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75幅地圖,代表了生活在紐約各行各業的人:地鐵員工、學生、撿拾瓶罐者、郵差、藝術家、都市規劃師,還包括幾位著名紐約客的私地圖:小野洋子、東尼獎得主哈維•菲斯坦、知名主廚張大衛、紐約時報酒評家艾瑞克•亞斯莫夫、「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菲利浦•佩帝等人,以及那些身為紐約幕後功臣的紐約客——市立圖書館地圖部門的主管、一位911救災現場的警察小隊長等等。
地圖和回憶是密不可分的,有點像歌曲和愛情韻事之間的關係。人為的藝術創作籠罩著情感,然後情感就被儲存在人為的藝術創作中。當我們戀愛時,會不經意地聽到《一切全是你》(All the Things You Are)或《嘿,德莉拉!》(Hey There Delilah)這樣的歌曲,然後那份愛情就會永遠儲存在那首歌曲中。(有人曾經向馬賽爾•普魯斯特提過這一點,而他說這可能是個寫書的好題材。)而地圖亦是如此;我們搬去住在某個地方,然後當我們看到該區的地域圖示時,就會將我們的回憶融合在其上,使其變得格外栩栩如生。
這種依戀無須特別的想像力,而是油然而生的。即使是最普通「隨處可見」的那種地圖——例如你搭巴士去斯克內克塔迪(Schenectady)時所需的當地地圖——都會滿載著某個時刻的某些美好回憶。而且(這正是最奇怪的地方)地圖上的資訊越少,激發的情感也越深刻。我只要看到巴黎地鐵的地圖,或是聽到站名列表——紅城堡站(Chateau Rouge)、東站(Gare de l’Est)、水城堡站(Chateau d’Eau) ——都會覺得自己彷彿置身於巴黎,在一個夏日的星期天,準備前往跳蚤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