,就有機會打開眼界,知道好的空間品質、好的生活環境究竟為何。看到歪斜的房子,先不要覺得它怪,走過去體驗體驗再說。聽到所謂的「豪宅」,也不要立刻將它和「好宅」劃上等號,仔細瞧瞧,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貴而已。當設計師提出建議,不要只想到人家要賺你的錢,而對所提的材質、色彩、外形、空間一點感覺都沒有。
懂得觀察和欣賞,才看得見物性、感性和理性的基本架構底蘊,進一步更要打開心眼或慧眼,才有辦法點出建築的覺性、靈性和性靈的文質根性。因此古人會說雅室何須大,房子適合居住與否不是在於面積的大小和設備之豪華與否,而是在於與居者的個性品味能否吻合,也就是合乎鐘鼎山林各適其性的道理。
雖說建築師設計的房子是供他人使用,可建築師總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過建築來表達自己,這是人的天性,因此和建築師有關的這些物性、感性、理性等人性本質就會被灌注到建築裡。感性的建築師其作品較觸動內心感覺企盼,理性的建築師其作品相對也在呼應知性的覺受。但並非感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理性,或理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感性,說他感性或理性只因這類人的質有輕重之別,重的被突顯,輕的被忽略,輕重越明顯,其質就越顯單一,作品也容易呈單一性。單一性的建築爭議性較高,總有理性的人說它過於感性、誇張,或感性的人說它太理性、缺少人情味。所以適性與否,便是建築師和使用者之間的最重要課題。
本質多元的建築師,其作品也呈現多元層次,和人的關係較為和諧緊密。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界層重疊的越多,關係就會越密切,若只是在少數層次如物性上能溝通,其他感性、理性、覺性等層次毫無交集,沒多久物性在可見及觸碰交流上產生疲乏,關係就淡了。層次多元的建築,如希臘巴特農神殿等歷史上那些偉大建築,注重物質品味的人不會說它庸俗,感性的人不會說它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也不會被理性的人說其裝飾是多餘的,有覺性的人能和它產生共鳴,有靈性的人能和它心意相通,其性靈中的文質根本屬性更是永垂不朽;因此,儘管時代變遷,潮流改變,實體也毀了大半,還能在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永遠屹立不搖。
也許因長久身處其中,一般人對生活周遭的建築沒有太多感覺,就像家人,你已說不上他好看或不好看,只覺有些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在哪,即便常有爭執相處並不融洽,也習以為常,不想改善,也無力改善。多數人只有在買房時才會對建築略有感覺,而這感覺就像嫁娶一樣,開出一堆條件,東挑西選的結果,也不保證能幸福快樂的過生活。因為我們都只在自己的本質層次和基本個性上打轉,跳不開來,物性本質的人挑來挑去都在物性層次裡,其他層次的人或建築出現眼前也視若無睹毫無感覺。
不懂得看人,日子會不好過,但至少我們知道是因人而起的;不懂得看建築,日子一樣不好過,可我們卻不知道那是和建築有關。電視節目不好看,不是因為製作單位做不出好看的節目,而是好看的節目不多人看。同樣的,一個社會的建築水平不到位,往往不是缺具專業素養的建築師,而是缺有鑑賞能力的社會大眾。看建築不需要太用力,真心去看,或像前面提到的那小女孩,用童心去看,再用心眼去看,就真的看得見該看的。
由於對建築及攝影的喜好,多年來我常跟著張基義、李清志、丁榮生、曾成德、蘇睿弼、葉世宗等多位老師到世界各地去看建築,至今剛好滿十年,走訪過數百座當代優秀建築,原本只把它當收藏,收藏建築影像,但整理幾回後,總覺得有些資料與心得該被記錄下來,此後在整理圖檔的同時也會順手書寫一些文字。
因篇幅有限,本書僅挑出其中三十四件當代建築大師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並試著從人性角度依前述六種層次將其分為物性的呈現、感性的傳達、理性的組構、覺性的試煉、靈性的觸動等五大類。至於第六類性靈層次,因需經時間淬煉,當代建築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案例,希臘巴特農神殿堪稱這類型代表,但因不屬當代建築範疇,也就不多做說明。
本書無意在建築屬性上做論證,僅就個人的主觀判定提出一種看建築的方式,借此拋磚引玉,當看建築的人多了,關心建築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有更多、更好,更適合人居住使用的建築出現。
簡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