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剛去法國時,馬上迫不及待地搬回一本相當重的Le Petit Robert。 晚上去一間義大利餐廳用餐,嚐到一種香濃柔軟略帶彈性的水牛莫札瑞拉乳酪(mozzarella di bufala)。我把名稱記下,通常外國乳酪名入法文會保留原字,回家後先查法漢字典,不意外當然沒有。翻開Le Petit Robert竟找到mozzarella,當下感到欣喜不已。原來是水牛或乳牛乳製作的新鮮柔軟義大利乳酪,一九六○年成為法文新字,還多學到法文的水牛bufflonne。
漸漸地發現Le Petit Robert也不足以探索美味的乳酪世界。《世界乳酪字典》(Dictionnaire des fromages du monde) 還不錯,作者可是超有名的乳酪達人。純文字內容豐富,重量輕也便於攜帶。之後和好友去米蘭旅遊時把字典也帶去,某天下午我放棄和她去造訪名勝古蹟,到一間大型超市拜訪選購乳酪。不過隔天還是有一起去欣賞達文西〈最後的晚餐〉,非常感謝她竟然預約得到!我在乳酪旁翻閱字典的怪異舉動,引來一些老先生與老太太圍觀,他們七嘴八舌地跟我介紹,我是幾乎聽不懂,最後乾脆買了一些邀我一起品嚐。神奇的是入口後我好像能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了。
探索飲食過程中,深深體認到個人的口腹之慾是多麼微不足道。對於慾望的追求當然有高下之分,有些成果得以昇華永存造福全人類,但絕大部分卻只是灰飛煙滅白忙一場。可惜或所幸的是,筆者大多時候只是意志不堅的凡人,終究不太能認同法國大革命名人侯貝斯皮耶(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的各種禁食與禁慾的理想 ,若有佳餚當前,美味稍縱即逝還是先盡情享用,書永遠都在,稍等無妨。
導論
廚師、烹飪書、餐廳與美食評論──法國飲食文化形塑
每個地區都自有其飲食特色,美味的定義也人人不同,不過大部分美食愛好者應該都不會否定法國美食博遠精深、與歷史文化發展緊密連結的重要地位。在法國無論造訪優雅舒適的三星級餐廳、熱絡隨興的家常小館或各種專門食品店,都不難獲得心滿意足的味覺體驗。飲食也是各界熱門談論主題之一,從歐洲飲食文化歷史學院(IEHCA, Institut Europeen d’Histoire et des Cultures de l’Alimentation)舉辦的各種學術研討會,二○○六年起每年舉辦、規模日益擴大的「雜食者」(Omnivore)活動,到引起很大迴響的電視節目《頂尖主廚大對決》(Top Chef)與《廚神當道》(MasterChef),甚至近來開始探究烹飪是否能夠被納入藝術領域的論述,都讓飲食「小事」在法國具有特殊地位。現今法國菜在其他國家的形象通常是高級精緻料理,或近來日益熱門的創意餐酒館佳餚。然而這一切是十七世紀起近四百年天時地利人和交會累積的成果,其中法國文化在歐洲處於領導地位、廚師技藝大獲各國王室讚賞、法文烹飪書風行歐洲、餐廳出現及美食論述發展等,造就了法國飲食今日風貌。
當時這間用餐場所涉及一樁著名同業工會糾紛,結果影響深遠。因為菜單中除了營養湯品還有一道「蛋黃蘑菇醬羊蹄」(pieds de mouton a la poulette),而醬汁燉肉類菜餚照工會規定只有熟食外燴店能販售。熟食業者因而向法院告發此事,經過漫長訴訟過程終於判定熟食業者敗訴。從此新增餐廳業者一職,可提供各種菜餚、酒、咖啡及專業餐飲服務等,讓顧客在餐廳中享用。
在工作方式上,家廚和餐廳廚師有不少差異,前者只需為主人提供服務,通常也不需要太注意預算管控問題。後者面對不同背景顧客,需要維持收支平衡,但自主性也較高,較有可能創作菜餚不必完全聽命於人。因需考慮定價及收支問題,餐廳上菜方式也由貴族家宴法式上菜(service a la francaise),大致分三輪,每一輪同時上二十至三十道菜)逐漸改變為俄式上菜(service a la russe),先在廚房大致處理好,移至餐桌邊的小桌上切割後立刻分配上菜,一道撤下再換下一道。俄式上菜也較可讓菜餚在最佳狀態下給顧客食用。
過去擔任廚師必須從小由學徒做起,過程雖然有同業公會管理,卻不是很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餐廳興起後,對廚師及外場人員的需求日增,許多業界人士體認到專業教育在傳承知識及培養職業能力上的必要性。巴黎第一間餐飲專校「烹飪及食品科學專業學校」(l’Ecole professionnelle de cuisine et des sciences alimentaires)在業界人士籌劃下於一八九一年創立,雖然一年多後因政府停止補助而關閉,卻開啟了餐飲專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