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那一代的故事
香港《明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一月號和二月號連續登載了沈寧的兩篇文章:〈為了不能忘卻的過去〉和〈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這兩篇都是回憶和紀念性的寫作,簡單地敘述了他父母(特別是他的母親)、弟妹和他自己,生活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一些悲哀的遭遇。這兩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沈寧的父母──沈蘇儒、陶琴薰──是我在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的同班同學;他的外公陶希聖先生是我所敬佩的長輩學者,也曾相識;沈寧本人我在文革後不久去西安時也曾見過。讀完這兩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慨,久久不能釋然。蘇儒和他的家人在大陸的情形,我以前略有所聞,但不知其詳。沈寧這兩篇文章才填補了很多空白,特別是琴薰在文革中,她去世前所受的苦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沈寧和他的弟妹們對他們母親的無法替代的愛。
在這兩篇文發表不久後,沈寧給我來信,說他已完成了他母親的傳記上部。從他母親出生到一九四九年獨留上海這一段時間,大約有四、五十萬字。下部打算從共產黨進入上海到一九七八年他母親受迫害至死為為止。他問我是否能抽空看看他的稿子。我答應了。收到稿子後,我詳細地看了一遍。沒有想到,除了琴薰的身世資料外,還有很多關於陶希聖先生的敘述,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歷史資料。我給沈寧提供了一些意見。後來又把這篇稿子介紹給當時台北《聯合報》副董事長劉昌平兄,蒙他們在《聯合報》副刊(題名「嗩吶煙塵」)和美國《世界日報》(題名「陶盛樓記」)連載,之後又蒙聯經出版公司(前任)發行人劉國瑞兄鼎力支持出書。琴薰坎坷多難的一生藉以公諸於世,非為頌其德,乃為其時代作一見證耳。
這本書所記載的事都是屬實。沈寧為了要強化他母親為人女、為人妻,和為人母的情懷,在史實上有加上些創作和想像,用了許多細節來描述補充。所以此書可以說是一本傳記小說。雖然如此,它仍有它的歷史價值。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歷了不少動亂和變遷,琴薰正在這個時期成長,她的經歷多多少少也反映出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的背景。此其一。再者,琴薰和陶希聖先生的父女關係極為親密。書中關於這一點的敘述,引用了希聖先生給琴薰的手書,包括抗戰時期的。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珍貴的第一手史料,無法在旁的地方看到的。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但是陶琴薰的傳記,也可以說是陶希聖先生的別傳;不但是陶琴薰一個人的經歷,也可以當作她的同輩人的經歷。
一九九八年,沈寧和他的弟妹(沈熙和沈燕)編輯了一本紀念琴薰逝世二十週年,用來贈送親友,題名為《懷念》的書。在書的「前言」裡有幾句話,我轉錄於下,或可以用來描述沈寧這本書的旨趣:
我們謹以這本小書紀念媽媽,也紀念無數與媽媽同時代,受盡苦難的中國人。我們但願我們的後代子孫不再經歷這種苦難,也不必再書寫如這本小書中所書寫的那種浸淚的文字。
吳文津
於加州門羅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