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亞德在1956年接受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邀請,舉行一系列演講,並以《誕生與再生》(Birth and Rebirth,1958)出版。1957年他成為芝大的教授,從此住在當地,直到1986年逝世。雖然埃里亞德在49歲才移居美國,但是對於第二次的移民,他卻很快地適應這個新環境。芝加哥大學一直是宗教史學的研究重鎮,埃里亞德來之前已有不少由瓦哈(Joachim Wach,1898-1955)所訓練的畢業生分散在北美和其他地區 。埃里亞德到芝大任教時,正巧遇到當時北美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宗教研究系所。在那個對於非西方的心靈世界展開另一波新航路探險的時代,在美國,埃里亞德找到了他追求夢想的基地,而埃里亞德的著作也無疑地對那時的學術工作者與一般讀者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對投身在宗教研究與宗教學教育的埃里亞德來說,宗教史學者必須是位全才,在他1961年所創辦的《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雜誌創刊號,他寫道,因為宗教現象沒有所謂「純粹的」宗教個例,人的現象也是歷史現象。對宗教史學者而言,歷史的現象並不能被簡化為純粹非宗教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心理學的或政治學的意義。宗教史學者的使命不僅在於系統性的與歷史學的研究進路,也不僅是一份學術工作。宗教史學不只是因為瞭解異國風味或原始民族的宗教,而得以和其他宗教在文化表現上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因為宗教史學者要奠基在新的人文主義知識基礎上、開展具有宇宙宏觀的寬闊視野 。
相較於埃里亞德較早先的著作《宗教歷史論叢》(Trait?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聖與俗》(Le Sacr?et le Profane, 1957)、或其他個別的宗教形式著作像是瑜珈、薩滿信仰、煉金術、羅馬尼亞民間宗教或是澳洲宗教等,他計畫出版的四卷《世界宗教理念史》(從原先預計的兩卷、增加到三卷、四卷,最後因為健康之故,無法寫完第四卷),企圖將他對於神聖與凡俗的對立辨證性,不只是通過不同宗教現象的類型學方式來加以闡明,而是更進一步地去探索這些類型的出現、發展、沒落或轉變。埃里亞德想把「歷史」或者「時間性」的本身,就看成是神聖的開顯、宗教理念的具體化過程。